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 虚 (10)
按:《侣山堂类辨》谓此方(指理中丸)大生津液,乃从方治渴欲饮水者加白术悟出,颇使组方之意引入深层。临床体会此方不但治中焦虚寒,气不化津,运传失常为合拍,且症见中气颓废,腹胀不食便闭(如肝硬化腹水误治重症)用之,亦可挽其中气,救其津液,使腹胀便闭消失,但必须重视舌脉无阳明燥化之象。理中丸(汤)乃仲景平调脾胃之方,盖阴阳错乱失衡,中气败坏,无以理之?当用人参益胃,以干姜之辛温,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迂缓,奠定中土,恢复功能,益胃醒脾,而又鼓舞中气。阳之动,始于温,气得温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充,故名曰理中。方中加枳实乃取枳术丸之意,重用白术滋脾液、健脾运;伍枳实既能补中行滞,又有降中寓升之妙,使健脾助运之功大增;加葛根升阳生津与枳实升降相因,更助清升浊降。此方药简效宏,剂量的灵活变通,寓于其中。此乃补中求通,塞因塞用之一也。
医案出处:邱志济,等.朱良春治疗顽固便秘的廉验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867
验案3
季某,男,40岁。
便秘半个月,腹胀而痛,及至痛不可忍。经当地医院诊治,多次服蓖麻油通便无效,前来就诊。切脉沉涩,舌质淡红无苔,面唇白,小便清利。参之脉症,乃矫虚便秘之候。宜养血通便,行气开秘。宗润肠丸加减:当归12g,肉苁蓉18g,火麻仁30g,桃仁12g,郁李仁15g,大黄9g,枳实9g。服2剂,便通不畅。再3剂,乃畅利。继改四物汤养血,加肉苁蓉润肠,为丸与服,后无此患。
医案出处:《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易聘海
验案4
赵某,男,69岁。1996年4月28日诊。
患习惯性便秘6年余,常自服果导片、三黄片、麻仁丸等,虽能奏一时之效,但终不能治愈。月前偶因发热又致便秘,自服泻药不效后,赴某院肛肠科,经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嘱用番泻叶沸水冲泡以饮其汁,初有效,继而不验,且增腹部阵痛,胸闷气急,不能饮食,身体日衰,今已8天未通大便,患者深以为苦,但求一通为快。舌质淡、有薄白腻苔,脉弦而滑,双尺无力。血压23.94/13.3kPa。
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壅结,治当扶脾滋肾,宣畅气机。
肉苁蓉30g,何首乌30g,黄芪15g,白术15g,当归20g,生地黄15g,桃仁10g,郁李仁12g,枳壳12g,枇杷叶15g,炒莱菔子15g,赭石30g,熟大黄(后下)6g,水煎服,每日1剂。
2剂后,大便下,诸症减。原方去大黄、炒莱菔子,又连服3剂,大便通畅,诸症消失,测血压21.28/11.97kPa,脉舌亦趋正常。后以上方制成蜜丸,服用2个月。服药期间,大便正常,诸症悉除。停药后半年跟踪观察,便秘未再发生。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5
党某,女,35岁。1999年9月16日初诊。
患者自去年10月以来出现大便秘结,每7~10天1行,伴腹胀神疲,纳差食少,每服麻仁润肠丸、牛黄上清丸或番泻叶等通便药即出现腹泻,但腹胀不能减轻,停药后大便复结。
患者自前年产后着凉引起腰酸背痛,畏寒肢冷,气足不温,胃脘惶凉,喜热饮食,逐渐出现大便不畅,间隔延长,并伴白带量多质稀有,月经量多色淡,经期长。察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为阳虚便秘,证属脾肾阳虚;法当温补脾肾,理气通腑。方取附子理中丸和济川煎加减。
党参、炒白术、乌药、当归各15g,炮干姜8g,制附片6g,鹿角(镑)、狗脊、枳实、厚朴、肉苁蓉、川牛膝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6剂,大便已通,腹胀减轻,腰酸背痛及畏寒肢冷均好转,白带仍多而质稀有。舌脉同前。上方加荔枝核10g,小茴香8g,继服12剂。
三诊:大便通畅,腹胀缓解,腰脊酸痛、畏寒肢冷均明显减轻,手足转温,精神体力增加,纳食改善,白带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守上方继服12剂,诸症皆消。
按:脾为后天之本,属土,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属水,内寓元阳。《伤寒论》中的便秘均属于阳明燥实证及因此而引起的阴津亡失证,且临床常见便秘也多为肠胃燥热所致,所以治疗便秭从苦寒通降者为多。但本案患者却每因此类药物而加重腹胀助便秘不除。细察其症,大便秘结,腹胀纳少,为脾失运化,传化失职;胃脘怕凉,手足不温为脾阳不足;腰背酸痛,畏寒肢冷,白带量多质稀有为肾阳衰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月经量多色淡经期长为脾肾阳虚,气血亏虚,统摄无权;舌淡、苔白,脉沉细也为阳虚之征象。证非燥热,岂能再用古法?
