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 虚 (9)
肝肾阴虚,津亏失润,肠枯不便。治拟滋补肝肾,润肠通便,方用四物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30g,生地黄30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肉苁蓉20g,黑芝麻15g,桔梗10g,枳壳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2周,便秘好转,腹胀减轻,每1~2天排便1次,但停药后便秘复作。舌黯红,苔白,脉细滑。守方肉苁蓉加至30g,再加草决明30g,续服14剂。
8月24日二诊:大便通畅,每日1行,腹胀、胁痛均愈,嘱守方加白术30g配制蜜丸服用,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复诊,便秘之苦已解,无不适感。
按:习惯性便秘主要是因血虚阴亏,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传导失职所致。观该病例脉症,当属阴血亏虚,治疗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主。惟病程较长者,故用药时间也应较长,当巩固疗效,不能便通即停药。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5
潘某,女,26岁。1978年4月29日初诊。
产已6个多月,自乳,经水未行,一直来便秘难行,解如颗粒,****作痛带血,兼有牙血量多已5个月,带下不多,纳呆,脘胀滞,肝肋下1.5cm,按痛,肝功能正常。脉细弦带涩,苔薄腻根略黄。
乃产后失血伤津,肝肾阴亏,不能润滑大肠为便秘,虚火上炎为牙血,脾气不能舒展,肝气疏泄失调,故自觉脘胀纳呆。法当养肝滋阴,和脾理气。
鸡血藤30g,炒白芍24g,玉竹18g,炒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1.5g,炒陈皮10g,木香10g,炒山楂12g,吴茱萸2.5g,炼白蜜30g。
4月26日二诊:大便已通,仍解如颗粒,肛痛带血已除,纳启,脘胀滞已和,牙血未止,神疲肢倦少力,头昏,时或肢麻,寐梦,脉转濡小,苔身黄前半薄腻嫩。前方去吴茱萸、山楂,加炙升麻10g,金雀根30g。5剂。
三诊时:牙血已止,大便虽通而欠爽畅。于原方去木香、升麻、金雀根,加制何首乌、制女贞子、墨旱莲各18g等益阴养血润便,渐即大便通畅而愈。
按:产后失血伤津,肠燥便难,法宜滋阴益血润肠,但初诊时兼有脘胀纳呆,肝区按痛等肝木乘脾证候,乃宗“调其肝者益其中”的治则,于滋阴益血剂中配伍和脾理气之品,使滋补药不致碍中。二诊中脾气已舒展,服用较大剂量的滋补药得以发挥其益血润肠作用,故大便渐好通畅。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6
某男,63岁,于2006年10月18日初诊。
因胃脘灼热2个月就诊。此为食管术后放疗化疗后引起胃脘灼热,进食刺激性食物后食管灼热,时胸闷,头顶及后项痛,倦怠乏力,自汗怕冷,纳呆,多食则胃脘有阻塞感,眠可,小便稍黄,大便干、二三日1次,口干不欲饮,饮后胃胀,面萎黄少华,舌暗红苔少黏,脉弦滑。
方用疏肝益肾方合交泰丸加减。
柴胡6g,炒白芍12g,当归10g,熟地黄12g,炒山药12g,山茱萸6g,牡丹皮6g,泽泻12g,茯苓12g,砂仁6g,知母9g,黄柏9g,黄连6g,肉桂3g,夜交藤12g,怀牛膝12g。水煎服,每日1剂。
6剂后诸症好转,大便2日1次,便质如常,继服上方6剂以善其后。
按:此类便秘多与肝之疏泄相关,若肾之关门不利,多见腹泻,但亦可见便秘,如《李克绍经验集》曾记载:便秘的同时,又兼有四肢发凉、喜温怕冷、舌质淡白、脉搏沉迟等阴寒症状的叫做冷秘。冷秘常见于老年人,须用温润通便药,如巴戟天、肉苁蓉、当归、熟地黄等。半硫丸是治冷秘的专方。此类病证多见于情绪不稳定,行事谨慎敏感者。此类患者多情绪波动大,或者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者,病证的转归多与情志有关,只因证在肝肾之开合失司而非肠燥津停,治疗多以疏肝理气补益肾气,方中虽无大黄、芒硝、牵牛等峻下之品,亦见其效。此外在临床中不可忽视对患者情绪的治疗。
