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 (4)
心跳气短,低热缠绵,已半年余。左前胸隐痛,彻背,不能侧卧,自触脉搏不时停跳,中西医治疗,略有好转。近因工作繁忙,致失眠,纳呆,呕恶,左前胸热痛或沉闷不舒,心跳气短,上四楼须休息3次,脉沉涩,偶有结、代脉。
辨证为心气不足,营血失和,神明为之不安。治以益气养心,调营和血,以安神明。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25g,麦冬25g,五味子10g,生地黄20g,远志15g,石菖蒲15g,炙甘草15g,生牡蛎20g,当归20g,白芍15g,半夏15g,大枣10枚。3剂。水煎服。
9月11日二诊:服上方3剂,左前胸仍隐痛,偶发刺痛,心悸气短,有不自主之感,睡眠多梦,惟胃中呕恶已除。脉象如故。心气不足,脉络失畅,多夹血瘀,服药无大效,未用化瘀之品故也。
党参25g,麦冬25g,桂枝10g,半夏15g,川芎15g,赤芍15g,瓜蒌15g,薤白10g,丹参25g,郁金10g,石菖蒲15g,炙甘草15g,炒酸枣仁15g。水煎服。
9月24日三诊:上方服6剂,心悸略稳,无不自主之感。但左前胸热痛如故。脉沉缓,无结、代脉。血瘀未化,不通则痛,原方续进,重用透络化瘀之品。
党参35g,生地黄20g,麦冬25g,桂枝10g,川芎15g,赤芍15g,瓜蒌15g,薤白10g,郁金10g,石菖蒲15g,降香15g,没药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15g。6剂。水煎服。三七粉25g,随煎剂冲服。
10月5日四诊:服药颇应,心悸已平,胸痛消失,睡眠转佳,脉沉缓,无结、代象。原方加减,去桂枝,加甘松10g,沙参20g。20剂。
11月16日五诊:服药后效果明显,诸症悉失,惟略感胃胀。脉沉缓有力。按五诊方去桂枝,加焦三仙各30g。
1978年2月来诊,自诉上四楼已不心跳气短,病已治愈。
按:本案为心气虚夹瘀之证。因其血瘀,故初诊用益气养心法乏效,后重加活络化瘀之品,病明显好转。共服70余剂方心全功,可见“新病气结易开,久病血瘀难化”。
医案出处:《孙允中临证实践录》
验案2
韦某,女,24岁。1977年2月7日初诊。
心胸发闷,心急、心烦、心慌,尤其午睡后病情较重,两侧头痛,记忆减退,时间已久,时轻时重,脉大小不齐。西医诊断为心动过速(140/min)。
治宜复脉、开胸、通阳化气。拟用芍甘汤、柴胡龙牡汤、炙甘草汤结合论治。
白芍24g,炙甘草9g,柴胡6g,黄芩6g,姜半夏6g,龙骨15g,牡蛎15g,麦冬9g,生地黄9g,火麻仁12g,大枣9g,桂枝9g,阿胶(烊)6g,党参9g,生姜4.5g。另取朱砂0.6g,琥珀1.2g,共研粉面分2次冲服。4剂。隔日1剂。
2月24日二诊:服药时间稍好,停药时又犯。脉右急左缓,舌体水肿,舌面润滑。2月7日处方加远志9g,瓜蒌9g,薤白9g,石菖蒲9g。4剂。隔日1剂。
3月6日三诊:药后症状大减,脉缓静,舌正常。按2月7日方,2月24日加味,各药加量至4倍,研细面,装碗中,放在笼上蒸2~3h,待凉后,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每日2次。
按:患者胸闷心悸,兼两侧头痛,长期不愈,脉象大小不齐。按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不足或宗气滞塞,都会出现胸闷证候。心主血脉,心血与宗气失调,往往出现脉律不齐、心慌、心急、心烦等证候。头部两侧属少阳经,两侧头痛,是少阳经脉不通所致。处方采用芍药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合方。芍甘汤,主治营血受伤,肢挛厥逆;柴胡龙牡汤,主治胸满烦惊,神不内守;炙甘草汤,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三方配合为用,以治胸闷、心悸、侧脑疼痛、心动过速之证。服药病安,但停药病又发作。故二诊时,加用石菖蒲、远志、瓜蒌、薤白以鼓舞胸中阳气。药后证候大减,脉亦转和。患者因去外地,故配丸剂缓服。
医案出处:《刘星元临证集》
验案3
任某,女,78岁。1974年7月16日初诊。
发作性心悸16年,胸闷2个月,恶心呕吐1周。患者16年前因阵发性心悸,胸闷憋气在某院诊为“冠心病”,后间断服中药治疗。
2个月前,因劳累后突感心悸、胸闷、心前区紧缩感,速来我院门诊,以冠心病、心律失常、疑发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收住内科病房。入院后经利尿、扩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近1周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现脘腹满闷,神疲乏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腹胀便秘,舌苔垢腻微黄,脉细弦结代。
辨证属心气虚损,脾胃升降失调。当务之急,治宜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方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砂仁(杵碎)6g,太子参20g,茯苓18g,半夏10g,枳壳6g,灶心土(先煎)6g,焦麦芽、神曲各12g,当归15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柏子仁15g。6剂。水煎服。
7月23日二诊:服药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恶心呕吐消失,每餐可进食一两仍腹部胀满,便秘。舌苔腻,脉弦细略滑、偶见结代。治疗仍循原法,更增益气之品。
红参(另煎、兑服)6g,太子参30g,砂仁(后下)6g,茯苓18g,炙甘草12g,当归15g,焦三仙各10g,藿香、佩兰各(后下)10g,半夏10g。6剂。
7月30日三诊:上方服6剂后,胃肠症状及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自行停服中药1周后,上症复发,室性期前收缩增多,23/min,原方继进6剂,症状渐平。经用中药治疗1个月后,病情稳定,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病情好转出院。