医案出处:《赵冠英验案精选》
验案6
万某,男,48岁。
脘腹时有隐痛,便秘腹胀2年,多方求治效微,中医亦用过温阳理气止痛、建中止痛、清泻外导、补中益气等法,痛胀便秘如旧,常周日不大便,精神疲乏,纳食不馨,面色不华,舌淡白薄苔,脉弦紧。
证属寒邪痼闭,乃因脾肾阳虚,肠道失于温煦,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冷气横行,凝结肠道,运传失常所致。此阴燥非阳不能融释,寒闭非温无由通解,方选仲景理中丸(汤)送服局方半硫丸。
党参15g,炒白术30g,干姜10g,炙甘草6g,姜黄12g,每日1剂水煎服,半硫丸(自制半硫丸配方:生硫黄、姜半夏各100g,生乳香30g,共粉蜜蜡为丸)日6~10g,分2~3次服。
药服5剂,腹痛胀顿除,大便已2日1次,嘱续服10剂,诸症全除,大便日行1次,追访2年无复发。
按:局方半硫丸除积冷、温脾肾,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风秘、冷秘,既温且降,既涩又宣。《内经》半夏秫半汤,降其气,即所以敛其阳。本方半夏和硫黄同用,纳其阳即所以补其气。硫黄直入命门,以培脾胃气血生化之根;半夏降纳为肾,助理中汤平调脾胃,降浊升清,降中寓通,温中温下,可以开闭结,可以止泄泻,可以治实证,可以疗虚证,此塞因塞用之二,亦是双向调治之中医特色也。
医案出处:邱志济,等.朱良春治疗顽固便秘的廉验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867
十三、肾阳不足
验案1
李某,男,17岁。1996年10月5日初诊。
大便干结不爽3年余,开始服麻仁丸尚可取效,近半年来便秘日见加重,服麻仁丸也无济于事。2个月前曾服汤药,服后溏泻10多天。停药后1周,又见大便不通,且程度较前加重,大便六七日1行,粪便干结难出,靠开塞露维持通便,痛苦异常。诊见面色萎黄,大便干结难下,六七日1行,状如羊粪,纳可,小便如常,舌淡,脉沉迟,皮肤欠温。
诊断为冷秘。证属肾阳不足。治以补益肾气,温振元阳,逐寒通腑。
选穴:大肠俞、肾俞、支沟、照海、关元。
刺法:补大肠俞、肾俞,直刺一二寸;补支沟、照海,直刺五分;留针20分钟。灸关元五七壮,每日1次。
10月8日四诊:经针灸3次,自觉大便较前省力,质稍变软,仍三四1行,效不更方,继如前法治疗。
针灸至第11天,患者大便通畅,量多,成形,日行二三次。无腹痛等不适。持续3天后,日行1次。遂停灸仅用针刺,每周2次,并嘱禁寒凉食物,多活动,多吃蔬菜。后经针刺8次,疗效稳定,停诊。随访6个月未见复作。
按:此患者因学习紧张,久坐少活动而发病,后反复使用光热通便泻下之剂,元阳受损,损伤大肠津液,阳虚则推动无力,津亏则水不浮舟,故大便干结难出。选穴以肾膀胱相表里配穴为主,辅以三焦经支沟,灸任脉与足三阴之会关元穴,共奏补肾温阳,逐寒通腑之功。
医案出处:《杨甲三临证论治》
验案2
高某,男,40岁。1982年12月14日初诊。
3年来经常大便秘结,燥如羊粪,努责太过则每致脱肛。经常服用“麻仁丸”“果导片”等,服后即腹痛,排便呈稀有水样,停药则闭结依然。患者形神衰惫,阳萎二三年。
辨证属肾阳不足,温煦无权,从久病治肾入气,拟温补肾阳,润燥开结法。
熟地黄25g,淫羊藿15g,巴戟天12g,锁阳15g,菟丝子15g,韭菜子10g,当归30g,白术30g,牛膝15g。4剂。
二诊:服药后,大便每日通行。效不更方,原方再进。连续服数剂后,大便通畅,脱肛未再出现,精神振奋,食欲增加。停药后大便也能保持通畅。
按:久病治肾是中医处理慢性疾病的重要法则。况五脏六腑之气皆赖肾的精气以濡养,肾气亏,可影响其他脏腑。本例患者久病肾虚,故从治肾着手,疗效卓著。
医案出处:《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欧德深
验案3
张某,男,67岁。
腑行艰难,恒4~5天一更衣,已延及3个月。伴有头晕身倦,腹常隐痛,纳食呆滞。前医辨为血枯气滞,投以养血润肠,顺气行滞之法不效。细辨脉象,六脉沉迟,再察舌苔,舌淡苔白薄。
证属阳虚内寒,浊阴内聚,治取温通法,以半硫丸加味。
