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家庭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别的同学都是你的竞争对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产生了一种对所有同学的戒备心理。在学习上,既不肯向别人开口请教,也不愿意帮别人解答问题。渐渐地,同学们越来越疏远他,他与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差。他可不在乎,在他的日记本里写上了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描得又粗又重,把这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殊不知,他只是片面地理解这句话,并没有领会这句名言的实质。渐渐地,他在班里一个朋友都没有,也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整天就知道学习,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需要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处在一个小角落里,看着别人忙得兴高采烈,自己的鼻子直发酸。结果,他不仅实验方面的成绩越来越差,别的科目也渐渐落下来了。老师还发现,上课时他经常出现走神的现象,平常也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名次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孩子在学校,不只是学知识,还要全方位地成长,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欢笑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青少年时期。当自己遇到问题时,也就得不到同学的开导和劝解,一点小坎坷都过不去,心理素质越来越差。不肯帮助别的同学,往往会因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让他产生更大的挫折感,也就没有办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孤僻的孩子很难拥有圆满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说,父母是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的。
在美国,每到孩子上学放学时,路边都有一些义工,身上套着色彩十分鲜艳晃眼的马甲,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有一天早上,父亲尾随女儿出门看她上学,只见她一来到路边,一位义工老大爷马上举起一个写有“停”字的红牌,向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一晃,车水马龙就像听到了号令一样,顿时戛然而止,齐刷刷让出了一条通行横道。满街肃静,众目睽睽,老大爷领着这个小女生,不慌不忙地走了过去。过了马路,一老一少彼此说一声“谢谢你”、“再见”,老大爷回过身来,放下那个“停”字红牌,做个手势,街上的车流才又重新恢复奔腾。
这是个天天如此的场景,女儿习以为常,走得从容自在;老人习以为常,走得严肃认真;所有早上这个时候上班的驾车人也习以为常,等得平心静气。但父亲却看呆了,打动他的正是这种习以为常:习以为常地尊重一个孩子上学时优先过马路的权利。
这种景象不是某个小镇的特例,而是全美国如此。这是美国对待少年儿童的某些规则的一个例证。类似的规则,还有几个年龄上的坎儿:不到12岁的儿童不允许没有成人陪伴;不到18岁不得使之接触含有色情内容的图像;不到21岁不允许卖给含酒精的饮料……请注意,这都不是要求少年儿童本人的规则,而是要求成人对待少年儿童的规则。如有违反,要受处罚的不是学生而是成人:那个卖酒的人,那个未加声明就让少年接触色情的人,那个让儿童无人陪伴的家长。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遇到过在困境中得到美国人帮助的故事,事情过去很久了还是叫人难以忘记,有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美国人的好意,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做好人好事,没有功利目的,不图回报。最多他们会说:“我过去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以后你有机会,也请帮助别人就好。”而这,就是今日美国助人行为蔚然成风的根源所在。
如何培养孩子帮助同学的好习惯呢?
(1)鼓励孩子帮忙父母做事
很多父母不肯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怕孩子分心,实际是让孩子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差。当孩子愿意给父母帮忙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多对孩子说谢谢,多夸他了不起,会让他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渐渐养成这种习惯。
(2)把同学看做兄弟姐妹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每个同学在家里都有父母照顾,到学校就只能互相照顾了,大家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帮助。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可以在一生中相互扶持,这种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
(3)帮助犯错误的同学
当孩子和同学有了矛盾,父母不能粗暴批评,应该和孩子耐心讨论,对方有什么缺点,怎样做才能最好地帮助别人改正缺点。这样做能让孩子遇事先为别人着想,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让孩子朋友更多、性格更开朗。
(4)帮助困难的人是快乐的事情
当孩子不愿意帮助别的同学,家长可以引导他去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了困难,希不希望别人帮忙?会不会从心里感谢帮忙的人?这样孩子就能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举手之劳就能带来很多快乐,也能得到真心的朋友。
(5)学习就是为了帮助别人
家长可以问孩子,学习是为了什么?孩子会说为了找工作。家长继续问,找到工作要干什么?孩子说赚钱。家长就可以对他讲,老板给你工资,是为了让你帮他赚钱,钱要从消费者手里赚,人家觉得你的产品对他有帮助,才会掏钱去买。不管你以后做什么工作,都是要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帮助同学呢?
