5.养成记忆别人名字的习惯
罗斯福是美国有名的总统,他和善可亲,异常地受人欢迎,甚至他的仆人也都非常喜爱他。人们不禁要问,他运用了怎样的魔法使人们都喜欢他呢?其实很简单,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总统很善于记忆别人的名字。
据说有一天,罗斯福在卸任后重回白宫拜访新总统,碰巧新总统和太太都不在,他向白宫所有的仆人打招呼,并且礼貌而又真诚地叫起了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连厨房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当他见到厨房的亚丽丝时,就亲切地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亚丽丝随即端出一块玉米面包给他,罗斯福一边吃一边走向办公室,同时在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跟他们打招呼……
显而易见,罗斯福充分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罗斯福再次参加竞选,相信他仍会成为美国总统。
由上述事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交际中,如果你能准确无误地记住对方的名字,你成功的砝码会增加一倍。
周恩来总理是这方面的典范,总理生前能够赢得人民的敬佩,是因为他的平易近人和功勋卓著。周总理能够在第二次见面时很快叫出别人的名字,不管这个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能够叫出别人的名字,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时交际双方可以很快进行深入的交谈,亲切感就是从你的言语中流露出来的。这给人一种印象:你的心中装着他,他在你的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是有价值的,是引起别人注意的人。被叫出名字的人有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他愿意和你交谈,和你共事。美国总统约翰逊,把与人相处的9条原则写在纸上,放在自己的办公桌里。其中第一条就是熟练地记住别人的名字,如果做不到,就意味着对那个人不太关心。许多人往往对自己关心的事物较有兴趣,尤其是对自己的名字感兴趣。
如果你能记住一个人的姓名,并能轻易叫出,即已对他有了巧妙而有效的恭维。
把你所见到的,并且知道姓名的人的情况整理出来,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休息时时常翻看,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这样你的交际空间便一天比一天宽起来。对于你经常打交道的老朋友的姓名档案,可以往里加新的,这样今天的新朋友就成了明天的老朋友。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天天都有新朋友,这样就可以变成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了。财富不是朋友,但朋友却是最可宝贵的财富。这样一来,你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宽,自己的路也就越走越宽。常言道:“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在社交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的妙招。
6.儿女也要理解做父母的一片爱心
除了父母的说话、教育方式有待改进以外,做子女的也要理解父母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讨厌父亲。首先,他们觉得老爷子可笑。不论说什么,老爷子都要和他那时比,什么“我们那会儿读书,哪有你现在条件这样好,你还不好好学习”,似乎子女的行为不可理喻。可他不知现在是什么年月了,都21世纪了,还是这样无知、迂腐、可笑。其次,又觉得可气。例如,前几天他碰到了班主任李老师,竟将我在家不洗脚就上床睡觉的事儿也抖搂出去了,真丢人!老爷子简直是可恶。他动不动就命令你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稍有不服,他就大吼道:“你还敢顶嘴!”好一副皇帝老子八面威风不可侵犯的模样。
正因为做子女的对父亲的言行有如此评价,于是父子之间的语言交往就难免发生各种冲突。这些冲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表面服从,内心反抗。例如父亲说:“叫你去复习功课,这是为你好。”他顺从地拿起了书本,心里却十分不满:“哼,为我好,谁要你为我好,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磨磨蹭蹭,爱理不理。例如爸爸对他说了半天,他却埋头于书本,给父亲一个后脑勺。好不容易看完一节,才眼不离书地来一句:“您说啥?”结果父亲火了:“我说了这半天,你听见了没有?”他还不紧不慢地嘟囔着:“嚷什么,我这不是在听吗?”冷嘲热讽,公然蔑视。如上例,他就可能这样来一句:“爸爸,您叫我怎么办?我要去玩,您却要我看书,我刚把书拿起来,您又唠叨个没完?”一下子顶得他父亲说不出话。公开冲突,不辞而别。有的竟公开出走,弄得父母几天不见??影,甚为挂念。
产生这种矛盾冲突的原因当然是父子两方面的。就孩子方面的原因来说,这是由于青年心理的特点所造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有两次“诞生”,一次是“生理断乳”,人切断与母体的身体联系,但在心理上,还是完全依赖父母,需要父母的帮助、照顾、庇护。进入青年期后,年轻人的独立与自我意识迅速强化,他们心理上渴望摆脱父母,要求父母和社会把他们当做大人一样来对待。如果父母还是把他们当做孩子看待,一如既往地加以训斥、教导,他们就会感到没得到他们应该受到的尊重与理解。即便是父母对他们的爱护,也会使他们感到异常恼火。这种独立与自我意识的极端发展,往往造成年轻人对父亲的认识产生两方面的片面性:一是对父亲说话方式认识的片面性。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与父母交往特别敏感。在父亲的语言中哪怕某个词语、某种语气有教训的意味,就认定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损害,于是,往往只抓一点,对父亲的话语产生敌对情绪。二是对父亲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即由认为父亲的某句话不对扩大到认为父亲整个人都不行,认为父亲观念陈旧,思想僵化,知识落后,简直一无可取,并自认为把父亲看透了。其实,在这两种片面性影响下产生的认识只是把父亲看偏了,而不是真正看透了。在处理与父亲的语言交往关系中,青少年朋友应该检讨自己是否有绝对肯定自我、绝对否定父亲的片面认识。除此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语言交往的技巧。