半硫丸(包煎)6g,制附片9g,肉苁蓉9g,锁阳9g,补骨脂9g,白术12g,沉香片(后下)3g,木香9g,枳壳9g,陈皮9g,火麻仁(杵碎)12g。水煎服。每日1剂。
服3剂而效,续服6剂愈。随访2年未发。
按:本例患者,年高体弱,下元虚冷,命火不旺,温煦无权。以致阴霾寒凝,阳气不通也。寒盛于内,气机不通则为腹痛;阳不上升于清空则头晕;肾不温脾,脾运不健则食欲不振;阳衰于下,乏其推动之力则成便秘。犹似水结成冰,非温不化也,此与津枯肠燥之秘不同。
经云:“大便难,病在在肾。”方以半硫丸取其硫黄大热之性,温补命门真火;半夏辛温以散结降浊;生姜助硫黄温中祛寒,且能和胃健脾。佐以制附片、肉苁蓉、锁阳、补肾脂、白术等温肾通阳;沉香、木香、枳壳、陈皮降气行滞;火麻仁稍润其肠,共奏温阳散寒,运化开秘之效。
医案出处:《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陆柱尊
验案4
庄某,男,21岁。2002年4月10日初诊。
大便秘结8年,每2日食泻火剂通便。便形如栗,小便多,日行8次左右。平时常感两足欠温,腰膝酸软,舌质淡,少苔,脉细软。
此肝肾两虚,致大肠传导失司。治拟调肝温肾,润肠通便。
益智仁10g,乌药6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山药10g,郁李仁10g,肉苁蓉10g,火麻仁10g,熟地黄10g,肉桂(后下)5g,砂仁(后下)2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
服7剂后,1周内大便3次,排便通畅,量不多,两足仍欠温,舌质淡,边有齿印。
此兼有气虚之象。再以前方加补气之品,服药1个月后,大便1日1行,较通畅,小便正常。足汗减少,足转温。继续服药2个月,未再复发。
按: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中指出:“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此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故而,若肾阳不足,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失常,易造成便秘。对于肾虚所造成的便秘,孟老选用缩泉丸进行治疗。肾虚便秘的特点为:大便干结而小便频数。此外还可见到夜尿频频,手足欠温,腰膝酸软等肾阳不足之象。孟老认为,小便与大便皆由肾脏所主,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小便频数而量多,水分多由小便而去,故大便干结难解。临床常以“利小便以实大便”来治疗泄泻。孟老反其思维,独创“缩小便而通大便”之法。故而选用缩泉丸温肾助阳,缩尿润肠,使肠道得润,传导有权。
医案出处:罗苏群.孟景春治疗便秘从脏论治经验.福建中医药,2003;34(6):21
验案5
林某,女,58岁。2000年7月10日就诊。
习惯性便秘已有10余年反复发作病史。症见大便秘结不通,五六天1行,且大便时非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方能解,甚至****,形体消瘦,入夏时令仍需穿棉背心方觉不冷。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
此次便秘已7天未解,昨日大便时用一个甘油栓亦未得下,手足厥冷。舌质黯红,苔白滑,脉沉迟,重按无力。
辨证为阳虚寒凝,阴结便秘。方用丁蔻理中汤加减。
丁香(后下)6g,肉豆蔻10g,干姜5g,白术30g,肉苁蓉30g,制附片(先煎)12g,大黄(开泡水、冲服)9g。
服药4分钟后,得燥屎6枚,腹中胀闷稍减,精神好转。
原方再进3剂,后守原方去大黄,加红参9g,黄芪30g,共进25剂,大便每日1次,呈条状,精神饮食转佳,腹无胀闷,已不畏冷。随访半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