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这倒并不完全因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及其突出的民本思想,还由于他的滑稽多智。除《晏子春秋》以外,还有许多书记载了他的事迹,下面就是几则晏婴进谏的故事。不过,读过之后又会使人产生某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不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来进谏,反倒要用类似优伶的方式来警醒君主,这多少令人有所感慨。
齐景公有一匹心爱的马,被他的马官杀掉了。景公听说以后,十分恼怒,操起戈就要亲自杀死马官。晏婴看到了,就对景公说:“你就这样杀了他,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死了也不明白,我请求为您历数他的罪过。”
景公不知晏婴的意图,就答应了。晏婴举着戈走近马官,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了,大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掉而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的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国君蒙受了不仁的名声,此罪又当死。”齐景公一听,马上说:“您放了他吧,不要损害了我的仁德。”
宋宗元评论说,君主的威势雷霆万钧,当他盛怒之时,谁也不能触犯他,他的意志是很难改变的。马官固然有罪,只是不至于以死来惩罚。晏婴历数了他的罪过,故意夸大他的罪行,言外之意责备齐景公滥用刑罚。齐景公也是明白人,他听了晏婴的话,自然会幡然悔悟。晏婴也确实是一位善于劝谏的人。
有一天,一个人犯了一点儿罪,齐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分尸。又说:“谁敢来劝谏我,就杀了他。”
这时,晏婴走过来,左手扶着罪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望着景公,说:“从古以来,圣主明君将人分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能告诉我吗?我也好效法他们。”
景公听了,恍然大悟,立即放弃分尸的刑罚。
有一次,景公饮酒,七天七夜不停,大臣们知道他的脾气,都不敢来劝谏。
弦章忍不住了,进谏说:“君主饮酒已七天七夜,希望君王不要再喝酒了。如果不停止饮酒,我就自杀。”
晏婴听说了这件事,去拜见景公,景公说:“弦章劝谏我说,希望我不要喝酒了,否则他就自杀。如果听他的,那么我就是被臣下牵制了;不听他的话,又不忍心见他自杀,我该怎么办呢?”
晏婴说:“多么幸运啊!弦章遇到的是一位贤君。假使弦章遇到了一般的君主,早就被杀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呢?”
景公听了晏婴的话,有所醒悟,就不再喝酒了。
有时候,一般的劝谏是不起作用的,而戴高帽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的进谏艺术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晏婴此次劝谏齐景公就是巧妙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
晏婴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以仁德为怀,受到了国君的尊重,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爱戴。下面这个小故事虽然平淡无奇,却也能反映出晏婴的为人处世。
齐景公在一个地方种了竹子,派官吏看守。一天他外出,经过竹林附近,恰巧发现有人砍伐竹子,于是把伐竹的人拘押起来,准备处刑。晏婴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君王听过先君丁公是怎样行事的吗?”齐景公问:“不知道,是怎样行事的呢?”
晏婴回答说:“丁公打曲沃,攻下曲沃城时,下令任何人不得把财物运出城,而百姓可以自由进出。一天,有人抬着死人出城,丁公觉得很奇怪,叫人打开棺木检验,发现里面全是金玉。官吏建议杀了他们,丁公却说,我们用军队攻占别人的城池,借着人多势众来强取别人的财物,已经是不仁道了,况且治理人民的领袖,应该宽怀大度,慈爱众人,不能随便杀人。于是命令官吏放了那些人。”
景公听了,说:“你的话很好。”就令人放了砍竹子的人。
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何运用这门艺术也是十分有学问的。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人的口里说出来,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也许效果会是大相径庭的。下面这个例子会有助于我们理解文雅和粗野的区别。
景公背上长了个毒疮。高子和国子两个人向齐景公请安,景公对他们说:“你们有必要看看我的疮病。”高子就上前抚摸景公的长疮处。景公说:“毒疮热吗?”高子说:“很热。”景公说:“热得怎样?”高子答:“像火一样。”景公又问:“毒疮是什么颜色?”高子说:“像没熟的李子。”景公又问:“大小如何?”答:“像食豆一样大小。”景公接着问:“瘪进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高子答:“像旧皮鞋断裂之处的样子。”
高子、国子走后,晏婴求见。景公传话对晏婴说:“我有重病,不能穿衣戴帽出来接见先生,先生能屈尊来看看我吗?”晏婴走进内室,叫内官端来洗手的用具,让车夫取来手巾,用刷子把手洗干净,让手在水中慢慢变热,然后打开景公身上的被子,盖了盖身下的褥子,跪在床边,给景公抚摸毒疮。景公说:“毒疮热得怎样?”晏婴答:“像太阳光一样热。”景公又问:“是什么颜色的?”晏婴答:“像青色的玉石。”景公问:“大小如何?“像玉。”景公接着问:“凹瘪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晏婴答:“像挂玉。”
晏婴走后,景公很感慨地说:“我不见道德修养很好的人,真不知粗鄙之人的愚笨啊!”
