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 (1)
“证”,原意即证据、凭证,是医师识病用药的依据,是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现代将证候简称为“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这一病理本质包括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症状简称为“症”,虽然是明清以来由“证”演化的俗字,但现代的中医学则将二者进行了严格的界定。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患者主观感觉或医师检查所获得的结果。同一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证候之中。“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制、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同一种病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故有不同的证候。
辨证论治的原则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既要重视一病可能出现的多种证候,又要关注不同的病可以出现相同性质的证候,因而临床实践中常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相同的证候反映着相同性质的矛盾,因而可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证候反映着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总之,中医治病注重于病机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指相同的病机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证候,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病机体现着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是该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疾病在此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显然这种针对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临床同一种病的证型变化多端,非亲自体验不足以尽其奥,所幸有临床医案可资参考。本章收集了多位中医名家的治疗验案,如仔细阅读、深刻体会,足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心肌梗死
一、心气、血、阴不足
验案1
黄某,男,48岁。1974年2月20日初诊。
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遂来急诊,心电图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收入病房。患者胸闷痛彻背,咳嗽气急,汗出,四肢欠温,苔薄,脉沉细。血压13.3/7.98kPa(1kPa=7.5mmHg),胸痹为患。
心气极虚,胸阳不宣,血行失畅,频有正气暴脱之虑。急宜养心固脱,佐以活血之品。
红参(另煎冲)9g,麦冬9g,五味子3g,炙甘草6g,黄精30g,山茱萸15g,煅龙骨(先煎)30g,红花6g,桃仁9g,当归9g。1剂。
2月21日二诊:药后四肢已温,胸闷痛见减,惟气急未平,自汗盗汗尚多,知饥欲食,苔薄腻,脉迟细。血压15.96/10.64kPa。乃心脏亏损,阳虚卫外失固,仍宗益气温阳,固脱活血之法。
党参60g,炙黄芪15g,麦冬9g,五味子3g,制附片(先煎)6g,黄精30g,炙甘草6g,酸枣仁9g,桃仁9g,当归12g,红花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红参(隔水蒸、服4d)9g。稍加减服8剂。
3月1日三诊:胸中绞痛未作,时有左胸隐痛,发时短暂,胸闷,偶有心悸,头晕,口干,微汗,食欲尚佳,苔薄,脉细。凡胸痹为患,本虚标实,药后正气渐复,当宜标本同治。
党参15g,炙黄芪9g,制附片(先煎)6g,炙甘草9g,当归12g,赤芍9g,红花9g,桃仁12g,郁金9g,麦冬9g,酸枣仁9g,浮小麦30g。稍加减服15剂。
3月16日四诊:胸痛未作,左胸尚有闷胀感,两背部疼痛,头晕胀,舌边淡,苔薄白,脉小滑。此乃心阳不振,浊阴痰湿未化,上蒙则晕,非肝热也,宜前法参合瓜蒌薤白桂枝汤,以养阳逐阴,祛邪安正。
党参15g,制附片(先煎)4.5g,桂枝4.5g,全瓜蒌12g,薤白6g,枳实9g,制半夏9g,煨天麻6g,当归12g,红花9g,降香(后下)4.5g。稍加减连续服至出院。
按:本案为心气极虚,血行失畅之症,颇有正气暴脱之虑,予益气养心,固脱之剂,参以活血之品,化险为夷,属补中寓通之法。
医案出处:《张伯臾医案》
验案2
袁某,女,59岁。1976年2月12日初诊。
胸闷神倦,动则汗出,畏寒便秘,苔薄腻,脉细而迟。血压不稳。心电图示广泛性心肌梗死。
心脏虚弱而瘀滞交阻,颇虑厥脱之变。治宜扶正理气活血,佐以通腑。
人参(另煎、兑服)12g,制附片(先煎)6g,麦冬18g,山茱萸12g,全瓜蒌12g,薤白6g,制半夏9g,当归18g,红花6g,炒川黄连3g,生大黄(后下)9g。4剂。
2月16日二诊:胸闷已舒,汗止,面色灰滞转淡黄,大便得解,腻苔渐化,脉小滑。血压稳定。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此乃痰滞已化,心脏气血两亏,再拟调补为治。
党参15g,丹参18g,麦冬12g,当归15g,红花6g,炙甘草6g,酸枣仁9g,郁金9g,降香4.5g,茶树根30g。稍加减连续至出院。
按:本案为无痛性心肌梗死,症状虽不明显,但心电图示广泛性心肌梗死,证属心脏气阴两亏,血瘀痰滞交阻,方用人参、附子、麦冬、山茱萸益气养阴回阳固脱,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生大黄通阳导滞,乃通补兼施,连服4剂病情趋向好转。