医案出处:沈涛.从五脏气机升降调治便秘经验.河南中医,2008;28(3):69
验案7
李某,女,76岁。
患者素来少病,虽至高年,仍每日牧牛山中。半年前突然中风,左半身不遂,屡经医治,卧床不起,大便秘结难下。诊其面色一般,形体稍瘦,血压正常,神志清楚,肢体屈伸辗转作痛,耳鸣,失眠,食欲正常;腹部胀满,小便赤,量少,舌红、苔粗黄,脉沉细。
证属阴虚火旺,虚风内动,肝阳上亢化风。治宜滋肾养肝,大补真阴,佐镇肝熄风潜阳,交通心肾。方用芍甘女贞汤加味。
白芍60g,生甘草20g,女贞子60g,阿胶25g,鸡子黄2枚,北沙参20g,川黄连6g,生龟甲30g,生牡蛎25g,怀牛膝15g。2剂。
患者服药后大便通下,睡眠好转,疼痛减轻,舌质转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数。
前方去黄连,加怀山药25g,生龙骨25g,三七6g。5剂。
药物服完后,患者大便正常,能扶杖行动。后以原方调理而愈。
按:便秘4个月,而食欲正常,确实罕见。究其失眠、小便赤量少、舌红苔粗黄、脉沉细、腹胀等症状,皆由便秘而来。方中以白芍、甘草、阿胶、女贞子滋肾养肝,黄连泻火,鸡子黄交通心肾,北沙参大补气阴,龟甲、龙骨、牡蛎滋阴镇肝、熄风潜阳,怀牛膝补肝肾、养筋脉。全方功专滋阴泻火,回津转液。故患者服药后火灭阳潜,大肠润泽,其便即通。二诊时,由于邪热已除,故去黄连;老年先天已损,加怀山药以补脾阴,资后天以养先天;三七于大剂补阴药中以活血通络。全方药证合拍,故收良效。
医案出处:余日新.补运通便法治疗便秘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32
验案8
王某,女,72岁。
患有便秘史七八年,长期依赖芦荟胶囊。近来药效渐退,3~4日排便1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伴有头晕、中脘不适、腰膝酸软,苔薄黄,脉细。
患者年逾七旬,腰膝酸软,脉细,提示肝肾精血亏虚。肾精不足,肠道失于濡养;肝阴不足,肝失疏泄,腑气不畅,故而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腑气不通,浊气上逆,故而可见头晕、中脘不适。苔薄黄提示气机不畅,已有郁而化热的迹象。
治以滋养肝肾为主,佐以理气润肠通腑。
生何首乌30g,桑椹30g,肉苁蓉15g,怀牛膝15g,生地黄30g,麦冬15g,柏子仁15g,火麻仁15g,决明子30g,桃仁、杏仁各10g,枳实15g,槟榔12g,木香10g,路路通10g,虎杖15g,蒲公英30g,连翘12g。
7日后复诊,患者大便2日1行,腑行较前通畅,中脘不适已除,头晕腰酸也较前好转,黄苔已化。
医案出处:林江.蔡淦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2):26
验案9
程某,女,87岁。2005年5月6日初诊。
纳呆、脘胀、便秘1个月,加重1周。患者近1个月来,纳呆,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如羊矢,经用开塞露、大黄苏打片等不效,求诊于张师。患者有冠心病、糖尿病病史30余年,反复心衰、房颤20余年,长期服用******、丽珠欣乐、拜糖平、阿司匹林以及肌内注射胰岛素(诺和灵)等。上个月又发现痛风,加服别嘌醇片。
刻诊:脘腹胀满甚,扪之如鼓,大便燥结,多日未行,口干口苦,味觉欠佳,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行动吃力,由家人用轮椅推至诊室。诊脉细弦,舌苔腻、老黄,舌质暗红兼有瘀紫斑,舌体偏大。
患者年高,肾水匮乏,复加久病缠绵,暗耗阴液,阴亏津乏,无水行舟,当为发病之枢机。肾主一身之水,肝肾同源,肾病及肝,肝肾阴亏(水属阴),加之老年人脾胃之气渐虚,运化无力,而发便秘不行,燥结脏腑之邸。
六腑以通为用,吐故而能纳新。脉症合参,当以增水行舟、益气健脾为治。施以增液承气汤化裁。
玄参10g,杭麦冬10g,生地黄10g,制川大黄(后下)10g,制厚朴10g,生薏苡仁30g,豆蔻(后下)10g,肉苁蓉15g,生麦芽、生谷芽各30g,莱菔子15g,槟榔15g。药予3剂,每日1剂,水煎当茶频饮,不拘时段。
