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12338800000074

第74章 第六编 兵家智慧(3)

有时候,四公子为了招揽门客甚至不择手段,例如赵国的平原君忽然发现自己的门客逐渐减少,就慌忙向门客请教道:“近来我的门下怎么来的人少,走的人多呢?难道我有什么怠慢大家的地方吗?”有一个门客回答说:“您的美人得罪了一个瘸腿的门客,大家觉得您爱美人胜过门客,所以我们也要告辞。”平原君一听,立刻去调查。原来,他的房子临街而建,平原君喜欢美女,他的一些姬妾就经常站在窗前临街眺望。有一次,最得宠的一位美人看见一个瘸子挑水而来,姿态不甚雅观,就忍不住一笑,其实并无他意。谁知这人却是平原君的门客,他径直找到平原君说:“听说您喜欢结交天下豪杰,才有这么多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如今您的姬妾嘲笑了我,损害了我的尊严,请您重重地惩罚她。”当时平原君并未在意,过几天也就忘了。那个门客见平原君并未当回事,就散布舆论,说平原君爱女人胜过门客,门客们因此渐渐离去。平原君现在弄明了情况,立刻杀了那名姬妾,他的门客也就慢慢地回来了。

孟尝君虽然没有像平原君那样矫情杀妾,但他确实能够招揽人心,门客无论贵贱他都能使之与自己在吃穿用度上一律平等,因此,“能倾天下之士”。

孟尝君的名气越来越大,连秦王都感到既羡慕又害怕。一天,秦王同大夫向寿议论起这件事,希望能让孟尝君到秦国来。向寿说:“这并不难,如果您能让自己的子弟到齐国去做抵押,孟尝君是不会不来的。您如果能拜孟尝君做秦国的丞相,齐国肯定也会拜您的子弟做丞相,那时候,秦、齐联合,就容易收服诸侯了。”

秦昭襄王听了向寿的话,就让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去齐国,谁知泾阳君和孟尝君相见恨晚,两人没有几天就成了好朋友。当时孟尝君就要到秦国去,门客多以为秦为虎狼之国,不可轻易陷身,孟尝君不听劝告,决意要去。后来苏秦从外边回来,告诉孟尝君说:“今天早上我从外边回来,听见有土偶人和木偶人在争吵。木偶人对土偶人说:‘天下雨,你就会被浸坍,成为一堆烂泥。’土偶人对木偶人说:‘我本来就是土做成的,回到土里就是回到了老家,可你是木头做成的,一旦下雨,你就会随水漂流,不知到哪里去了。’现在秦国是虎狼之国,您却要去,如果回不来,那岂不成了被土偶人所笑话的木偶人了吗?”

孟尝君听见悚然而惊,才未成行。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因新君十分害怕秦国,就不断督促孟尝君,孟尝君终于来到了秦国。就在同时,齐王认为既真心同秦王交好就不必扣留人质了,竟将泾阳君送回了秦国。

孟尝君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隆重欢迎,孟尝君也送了一件贵重的银狐皮袍子给秦王作为礼物。秦王准备拜孟尝君做丞相,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樗里疾说:“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当丞相后必定替齐国打算,他手下人多,声望又高,如果当权,秦国不就很危险了吗?”秦王无奈,想把他送回去,但又担心他了解了很多秦国的情况,对秦国不利。如果杀掉他,又不合适,就把他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与泾阳君交好,就请他想办法。泾阳君为了将来要登君位,想结纳各国的势力,也不敢怠慢孟尝君。他找到了秦王最宠爱的妃子燕姬,求她劝秦王放了孟尝君。燕姬自见了孟尝君送给秦王的那件银狐袍子以后十分眼馋,她要求以银狐袍子做谢礼。袍子只有一件,孟尝君无计可施。他的门客中有一个善学狗吠,亦善穿墙偷盗的人,挺身而出,请求前去完成盗袍使命。

他先同库守交好,弄明库中情况,然后挖掘洞穴,准备钻进库中,在挖洞时不小心弄出声音,他就学狗叫掩饰过去,终于盗得了袍子,送给了燕姬。在燕姬的一再催劝下,秦王终于同意了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一行人如漏网之鱼,逃命般往函谷关跑,生怕秦王改变了主意追来。

