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说:“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戎地得了由余,在东边苑地得到了百里奚,在宋国迎来了蹇叔,在晋国得到了丕豹、公孙枝。这五个人亦不生在秦国,而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三十多个国家,这才称霸于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之策,废除了原来的法令制度和风俗习惯,人民因此而殷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意为国家效力,诸侯才重视秦国,归顺听命。接着,秦国又大败楚国和魏国,扩展了千里的土地,直至现在,秦国的统治都持久不衰。秦惠王用张仪连横之计,攻取了洛阳一带,在西边吞并了巴、蜀,在北边收取了上郡,在南边攻取了汉中,还蚕食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国的鄢和郢;往东占据了险峻的虎牢关,获得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其功绩迄今不能泯灭。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流弊,并逐步地吞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功的。因此,客卿们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假使当初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加任用,就不会有秦国的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搜罗昆山的美玉,有和氏之璧,衣服上饰有如月的宝珠,佩带着太阿宝剑,乘骑着纤离之马,树着用翠凤之羽毛装饰起来的旗帜,陈列着用灵龟之皮蒙起来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要是只有秦国所生产的才能使用的话,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装点朝廷,犀角、象牙所制成的器物,就不能是陛下所喜欢的玩物;赵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斥陛下的后宫;北方的良马名驹就不会填满陛下的马厩;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用来做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这些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东西如果都要在秦国生长、产生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耳上的玉环、丝织的衣物、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娴雅而又善于变化的妖冶美好的女子也不会立于您的身边;那种敲击瓦器,搏髀弹筝,咿咿呀呀的歌唱确是秦国的土产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用郑、卫淫靡悦耳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外国音乐可以娱乐耳目吗?可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人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做,正好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是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大众和士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伏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阔必然物产丰盛,国家广大必然民众众多,兵力强大必然士兵骁勇善战。泰山不拒其土壤,所以才能如此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涓涓细流,所以才能如此博大深邃。为王的人只有不绝众臣百姓,才能建立圣德。故地域没有周围的界限,民众没有国籍之异,一年四季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恐惧而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出产于秦国,但被当做宝物的很多;许多士人并不出产在秦国,但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并不少。现在,您要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民以使敌国强大,其结果是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则与诸侯结下了新的怨仇,这样做怎能不使国家陷入危机呢?”
秦始皇看到了李斯的这封信,为之深深地打动,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正所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李斯在对秦始皇的劝谏中所列举的全是事实,所讲的道理也是正确的。纵观秦国的发展史,真是极其富有意味,可以说,如果没有外国的人才,秦国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从秦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实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
(参见《六臣注文选》、《史记》等)
18.子产不辱使命
郑国的子产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人正直,善于理政,不仅博学多才,还十分善于辩论。他多次出使外国,都能够不辱使命,使郑国这样一个小国在大国中很有影响力。
公元前542年,子产陪同郑国国君到晋国拜访。晋国接待他们很不礼貌,给他们住的宾馆大门低矮,围墙又矮又破。不但如此,晋国国君借口鲁国国君死了,推说有事,迟迟不肯接见子产一行人,这在当时是很不符合交往礼仪的。
子产见晋国如此无礼,十分恼怒,便想出了一个使晋国难堪的办法。他派人把郑国所住的宾馆围墙全部拆毁,将带来的车马礼品全部安放在宾馆内。
晋国听说了,觉得郑国很无礼,便派负责接待官吏的士文伯前来责备子产。士文伯很谦虚地说:“我们晋国现在治安很不好,刑罚又不严厉,所以盗贼很多。但各诸侯国又经常派人到我国来访问,没办法,我们只能派人对使者住的宾馆进行修缮,修起高大的门户和厚厚的围墙,用这个办法保护各国使者的安全,使他们不被盗贼惊扰。现在,您把围墙全都拆毁了,虽然您的随从们能够警戒,使您不受惊扰,但是将来别国使者怎么办呢?我们作为东道国主,将来用什么来接待别国使者?”
子产当然知道他的话里隐藏了责备的意思,回答说:“我们拆毁围墙,也实在是迫不得已啊!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处在大国中间,经常要给大国进贡。而大国索求贡品又没有一定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我们送贡品,因此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我们征集了全国的财富前来与贵国会盟。不巧,碰上你们国君没有空接见,又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接见的日期,我们带来的东西怎么办呢?您总得让我们找个地方存储东西啊!”