5月9日二诊:患者已能在家人搀扶下步行复诊。自述:服上药后,大便已通,日1行,脘腹胀满明显减轻,口干亦减,纳食亦香。舌边腻苔已退,中间仍腻,苔色转淡,左脉弦细,右脉兼缓。脾虚之象已显露。
效不更方,酌加补土健脾之品。上方加炒白术12g,5剂,服法同前。
5月16日三诊:患者已能在家人陪护下到附近广场散步,脘腹胀满已消,大便通畅,日1次,偶有2次。但夜寐欠安,脉细缓,舌淡苔薄,舌体偏大。
原方改制川大黄6g,肉苁蓉20g,加夜交藤30g,药予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上方服后,患者未来再取药。6月1日,张师于广场散步,遇见老人与其女,述近日体健神佳,甚为感激。
按:吾誊方时暗思,方中用肉苁蓉乃先生治疗老年性便秘之经验用药,余自知晓。先生每每于年高便秘患者喜加用肉苁蓉以温肾润肠通便,以助他药之效,《本草经疏》言“白酒煮烂顿食,治老年人便燥闭结”。此方中,用生薏苡仁、豆蔻、厚朴,乃有醒脾助运之意,况病家有腻苔为凭,不难理解。麦芽、谷芽乃取消食开胃之用。然方中用川大黄,且量已不小,复加槟榔、莱菔子,且用量较大,于年高体虚之人,似有不妥之处。便问于张师,为何此般用法?
先生答曰:“槟榔莱菔子,重用扫滞留;背城与一决,毋以衰老忧!”并言,此语乃清代新安医家王勋所撰《慈航集三元普济方·序》中之言。王勋又名王于圣,其曾经治疗著名诗人袁枚顽疾,袁枚在《慈航集三元普济方·序》中说:“余新春患病,直至孟秋,千医不效,乃到扬州访王于圣,一治竟愈。再作《告存诗》,一以谢王君,一以慰天下人之爱之欲其生者。王子本为仙,称名不愧圣;仙力能回天,圣手能夺命。我年逾八旬,二百余日病;九死谋一生,求医乃越境。王君一见笑,道师肯听不?槟榔莱菔子,重用扫滞留;背城与一决,毋以衰老忧!”吾恍然如释,深感先生治学之精专,临证之用心。
医案出处:陶国水.张炳秀治疗老年便秘验案一则.江西中医,2006;(3):42
十二、脾肾阳虚
验案1
秦某,女,35岁。
自诉产后6年来常感腰酸背痛,胃脘部怕冷,喜热饮食。白带量多、质稀色白;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多。近2个月大便干燥,秘结,每7~10日1行,在某医院屡服大黄等苦寒攻利之品,药后则腹泻,停药则大便复结,腹胀,不为泻解。察见患者形瘦,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为脾阳虚损,寒凝气滞,兼肾阳不足。治宜温中健脾,理气行滞,佐以补肾壮腰。理中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0g,厚朴10g,枳实10g,狗脊10g,萆薢10g,竹茹10g,火麻仁(杵碎)15g,瓜蒌6g,炙甘草3g。
服7剂后,大便秘结好转,腹胀,腰背酸痛减轻。再守上方去厚朴、枳实、山药,加乌药、香附、肉桂等,连投20余剂,排便通畅,日行1次,诸症悉除,病情平稳。
按:本例产后体弱,脘冷喜温,便秘腹胀,中焦虚寒可知。然前医不问病由,亦未详辨,一见大便干结,误为阳明腑实证,屡投大黄等苦寒之剂下之,治误在于寒热虚实不分,则愈下愈闭,中阳愈伤,寒凝愈重,从寒治寒而致变证蜂起。故而抓住阵阳虚寒之本质,投以温运脾阳,理气通便而瘳。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黄某,女,40岁。
便秘8年,平素依赖果导片、双醋芬汀或牛黄解毒片,或中成药上清丸、麻仁丸等维持,若不用药,五七日不排大便,腹部胀满,苦不欲言,因久用泻下攻伐之剂,脾胃大伤,纳食不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传无力,又久服泻下之剂,中气大伤,肠中津液匮乏,治当温中醒脾,益胃生津,方用仲景“理中丸”加味改汤。
党参15g,生白术50g,干姜、炒枳实、葛根各10g,炙甘草6g。
药服5剂,胀满好转,大便3日1次,纳食增加,续服5剂,腹胀消失,大便2日1行,减白术量为30g。
守方又10剂,大便每日1次,诸症全除,面转红润,嘱以香砂六君丸善后,追访2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