晏婴的机智善辩、学识渊博,也使他在外交中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他政绩卓著,很有“国际”声望,只是身材相貌不太雅观。因此,无聊的国君有时就拿这一点跟他开玩笑。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故意作弄他,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意思是想取笑晏婴的身材矮小。
楚国人请晏婴从小门进去,晏婴说:“如果出使狗国的话,那是应该从狗门进去,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
接待人员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见楚王。
楚王见到了晏婴,说:“齐国没有人才吗?”因为晏婴其貌不扬,所以才这样说。
晏婴回答说:“齐国光是临淄城就有三千闾(当时一闾等于二十五家),大家举起袖子就会连成帷幕,一挥汗像下雨一般;人挤人,肩挨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会没有人才呢?”
楚王说:“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种人来呢?”
晏婴说:“齐国派遣使者,是以才德做标准的。派贤者出使有贤能君主的国家,派不肖的人出使有不肖国君的国家。因为我最不肖,所以就被派来出使楚国了。”
楚王听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晏婴的回答既十分机智,又十分得体,不要说是楚王那样愚蠢的人,就是比楚王再聪明十倍的人恐怕也无话可说。看来,“辱人者必先自取其辱”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楚王事先派人绑着一个人来到宫廷,让侍卫押着走过楚王及晏婴的面前。楚王故意把他们叫住,问发生了什么事。楚人报告说:“这个齐国人涉嫌偷盗。”
楚王转过脸来,对晏婴说:“难道齐国人是擅长偷盗的吗?”
晏婴一点儿也不紧张,非常随意地说:“我听说,出产在江淮一带的又香又甜的橘子,一到了江南就变成了又苦又涩的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啊!现在这个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却偷盗,岂非是环境的关系吗?”
楚王无言以对,讨了一个老大的没趣,只好苦笑着说:“我想取笑你,没想到却取笑了我自己,对贤明的人真是不可随便开玩笑啊!”
晏婴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语言上的智慧绝不仅仅是搬弄口舌,这与他的内在学养和凛然正气是分不开的。
(参见《晏子春秋》等)
5.少年英才
秦国的甘罗是一位少年英才,十二岁就出使他国,凭着杰出的才能,为秦国争得了很大的利益。
秦国的宰相文信侯吕不韦想派张唐出使燕国,希望与燕国合攻赵国,以扩充秦国在黄河流域一带的领土。
张唐对吕不韦说:“我曾经帮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是非常恨我的,曾悬赏抓我,说:‘抓到张唐的人赏百里的土地。’如果要我到燕国,一定得经过赵国,我恐怕去不了燕国。”
吕不韦很生气,但并未勉强张唐。
甘罗见了,就问道:“君侯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吕不韦说:“我亲自请张唐出使燕国,他却不肯去,真是不像话。”
当时甘罗才十二岁,说:“让我试一试,我可以要他去。”吕不韦斥责他说:“滚吧!我亲自去请他都不肯,你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好办法要他去?”
甘罗说:“当年孔子曾拜七岁的孩童为老师,而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君侯不妨让我去劝他呀!您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吕不韦同意了。甘罗找到张唐,对他说:“你的功劳比起武安君(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的来,谁的更大?”
张唐说:“武安君曾经挫败了南方强大的楚国,威镇北方的燕国,屡战屡胜,攻城略地,攻下的城池不计其数,功劳当然比我大,我怎么能跟他相比呢?”
甘罗说:“那依你看来,以应侯(秦国的故相范雎)在秦国的权力,比起文信侯,哪一位更专权?”
张唐说:“应侯当然比不上。”
甘罗说:“先生明明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应该也知道当初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不同意他的意见,结果一离开咸阳,还不到七里路,就被迫死在杜邮,这件事您总该知道吧?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你却不去,据我看来,你将不得好死。”
张唐听了甘罗的话,如梦初醒,说:“多亏您的提醒,我听您的,这就去。”
张唐出发几天之后,甘罗对吕不韦说:“借我五辆车,让我先到赵国为张唐作一下铺垫。”
吕不韦晋见了秦始皇,征得了秦始皇的同意后,派甘罗到赵国。赵襄王到郊外亲自迎接甘罗。甘罗说:“大王知不知道燕国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当人质的事?知不知道张唐到燕国的目的?”