等到关口时,不过半夜,关门只有鸡叫才打开。于是,门客中有一善学鸡鸣的人学起鸡叫,引得关内外的鸡大叫起来。守关的官吏以为天明了,就开了关门。门客中还有会挖改文书的,就变换了文书上的姓名,交上过关文书,大家一起逃出关去。

秦王果然后悔了,立即派兵追向函谷关。追兵到了关口,见关口已开,就查看过关文书,文书中并无孟尝君等人。追兵以为他们尚未到达,就耐心地等起来。等他们弄清了这些情况,孟尝君等人早已出了秦国国界,再也无法追上了。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孟尝君逃回齐国,齐王非常高兴,拜他为相国。孟尝君一当权,门客也越来越多,实在养不起了,就不得不分为三等:一等门客吃饭有鱼肉,出门有车马;二等门客吃饭有鱼肉,但出门无车马;三等门客只吃粗茶淡饭而已。在三等门客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刚来几天,就敲着剑鞘唱道:“我的长剑啊,回去吧,咱们吃饭没有鱼肉哇!”孟尝君知道了,就升他做二等门客。没过几天,他又敲着长剑唱了起来:“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马哇!”孟尝君知道了,就把他升做一等门客。这回总以为不再唱了吧,谁知道没过几天,总管又向孟尝君报告说:“冯谖又唱了,说是家中老母无人养活。”孟尝君就派人把他的老母安顿好,从这以后,冯谖就不再敲剑唱歌了。

不久,孟尝君要找人去薛地收债,就想起了冯谖。他把冯谖叫来说:“先生会些什么呢?”冯谖知他要收债,就回答说:“只会算算账。”孟尝君淡淡地说:“那先生就替我去薛地收一下账吧。”冯谖问道:“收账回来买些什么呢?”孟尝君不耐烦地说:“先生看看家里缺什么就买点儿什么吧!”

孟尝君的三千食客都是靠薛地的租税来养活的,所以百姓的负担很重。冯谖到了那里,欠债的百姓都不敢来见,他就买了大量酒肉,把债户们都找了来,真诚招待。他把债券收集上来,查问清楚后,把能够偿还和不能偿还的债券分成两堆,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爱民如子,哪里是想借高利贷给你们,无非是想借此来帮助你们罢了。他这次派我来,就是专门看望大家的。有能力还债的,就慢慢地还;无力偿还的,现在就把债券烧了,永远不用再还了。”说着,就把带来的那些债券烧掉了。薛地的百姓感动不已,从此一心一意地拥戴孟尝君。

孟尝君看到冯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就有些讥讽地问他:“先生替我买来了什么呢?”冯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让我看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家里什么都不缺,只缺少‘义’,我就替您把‘义’买回来了。”接着向孟尝君报告了“市义”的经过,并解释说:“那些能还债的自然会还,那些不能还债的逼死他们也还不了,只会把他们逼跑,那又何必呢?”孟尝君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秦王十分气恼,就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天下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孟尝君不久就要当国君了。”他还利用楚怀王死的事件和楚国联络,造谣说孟尝君一旦即位必先攻打楚国,于是楚国也到处说孟尝君的坏话。齐王很昏庸,听了这些谣言就起了疑心,解除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

正所谓人情冷淡,世态炎凉。孟尝君得势时,家中真是门庭若市,现在运交华盖,那就门可罗雀了。只有冯谖还和他形影不离,替他赶车到薛地去,百姓一听孟尝君来了,都提着食物,带菜肴酒水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地说:“这都是先生买来的义呀!我总算有一个安身的地方了!”

冯谖则回答道:“这算不了什么。俗话说,狡兔三窟,您现在才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还远远不够。请您给我一辆马车,我去秦国走一趟,让秦王重用您,到了那时,您的封地薛城、齐国的都城临淄、秦国的都城咸阳都会是您安身的地方。”

冯谖来到咸阳,对秦王说:“如今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是投奔齐国就是投奔秦国,哪个国家得到的人才多,哪个国家就强大。可见,现在的天下,不是齐国得到,就是秦国得到。齐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样子,还不是全仗着孟尝君礼贤下士,治国有方吗?如今齐王听信了谣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竟然免了孟尝君的相国之职。您若能趁他怨恨齐王的时候,把他请到秦国来,以礼相待,他一定肯为秦国效力,还怕齐国不归附么?您如果犹豫不决,齐王一旦反悔,重新起用孟尝君,您就悔之晚矣。”

