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38

第38章 邪 实 (4)

第一节 邪 实 (4)

10月29日二诊:药后症减,大便偏干,1~2日1行,左下腹偶痛,小便调,纳可,寐较差。舌红,苔微黄,脉弦。再以前方加减,共治疗2个多月,大便转为正常,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张仲景把便秘称为“脾约”,并首创了麻子仁丸治疗“脾约”先河,同时根据脉证,把便秘分为“阳结”“阴结”,有火的是阳结,无火的是阴结,《景岳全书·秘结》曰:“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吾师认为:该患者为慢传输型便秘,便时艰涩,其形如羊屎,量少,排不尽感,是因为结肠传输较慢,大便在肠内停滞过久,便内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针对此类患者予麻子仁丸,取其润肠行气,通便泄热,使腑气通,津液行,脾健胃和肠通,则可诸症消除。

医案出处:张淼,等.罗云坚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经验.河南中医,2005;25(7):15

六、肠燥便秘

验案1

何某,女,56岁。1997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自32岁产后逐渐出现大便干燥、便秘、腹胀,近些年来间断服用果导片、番泻叶及草决明,或用开塞露,虽能解决一时,但停药后症状反有加重之势。近2个月来,患者便秘、腹胀,服用上述药物无效,每周需用开塞露才能解出大便,但仍感腹胀,并伴恶心纳差、头晕头胀,心烦不宁,故请求中医诊治。查其舌暗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

证属便秘,燥热内结;法当养血润燥,降气通脏。方取增液承气汤加减。

生白术20g,枳实、厚朴、全当归、玄参、何首乌各15g,生大黄6g,槟榔1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6剂,大便仍不通畅,尚需应用开塞露才能解出。

上方加生大黄至10g,再加麦冬、白芍各15g,继服6剂。

三诊:大便已通,每日1行,仍较干燥,腹胀减轻,头晕头胀、恶心、心烦缓解,纳食改善,舌脉同前。上方再服6剂,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注意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

按:《素问·五脏别论》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脏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观本案之症,便秘难解,舌红、苔黄干,脉细为燥热内结,阳明腑实之证;糟粕内停,浊气不降,故腹胀;浊气夹热上扰故头晕头胀,心烦不宁;胃失和降,故恶心纳差。《伤寒论》是治疗阳明腑实燥热便秘证的经典,本案采用其小承气汤加槟榔、白术降气运脾,当归、玄参、何首乌及麦冬、白芍滋阴养血润肠,既治标而祛实,又治本而润燥,标本兼治以期症不复发。但习惯性便秘不宜治,需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解除病因,而药物治疗只能算是辅助。故本案嘱患者要建立定时排便习惯。

医案出处:《赵冠英验案精选》

验案2

裴某,女,27岁。1998年10月6日初诊。

5年前产后大出血,家贫未能调治,遂患便秘。以为小恙,非但不治,且辛辣迭进,终致近周始一更衣,又致内痔发生,每入厕则需强力努挣,****裂破,鲜血淋漓,痛似刀剖。故1995年在一乡医院行痔手术。术后约半年大便尚正常,后因随夫经商,收入渐丰,营养改善,形体日胖。为减肥每日均做健美操3次,大汗淋漓方歇,未到3个月,腹收形瘦,颇为欣喜,但便秘复作矣。

易医数人,迭进峻下攻便、滋阴清热、养血润肠、益气通幽、顺气导滞、温通开秘等法,初效,继则少效,终则不效矣。转请予治,翻阅其病历,几乎治便秘之法悉皆用过,故予亦颇感无着。

适友人湖北英山县舒鸿飞主任医师将其所著《中医临证发微》惠赠予,拜读书中便秘变治四法一文后,恍然有所悟,患女之病恐与汗出过多有关,舒君所言用“调和营卫止汗法”治便秘,似乎适合于该女。