(6)帮助了别人,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孩子通常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别的同学对自己好。家长就可以引导他,你会对什么样的同学好?是帮你的,还是不肯帮你的?帮助别人,不仅被帮助的人会对你有好印象,其他看到的同学也会觉得你非常好,愿意和你交往。你帮助了一个同学,会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帮你。
4.让孩子养成说实话的习惯
小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但他却有个毛病:爱撒谎。当他想要一只漂亮的铅笔盒时,他就对爸妈谎称是学校老师要求大家买的;当他去取冰箱里的东西吃,不小心把玻璃杯打碎时,他对父母谎称是家里的那只小猫咪干的等,诸如此类的事还有许多。小磊的爸妈惊呼:“我们的孩子都成‘谎话大王’了,这可怎么办呢?”
说谎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儿童说谎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是不同的。一是幻想式谎言。这主要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编话才能”,他们往往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经常会将自己的想象内容“编”进对现实的描述中。例如,到动物园玩了一天的孩子回家后,当???母问他在动物园都看到了什么时,他可能会将自己听来的童话里的动物也“放”进动物园,自己对此可能毫无知觉。严格来说,这种幻想式谎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家长无须过分担心。二是夸大式谎言。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为了达到某种效应,孩子常常在真实的故事里“添油加醋”。三是社交性谎言。成人为了拒绝一些应酬,同时又不伤人面子,会说一些“白谎”,类似的谎言一般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儿童见多了以后,也会使用这种谎言。四是补偿性谎言。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或老师规定的目标(例如语文、数学考试得双百分),又想得到父母的赞美时;或者当孩子并不拥有某些东西,但又想在同伴中保持受崇拜的地位时,往往用谎言来将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从而达到自己受表扬的目的。五是防卫性谎言。这种谎言在儿童身上最常见,而且大多数时候是“被逼”出来的。通常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或者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管教孩子,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就用说谎来挡驾。六是逃避任务类的谎言。当孩子面临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用谎言来帮助自己逃避责任和任务。如当父母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时,贪玩的孩子会欺骗父母说自己正在做作业,没有时间。七是报复性谎言。这是儿童情绪的一种表现。当儿童对某人心怀不满时,可能通过谎言来向对方示威和挑战。例如,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当父母问他放学后是否玩过游戏时,明明没有玩游戏的孩子,可能故意说自己玩过游戏,以此激怒父母。
试想一下,如果当孩子说了实话,父亲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反而大发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顿,那孩子以后还敢说实话吗?我们的宗旨是让孩子感到,对父母讲真话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谅解,而不必说谎。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说谎的毛病,不要仅就说谎本身批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你就说谎,长大了那还了得?”这样的训斥对孩子没有丝毫的帮助。真正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必要时对孩子的言行做些调查核实,这样可以堵塞孩子说谎的漏洞,或者使孩子的谎言不攻自破,千万别让孩子尝到说谎的“甜头”。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小时候聪明好动。有一次,他为了试试自己的小斧头是否锋利,竟把父亲一棵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大发脾气:“这是谁干的?”乔治·华盛顿心里有些紧张,但他想了想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说:“孩子,承认把我喜欢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要挨打吗?”乔治·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诚恳地回答说:“可我告诉您的是实话啊。”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气消了,高兴地说:“小乔治,我很高兴你讲实话,我宁愿不要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听到你撒谎。”乔治·华盛顿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原谅和期望的目光,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纠正孩子说谎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即让孩子经过长期的思考与自我道德评价后,自己承认错误。这种办法能使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撒谎不是好孩子,说实话才是美德。
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说实话的人,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说实话的人。具体来说,父母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要教育孩子说实话,光讲道理不行,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从小就按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说实话的良好习惯。因此,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几要几不要”的具体要求,比如不拿人家的东西,不编瞎话,不说大话,不谎报成绩等。二是要鼓励孩子说实话。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父母汇报以后,父母在处理上,应该明显地和他说谎时不同。错误自然要批评,因为这种批评是让孩子明是非,辨善恶,是对他一辈子负责。但另一方面,父母不但不能由于孩子承认过错而加重责罚,还要对这种说实话敢认错的行为给予表扬。这种表扬可以巩固孩子说实话这一美德,同时,对孩子勇于改正错误,也极有好处。三是对孩子的不良言行进行适当惩戒。有些父母往往采取惩戒的方法纠正孩子不说实话。这种为“戒”而“罚”,也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这又是一种最棘手和带有风险的爱,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施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出于爱心,又执行得合理、巧妙,事后讲清道理,孩子会受益很大,并心悦诚服。在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出现说谎两面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