秦王正在到处寻找人才,听冯谖这么一说,很愿意去请孟尝君来。这时樗里疾已死,无人反对任用孟尝君,于是,他就派遣使者,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去迎接他。

冯谖一看计谋奏效,立即返回齐国,来不及报告孟尝君,就直奔临淄求见齐王。他对齐王说:“人才是齐、秦两国争霸的关键,谁得到了人才,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据有诸侯。我在来临淄的路上听说秦王已秘密派人带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来迎孟尝君去秦国当丞相,如果真的是这样,齐国岂不是很危险了吗?”齐王一听十分着急,忙问冯谖该怎么办,冯谖说:“大王如能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位,再多赏田地财物,孟尝君一定会感激您,就不愿再去秦国了。即使秦国来接,总不能硬抢人家的相国吧?大王如果迟疑不决,就怕来不及了。”

齐王还有些不太相信,就派人前去打听。恰巧秦国的车马迎面而来,那被派去的人连夜赶回临淄,向齐王报告。齐王一听是真的,可着了慌,立刻下令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又多赏了一千户的土地,并马上接他来都城居住。秦王的车马使者到了薛城,恰好齐王的命令也到了,他们不好硬抢,只怪自己来晚了一步!

至此,孟尝君的政治“三窟”已营造完毕,可以高枕无忧了。齐国不要他了,可以去秦国;秦国不要他了,最不济也可到薛城去独善其身。真是“抢着的瓜甜,分着的饭香”,秦王这一抢,奠定了孟尝君在齐国的稳固地位。

至于孟尝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能为国家出多少力,倒在其次,关键是使齐王看清了孟尝君不是想当国君,否则,他愿去秦国干什么呢?既然齐王消除了这点疑虑,孟尝君在政治旅途上潜在的危险也就没有了。因此,他的官也就越做越稳当。

其实,孟尝君无非是为了保住他在齐国的位置,真让他到秦国去,他未必愿意,“反认他乡做故乡”总是无法让人从心里接受,况且他也不会最终赢得秦人的信任。孟尝君在这套“狡兔三窟”的政治经营术中,最妙的当然不是经营了“三窟”,而是借秦人使自己重掌相权,并越来越牢固。如果仅仅是为自己预备好了一处位置或是一条退路,那就属下乘的权谋了。

军事战术上的“背水一战”与政治权术上的“退路千条”形成了鲜明对照,反衬出了军事作战以勇胜、政治经营以谋胜的不同特点。有勇无谋的匹夫只能是一个战士,而有谋无勇的智士却可以成为所谓的政治家。

(参见《战国策》、《史记》、《三国演义》等)

3.孙膑与庞涓

《孙子兵法》是兵家至高无上的经典,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现在,人们也不敢轻视它的智慧;它不仅对军事战略有着经典性的指导作用,就是在政治、商业、处世等其他领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它的价值,世界各国都纷纷研究《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虽然今天已经失传,但我们可以想象,它应该也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兵家著作。然而,这位后人没有孙武那样幸运,他遭受了一番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并称,但一般说来是在三家分晋以后才进入战国时期的。当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掉,晋国灭亡,而三家兴起。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商鞅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揽贤士,后来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是当时十分著名的人物,是纵横家的鼻祖,著有《鬼谷子》一书,专门论述纵横家如何说服君主的技巧。从《鬼谷子》看来,其作者的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他是个隐士,并不出来做官。庞涓说他自己是鬼谷子的学生,又与大纵横家苏秦、张仪是同学,并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魏王就信任了他。

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全都当了将军,“庞家军”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学习了先人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加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识了孙膑,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墨子不仅坚决反对战争,还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人,他们纪律十分严明,为了反对战争都可以死不旋踵,因此,墨子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他曾凭着自己的一张嘴吓得强大的楚国不敢去进攻宋国。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国君都会把他待为上宾。禽滑厘到了魏国,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了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发现他比庞涓更有见识,就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这实际上是个计谋,是为了不让孙膑与自己争权,然后再伺机陷害孙膑。但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失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待下去,自己的位子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来处理罢。”魏王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