生黄芪、糯稻根、浮小麦各30g,生白术、白芍、当归、瓜蒌子各15g,麻黄根、肉苁蓉各10g,防风、桂枝、甘草各7g,姜3片、枣3枚。

3剂后汗略收,大便3日1行,解时仍要用力,续进7剂,大便基本正常。后以10剂配蜜熬膏而收功。

按:便秘用止汗法,似乎颇奇,但扪心问之,乃未深究仲景书也。考《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篇》第一节: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此处实已寓含便秘常因多汗所致,故止其汗,令津液还归大肠,则每可液增舟行,肠润便畅。

医案出处:马继松《闻过喜医辑》

验案3

徐某,王府村老妪。便秘4个月,艰涩难下,努挣多时,始遗一二枚,其硬如石,日日如此,常畏便废食。然自度阴寒所致,坐卧热炕,厚衣取暖,不意致病愈重,肛周胀痛,肛热如烙,口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沉而细数。腹皮薄弱,左少腹硬痛,结粪一似儿臂。脉细为血少,脉数示火旺。盖年老津血不足。难以滋润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也,传导失职则大便艰涩难下。

加之厚衣火炕,更灼津液,便益艰难。证情若此,何以为治?若泻热不滋阴,标去仅是暂时,死灰犹能复燃;滋阴而不泻热,火盛灼津,阴液终不能复。宜泻热生津并施,二法不可或缺。如是则热可去,津可复。拟调胃承气汤加味。

川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当归30g,玄参30g,肉苁蓉30g。1剂。

二诊:泻下硬粪甚多,肛周烙痛随失。其后之治,专以养血滋阴,虽为不急之务,然须持之以恒。拟归芍地黄汤: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茯苓10g。

连进10余剂,大便始如往昔。

按:先贤余听鸿谓: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须借风之吹力,水之浮力,通隔阻,破冰冻,方能运行。故有理气行风,增液浮舟,攻积导滞,温阳化结等治法。

医案出处:《临证实验录》

七、中焦燥热

验案1

金某,女,50岁。1972年12日24日初诊。

便秘已达4个月,旬日来便秘异常,近3天未行,欲解不得,胃脘滞痛,不思纳作呕,气升则嗳,嗳出酸腐臭食物,寐中梦扰,脉沉小弦,苔糙黄中黑较厚少津,尖边嫩红。

乃素来血虚肠燥,又因食滞中州化热,津液耗伤,先拟滋阴增液,通便泄热,后再调养。

炒生地黄12g,麦冬10g,大黄炭10g,玄明粉(冲服)12g,炙甘草5g,芦根12g,炒白芍10g,川楝子10g,炒陈皮10g,降香5g,茯苓皮12g。3剂。

12月27日复诊:大便已行1次,解不爽,量不多而软,已转矢气,进粥100g不胀,嗳呕酸腐臭食物已消,苔糙黄中黑好转而有津尖边嫩红,寐梦已减,觉有头昏、目糊、肢麻,守原法。

上方炒生地黄、炒白芍各加至15g,去玄明粉、芦根,加枸杞子10g,天花粉12g,太子参10g,姜半夏10g。3剂。

12月29日三诊:诸症好转,食滞化热病症已解,但津液耗伤未复,拟滋阴润燥以复阴液。天花粉30g,炒麦冬10g,生地黄18g,大黄炭10g,火麻仁10g,姜半夏12g,香橼皮10g,降香5g,炒党参10g,炒百合30g。

按:此例虽素患血虚肠燥,但因食滞化热,热结肠胃,阴液更伤,症见虚实并存,按照“急则治标”“急下存阴”的治则,以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热,又顾虑阴液耗伤,投以生地黄、麦冬、芦根等以增阴液,致病情迅速好转。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2