士文伯说:“你们可把东西直接送到我们国君那里去呀!为什么要拆除围墙呢?”
子产说:“这样做是很不妥当的。我们所奉献的财物,是君主府库中的珍品,要通过在庭中举行的陈列仪式才敢奉献,如果没有陈列仪式,就等于是私自馈赠,我们不敢使贵国的大臣蒙受这样的羞辱。如今没有仪式,我们不敢奉献,但又不能让它们在外边经受日晒雨淋。如果贡品经过日晒雨淋而变坏,到了你们的君主索要贡品的时候,我们将一堆腐朽之物献上,那我国的罪过就更大了。”
士文伯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明明知道子产是故意报复晋国,却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责备他,只得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以前从未发生过外国使者拆宾馆围墙之事。”子产说:“对呀!我听说贵国文公在位时,也经常接待各国使者。那时候,贵国的宫殿很矮小,也没有那么多楼阁台榭,但是接待诸侯的宾馆却修得又高又大,就像你们现在高大的宫殿一样。不但如此,对宾馆的管理也十分周到,对使者的招待也无微不至。宾馆内的库房、马厩经常修缮,宾馆内外的道路按时修整,宾馆的墙壁定期粉刷。各国使者到贵国来,掌灯人燃起火把,仆人在宾馆内外巡视,使者的车马都有一定的地方停放,使者的随从也有人替代,管理车马的人员给车轴加油。总之,各种接待人员都把分内之事干得很好。贵国君主文公也从不让宾客耽搁,总是及时地安排贡品的陈列仪式,与各个诸侯国同忧同乐,对他们加以安抚。宾客到了贵国,就像回到自己家中一样,他们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担心贡品受损。”
子产的话真是滔滔不绝,令人无法直撄其锋。他见文士伯没有什么反应,接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贵国国君的宫室绵延几里,无比壮观,而诸侯使者的宾馆却像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东西只能放在外面经受风吹雨打。盗贼公然横行,瘟疫又十分流行。宾客晋见没有一定的时候,君王接见的召令也迟迟不发布,请问:我们不拆围墙把东西放进来,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请您放心,如果能够及时献上物品,我们还是愿意把围墙重新修好的。”
士文伯听了子产的这些话,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只得回去复命。晋国国君听了他的汇报,也知道子产不可辱,觉得自己如此对待诸侯使者有些不妥,便派人对子产表示歉意。
子产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纵横家,但他以自己的正直和道义来折服对手,能够在外交上不辱使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参见《左传》等)
19.不知韬晦的神童
苏轼在《洗儿》诗里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其中当然含有对仕途污浊的愤激之意,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智商的高下与仕途的浮沉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神童,三国时代吴国的大臣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就是这样的人。
他从小聪明过人,年少的时候就出了名,大家都爱给他出难题,故意刁难他,而诸葛恪往往能够使人们喜出望外,所以,他自己也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有一次孙权召集群臣议事,见诸葛恪在场,早就听说他十分聪明,自己没有亲眼见过,于是就想出一个十分刁钻的主意来,想考较一下。
孙权命人牵一头驴进来,然后提笔,在一张长纸条上写下“诸葛子瑜”几个字,贴在驴脸上。子瑜是诸葛瑾的字,因为他的脸很长,长得很像驴,大臣们见此情景,都笑了起来。
诸葛恪走到孙权身边,跪下来说:“请您给我一支笔。”
孙权拿了一支笔给诸葛恪,诸葛恪提笔,在驴脸的纸条上接着写上了“之驴”二字。
孙权在驴脸上写“诸葛子瑜”,对于诸葛父子俩来说,本是一个侮辱性的举动,孙权本来是不应该这么做的,经诸葛恪这么一改,事情就变得十分诙谐了。于是,座席间立刻响起一片赞美的欢笑声。孙权也笑着说:“这头驴就赐给你了。”
有一次,诸葛瑾得到一匹好马,想让诸葛恪献给孙权。诸葛恪不知为什么把这匹马的一只耳朵锉伤一块。
大臣范慎看见了,很不高兴,就讽刺诸葛恪说:“你平常总说人要有仁慈之心,马虽然是畜生,但也是有血有肉的躯体啊!你伤了马的耳朵,还能算仁慈吗?”