医案出处:《张伯臾医案》
二、胸阳不振
验案1
杨某,女,70岁。
患者于2个月前因冠心病大面积心肌梗死入院抢救,出院后,因气候突变,寒流袭来,又感胸部闷胀,气短,心前区隐隐作痛,两胁亦持痛不休,左手臂胀麻。伴有咳吐白黏痰,腹胀,大便干燥等症。患者精神紧张,夜寐易发惊悸。视其舌苔白腻,脉来沉弦而滑。
辨为胸阳痹阻,痰浊凝聚,心胸脉络不通则痛。治宜宣痹通阳,豁痰通络止痛。
糖瓜蒌(先煎)30g,薤白6g,半夏15g,旋覆花10g,红花10g,茜草10g,桂枝10g,丹参20g,郁金10g,木香10g,降香10g。
服5剂后,胸满、胸痛大为缓解,咳痰减少,夜睡已能成寐。又续服5剂,诸症皆安。
按:《金匮要略》将胸痹一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四字。“阳微”即寸脉来微,主胸中阳气不足;“阴弦”,指尺脉见弦,主在下痰浊水邪反盛。《辨脉法》云:“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故胸阳不振,反使下焦之阴邪乘虚犯上,使心脉痹阻,气血不能。《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因此,导致了胸痹心痛的证候发生。至于两胁疼痛的原委,亦属胸痹胁逆气冲之类。本证的治疗用温通胸阳,化痰宣痹,佐以疏肝理气通络之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旋覆花汤及颠倒木金散三方相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开痹,宣化痰浊之邪;旋覆花汤活血通络止痛,斡旋胸胁之气;颠倒木金散则专以疏肝理气,而行气血之滞为特长也。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张某,男,50岁。
患者于1972年发现高血压,一般维持在17.29~18.62/13.3kPa,时感头昏。1973年查血脂偏高。1974—1975年曾有2次心绞痛发作,但心电图正常。近来工作较忙,在入院当天中午突然胸骨后闷痛、冷痛,右手发麻,持续10min左右,经用硝酸甘油片后疼痛缓解,但4h后又有类似发作,伴呕吐,入院治疗。脉搏60/min,血压23.94/11.97kPa,形体肥胖,神志清,精神差,唇无发绀,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律齐,腹部无异常。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胸闷憋气,胸痛,痛有定处,脉弦,舌质胖黯,边有齿痕,苔黄腻。
证属真心病,痰浊痹阻心阳。治以宣痹通阳,豁痰化浊。
瓜蒌、半夏、黄连、枳实、厚朴、失笑散、青宁丸。2剂。
二诊:药后胸闷憋气改善,胸前区疼痛已止,脉弦,舌质仍淡胖有齿痕,上述方药有效,续服7剂。
三诊:心前区疼痛未再发作,但仍时有胸闷憋气感,仍属瘀阻,心阳不振,续服上方治疗。
四诊:服上方7剂,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示心肌梗死愈合期,按脉虚细,指末不温,舌质润,苔面薄腻根部厚腻。治以益气温阳,化瘀通络。
制附子、桂枝、黄芪、益母草、丹参、川芎、半夏、瓜蒌、苍术、甘草、大枣。
服药7剂,带方出院,门诊随访良好。
按:本病例抓住胸痹心痛,以不通则痛为主进行治疗。以瓜蒌、半夏、厚朴、枳实宽胸理气化浊;益母草、丹参、川芎等根据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改善供血和供氧,达到宣痹通阳目的,使被损病灶逐渐恢复。但欲善其后,还得补其不足,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先以益气温阳,待阳气来复后,当加入化瘀通络之药,非此法难以收效。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张志雄
验案3
张某,男,49岁。1972年3月10日初诊。
5d前,突发咽紧喉痒,胸中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急诊,心电图示后壁心肌梗死,血压为零,经抢救,症见好转。血压尚低(9.31/6.65kPa),胸痛彻背,恶寒蜷卧,四肢厥冷,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唇甲皆青,尿频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微弱不起。
辨证为胸阳不振,寒邪太盛,气失宣达,心脉闭阻。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制附子15g,干姜10g,肉桂2.5g,白术15g,红参2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五味子10g,生姜10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
3月14日二诊:胸痛顿轻,恶寒大减,血压渐升(11.97/7.98kPa),脉来较前有神,此时“心于阴中求阳”,改拟益气养阴,通阳复脉。
人参25g,麦冬25g,五味子10g,制附子10g,干姜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
3月23日三诊:胸痛续减,气足转温,唇甲红润,二便改善,血压逐增(13.83/9.31kPa),舌淡红,苔薄,脉缓,重按略嫌无力,再平补气血,通阳复脉。
党参25g,麦冬10g,生地黄15g,丹参20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15g。10剂。水煎服。
4月7日四诊:基本康复,气力觉充,血压回升(14.63/10.64kPa),时有轻微胸痛,再以上方加瓜蒌20g,薤白15g。续进10剂,症状消失。
按:本例厥心痛,为阳气衰极,阴邪痹阻所致,当务之法,通阳复脉,初诊用回阳救急汤,使阴消阳长;二诊以四逆汤合生脉散,使阴阳相济;三诊投炙甘草汤加减,使阴平阳秘;四诊依原方加瓜蒌、薤白,再振胸阳。如此施治,远筹两全,阴阳平衡,不致偏伤。
医案出处:《孙允中临证实践录》
验案4
张某,男,42岁。1975年8月11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