郭某,女,22岁。1981年7月初诊。

大便秘结2年。2年前开始大便不通畅,1周解大便1次,经某医院诊断为习惯性便秘,服用果导片,大便即通畅,一停药便秘如常,因学习紧张靠服用药物维持。故暑假来门诊治疗。现症状:大便不通畅,腹部痞满,便则努责,坚涩难下。检查:身体健壮,面色红润,神清语明,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舌质红,苔微黄,脉象滑实。诊断:便秘。

治疗: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取穴:天枢、大肠俞、支沟、上巨虚、曲池。

操作:针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嘱其养成排便习惯,每日定时去厕所1次。经针刺10个疗程后,每3~4日能排大便1次,并排便通畅。

按:本例患者平素嗜食辛辣之物,少食蔬菜,日久阳明积热,津液受灼,大便燥结而腑气不通而成。故治疗取大肠俞与大肠募穴天枢,配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以加强疏通大肠腑气的作用,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使腑气通畅;曲池能泻阳明之热,清热即能保津,诸穴相配,用泻法,即可达到清泻胃肠实热,润肠通便之功,而便秘自除。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如《内经》记载:“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说明胃肠功能紊乱,则发生便秘。针刺是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

医案出处:《现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纪青山

八、其他证候

验案1 肺胃热壅

王某,男,17岁。大便5日未下,身热面红,咽痛鼻衄,口角破溃,胸闷心烦,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泻火通便。

生大黄4.5g,玄明粉9g,白茅根1g,连翘9g,生甘草4.5g,焦栀子9g,郁金9g,板蓝根12g,黄芩9g,薄荷4.5g,竹叶6g。3剂。

按:患者由于肺胃热壅致便闭不行,身热,面红,咽痛,鼻衄,口角溃烂,胸闷心烦,苔黄脉数等,均为内有邪热之证,此为中上焦积热,故以凉膈散清上通下为治。方以调胃承气汤使邪热从大便清泻,亦即釜底抽薪之意,并以栀子、黄芩、薄荷清肺胃之热,郁金在清解之剂中有宽胸利膈的作用。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验案2 饮食积滞

某男,65岁,2006年6月18日就诊。

自诉因过饱饮食致4天未解大便,腹部胀坠痛,胃脘胀满,纳差,嗳气烧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

半夏8g,茯苓20g,连翘12g,莱菔子、神曲各10g,陈皮、山楂各6g,熟大黄、甘草各5g,荷叶20g。

服药2剂,大便下,腹痛消失,上方去熟大黄,继服2剂,诸症全消。

按:《内经》曰:“欲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例患者因伤食,引起便秘,故用保合丸加熟大黄消食导滞,食滞去,肠胃功能自然恢复;熟大黄通便泄泻;甘草益气健脾,缓和诸药。全方合用,能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医案出处:李秋霞,等.老年性便秘治验4法.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2):179

验案3 痰湿阻滞

张某,男,55岁。

大便困难3年余。大便排出困难,大便不硬结,黏液不爽,有排不尽感,曾服多种泻药,疗效欠佳,纳食不香,小便可。舌质胖淡、苔根厚腻,脉滑。

辨证为痰湿型便秘,治宜健脾化痰除湿。

茯苓12g,陈皮10g,法半夏10g,炙甘草10g,杏仁10g,薏苡仁25g,豆蔻仁10g,炒白术15g,炒莱菔子20g,焦山楂1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服参苓白术丸。

连续服药3个月后,大便每天1次,质软成形,未见明显黏液,大便后不尽感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而后停用汤药,口服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大便保持通畅。

按:有些便秘患者,大便不硬结,质软,但黏腻,解大便费力,排出困难,大便上有黏液附着,排便后有排不尽感,伴有舌质淡、偏胖,舌苔厚腻,脉濡滑。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脾胃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失司,湿聚成痰,而成痰湿为患。湿性趋下,湿性黏滞而表现出上述症状。治疗宜健脾化痰除湿。可选用二陈汤、三仁汤、六君子汤等化裁。

医案出处:邱剑锋,等.李国栋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撷萃.江西中医药,2006;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