诸葛恪反驳道:“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但为了女儿漂亮,母亲想让自己的女儿戴上宝石翡翠做的耳环,就得在女儿的耳朵上穿上两个耳孔,你说母亲仁慈不仁慈呢?”
范慎听了,明知他是狡辩,但又无话可说,怏怏走掉了。
过了几天,诸葛恪又遇见孙权。孙权拉着诸葛恪的手问道:“你认为你父亲和你叔父(指诸葛亮)谁更有才能?”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认为父亲更有才能。”
孙权奇怪地追问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诸葛恪说:“因为我父亲知道为谁做事,我叔父却不知道,所以我认为我父亲更好一些。”孙权无意当中被狠狠地吹捧了一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有一次孙权举行宴会,让诸葛恪给群臣斟酒,诸葛恪就一一给大臣们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已经醉了,他是吴国德高望重的老臣,此时推辞不肯再喝,诸葛恪仍劝他喝一杯,张昭不高兴地说:“这哪里是敬仰老人的礼节!”孙权故意给他出难题,对诸葛恪说:“看你能不能让张公理屈辞穷,不然这杯酒你就喝了。”
于是诸葛恪对张昭说:“过去师尚父九十岁了,还举大旗使兵器,领兵作战,不提告老的事。现在,领兵打仗,请您在后,而喝酒吃饭的事情,先请将军在前,这怎么能说不是敬老呢?”这无疑之中把张昭损了一下,还使张昭无话可说,他只能把满满的一杯酒喝了下去。
有一天,孙权和诸葛瑾、张昭等大臣们在大殿中议事,诸葛恪也在。忽然一群鸟飞到大殿前,这些鸟的头部是白色的,孙权不认识,就指着那一群鸟问诸葛恪:“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是白头翁。”在座的张昭年纪最大,一头白发,他听了诸葛恪的话,以为是取笑他,就对孙权说:“陛下,诸葛恪在骗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叫白头翁的鸟。假如真有白头翁,那是不是应该还有白头母呢?”诸葛恪反驳道:“鹦母这种鸟,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如果鸟也对称的话,那一定有鹦父了,请问辅吴老将军能打到这种鸟吗?”
张昭无言以对,而在场的人全被诸葛恪逗乐了。
有一次,太子不高兴,想找人出出气,正巧诸葛恪来到。太子觉得找了个出气的地方,就骂道:“诸葛无逊(无逊,诸葛恪的字)吃马屎!”诸葛恪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太子吃鸡蛋!”孙权在一旁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诸葛恪:“他骂你吃马屎,你却让他吃鸡蛋,不知是何道理?”诸葛恪回答说:“鸡蛋和马屎不都是从屁股眼里掉出来的吗?味道不同,出处却是一样。”孙权听了,哈哈大笑。
然而,诸葛恪刚愎自用,恃才傲物,不知韬光养晦,最终被吴主孙亮所诱杀,死后芦席裹尸,埋在乱葬岗上。
东汉末,孔融也是一个神童。他十余岁时去参加一个宴会,当时表现十分出色,大家都夸他聪明。太中大夫陈炜以为他不过是个小孩,不把他放在眼里,在众人面前评价孔融说:“一个人小时聪明,长大未必了了(聪明)。”孔融当即答道:“照您这么说,您小时候恐怕就很聪明吧?”说得陈炜自讨没趣。
与诸葛恪一样,孔融也是不知道韬光养晦的人,后来,他多次与曹操作对,弄得曹操十分尴尬,对他很恼怒,终于找了个借口把他杀掉了。
(参见《三国志》、《三国志补注》、《三国志旁证》等)
20.毛遂自荐
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粪土。有些人才自己脱颖而出,但更多的人才是你必须将他放到囊中,使他有脱颖的机会,至于你将哪些人放到囊中,那就要看自己的水平了。
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赵王曾经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希望推举赵国作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共同联合抗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智勇双全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如果能通过和平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想办法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的盟约才能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们门下的食客中寻找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选的了,无法凑满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