青年人特别厌烦父母的责怪话。其实,父母的这些话都蕴藏着一种爱子之心,做儿子的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
天下父母大都是爱子心切,心切则言乱。在这个时候,年轻人不应抓住父母话语中的某个词语、某种语气、某种方式不放,认定父母就是与自己过不去,而应该体谅父母的说话动机,这样许多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青年人常对父母的话不加分析地一概拒绝。父母想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可儿子一听到“我过去……”就断定这是想用老一套来捆住自己的手脚;父母要儿子言行举止慎重,可儿子一听到“慎重”二字,就断定这是胆小怕事,没有出息的表现。如果做儿子的能够不先入为主,静下心来分析一下父母话语中有没有可取之处,这样一来,情况也会大不相同。
7.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当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待在一旁,不参加也不发表意见,极其内向。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和别人相处。长期如此,会影响孩子将来的事业和生活。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培养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和别人交往并友好地相处,有效地沟通在这里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出生在属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家庭里,他是属于这一环境的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从婴儿时起就不断地与他的父母、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交往。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学会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孩子之间的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感情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既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父母应该“开放门户”,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孩子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经常往来友好相处。
例如请邻居家的小朋友到家中做客。父母可事先鼓励孩子做“小主人”,让他们想想,客人来后拿什么玩具和他一起玩,拿什么食品招待等。再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玩游戏,自己也想加入,但不知道该怎么办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交涉,并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成功的事例:一位妈妈带儿子去散步,儿子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球,非常想加入,就拽拽妈妈的衣角,想让妈妈帮助说情,但妈妈没有直接去帮他说,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协商。儿子胆怯地走近小朋友,轻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小朋友玩得正高兴,谁也没注意到他。儿子赶紧跑到妈妈身边,再次请求妈妈的援助。妈妈笑着对他说:“这次你声音大一点对小朋友说,你想跟他们一起玩球。”儿子又一次鼓足勇气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小朋友看看他,可能觉得他太小,并没有让他加入的意思。儿子很失望地回到妈妈身边,这时,球滚了过来,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球,儿子似乎领悟到了什么,抱起地上的球给小朋友送了过去,也因此得到了认可,加入了玩球的行列。这样的同伴群体交往,丰富了孩子的经验,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激发孩子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
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福利事业的活动等,增进他们与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们的交往,关心他人的生活,使得孩子从小就具有平等协作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精神。目前在我国开展的希望工程,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入学,父母可引导孩子关注这类“爱”的事业,并与孩子一起通过省下自己的零花钱,给有困难的小朋友献上一份爱心,让他们能重返校园,从而懂得什么叫助人为乐。所有此类的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开阔孩子的胸怀,提高孩子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能力。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放眼现实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无不和突出的交际能力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