赵王说:“我知道了。”
甘罗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表明燕国不敢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表明秦国不敢欺骗燕国。秦、燕一旦合作,是想攻打赵国,以扩充黄河流域的领土,大王不如先给我五座城,用其扩充秦国在黄河流域的领土。然后,秦国把燕国的太子送回,再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赵王听从了甘罗的话,立刻把五座城送给了秦国,秦国也把燕国的太子送回燕国。赵国于是攻击燕国,攻占了上谷一带的三十座城,让给秦国十分之一。
甘罗回到秦国,秦始皇就封他为上卿,又将当年甘茂所有的旧地、房舍赏给了甘罗。不过,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就如此懂得人世的利害,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参见《战国策》、《经世奇谋》等)
6.范雎入秦,远交近攻
秦国在其发展的关键时刻采取了两项十分及时的措施,一是实行远交近攻的军事和外交策略;二是把分散的大权重新集中到了秦王的手中。而这一切,都是范雎的智谋。
范雎到了秦国,秦昭王在宫廷迎接他,对他说:“我早就应该领受您的教导了,只是近来因为义渠的事情十分紧急,我每天都要请示太后,现在,义渠的事情已经结束,我才能亲自向您请教。我深感自己不敏,请以宾主之礼相见。”范雎推辞谦让。这一天秦昭王会见范雎,在场所有人都因为吃惊而变了脸色。
秦王令左右的人退出,宫中再也没有别人在场。秦昭王跪坐着向范雎请教说:“先生准备用什么来使我有幸得到教诲呢?”范雎只是恭顺地答道:“是,是。”过了一会儿,秦昭王又问范雎,范雎还只是恭顺地答应着:“是,是。”秦昭王问了三次,都是如此。秦昭王长跪在坐席上说:“先生是不是不肯指教我呢?”范雎道歉说:“不敢这样。我听说当初吕尚遇见周文王的时候,吕尚身为渔父,只是在渭水之滨钓鱼而已,像他们这样的人,相互间是很生疏的。文王听了他一席话,就封他为太师,和他一起乘车回去,是吕尚的话深深打动了文王。所以文王果然用吕尚而建功立业,终于取得了天下,自己也当上了帝王。假使文王疏远吕尚而不愿意与之深谈,就说明周朝没有做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无人相助,帝王之业也就无法建立了。现在我只不过是一名寄居秦国的旅人,和大王没有什么交情,而我所想说的又都是军国大事,我虽然很愿献上自己的愚忠,却不知道大王的心思究竟怎样,大王三次问我,我都不对答,就是这个缘故。我并非是恐惧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把话说了,明天就被处死,我也无所畏惧。大王如果相信并采纳我的意见,那么死也不会使我害怕,流亡不会使我感到担忧,漆身生疮、披发佯狂也不会使我感到耻辱。像五帝这样圣明的人也要死,三王这样仁爱的人也要死,五霸这样贤能的人也要死,乌获这样有气力也要死,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要死。死,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处于这种必不可免的情况下,可以稍有补益于秦国,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伍子胥藏在布口袋里逃出昭关,夜晚行路,白天隐伏,到了菱水没有吃的,手膝并用在地上爬行,在吴国的街市上讨饭,但最终复兴了吴国,帮助阖闾成就了霸业。如果能让我像伍子胥一样进献计谋,即使对我加以囚禁,终身不再与亲人相见,只要我的计谋得以施行,我担忧什么呢?箕子、接舆漆身生疮、披发佯狂,对于殷朝和楚国无所帮助,我如果能够像箕子、接舆一样,可以对贤明的君主有所补益,这是我的最大的荣幸,我又有什么耻辱呢?我所担心的绝不是我个人的生死,只是怕我死之后,天下人见我为大王尽忠而亡身,因此就闭口停步,不肯再尽忠于大王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威严,下受奸臣的迷惑,居于深宫之中,为佞臣所包围,终身糊涂愚暗,不能识破奸邪。其结果大则国家危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我所担心的啊!至于我个人,什么困窘出逃,贬窜死亡之类,都不足以使我害怕。如果我死了而秦国得以治理,这是死而胜于生了。”
秦昭王直身长跪在坐席上说:“先生这话从何说起?秦国偏僻遥远,我又愚昧无能,幸亏先生到这里来,这是上天让我烦劳先生,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我能够受教于先生,这正是上天钟爱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后嗣啊!先生又何至于说这样的话呢?无论何事,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希望先生能给我指点,不要有什么疑虑。”范雎听了,向秦昭王再拜称谢,秦昭王向范雎再拜还礼。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面有甘泉、谷口,南面环绕着渭水、泾水,右面是陇、蜀,左面是函谷关、武关和崤山;有战车千乘,甲士百万,凭着秦国军士的勇猛、车骑的众多与诸侯作战,就像让天下最快的猎犬去追逐瘸脚的兔子一样,霸主的功业可以成就。如今反而不敢发兵以探听山东诸侯的虚实,这是因为穰侯不能为国尽心地谋划,而大王的考虑也有所失当了。”秦昭王说:“希望听一听秦国的失算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