按:患者虽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但临床表现以中气虚弱,脾胃本虚,升降失司,以致气乱瘀中,清浊相干。本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扶其脾胃,调其升降,投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理气,和胃止呕,使脾升胃降,脾健呕止,脘胀减轻,大便通畅,室性期前收缩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
医案出处:《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4
陈某,男,68岁。
心前区憋闷疼痛2年余,伴心悸气短。患者胸闷气短,自汗心悸,时有心前区隐痛,活动后发作明显,历时3~5min缓解,失眠烦躁,神疲乏力,大小便正常,舌苔淡紫,苔薄白,脉弦细,偶有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治宜益气养心,安神。
饮食当以清淡为主,不宜食膏粱厚味及动物内脏食物。
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太子参10g,丹参15g,炙甘草10g,龙骨25g,浮小麦10g,大枣4枚,全瓜蒌10g,法半夏1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减轻,神情较前安稳,尚疲乏,夜寐不实,动则易汗,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弦,偶有结代。守前方加酸枣仁1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体力日渐恢复,胸闷心悸基本改善,心绞痛及期前收缩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药见疗效,故守法守方再连进10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
四诊:心绞痛未再发作,心律齐,余症改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稍弦。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嘱停服煎剂,改服补中益气丸合天王补心丹以巩固疗效。
按: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胸痛”“真心病”等范畴。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且尤以虚证者多。从正气论,常为心、肾、肝、脾四脏的虚损为本,从邪气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的痹阻为标。心阳不振则血行不畅,致心阳痹阻;脾虚不运,则痰浊内生;肾阳不足,则心阳痹阻;肾阴亏虚,则心脉失养。以上不论何种病机,轻者痹阻致胸闷,重者不通致心痛,甚者出现虚脱之危症。本病的治则,大凡温阳补气,通阳宣痹,化浊豁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诸法。张师认为,治本病不宜一味活血化瘀,因过之则损心气,且本病尤为虚证居多,故治疗多以攻补兼施,加减临证变通,每治而取得良效。本例患者临床以胸闷气短,心悸自汗为主证,偏于气阴两虚,投养心定志汤,去川芎、延胡索、桂枝,加党参、酸枣仁、浮小麦、全瓜蒌、法半夏。方中党参、太子参补益心气,茯苓健脾养心,石菖蒲、远志豁痰开窍,全瓜蒌、法半夏宣痹化痰;龙骨、酸枣仁镇静安神,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以养心阴;浮小麦、炙甘草、大枣均为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全方合用,补中有通,通中有补,标本兼顾。连投诸药,使病者诸症缓解,而获良效。
医案出处:《张志钧验案精选》
验案5
康某,女,27岁。1997年10月8日诊。
患者5年前有农药中毒史,时有怔忡、头晕。近1年来,心悸加重,伴胸闷气促,肢体倦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肌肤水肿,夜多梦魇,心率40/min,血压7.98/4.66kPa,心电图检查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频发逸搏、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并伴心肌劳损。诊其脉迟而细涩,间有结代,舌淡边有齿痕。
证属心阳虚弱,脾土衰败。治当温阳复脉,扶脾健运。
党参30g,附子10g,桂枝10g,黄芪30g,黄精30g,炙甘草30g,丹参15g,龙骨15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0g,神曲12g。5剂。
10月16日二诊:心率50~60/min,血压14.63/11.31kPa,诸症大减,仅偶见心悸。上方加山药30g,龙眼肉25g,连服20剂,诸症均失,平时心率60/min左右,活动后增至70/min左右,心电图检查:心室率一般为60/min,律齐。患者已能参加轻微劳动。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6
周某,女,64岁。1996年7月28日初诊。
心慌水肿1年余,近因天气炎热,又执炊多汗,顿觉头晕眩欲扑,心摇摇欲坠,诊其脉三五不调,俨似雀啄,观其舌中有白苔,边尖略红。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肌供血不足。
辨证:元气因暑蒸而虚脱,阴液亏而不得濡润,遂致心主受累,而见 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治当急用益气补元以救燃眉;次以益阴和阳,宁心 安神。
西洋参10g,党参30g,五味子10g,麦冬15g,龙骨30g,山茱萸15g,酸枣仁15g,茯神15g,核桃仁10g。水煎2次,分3次服。并嘱其移居清凉之处,防暑静养。3剂。
8月1日二诊:心慌渐平,头已不晕,精神、体力渐强,脉搏仍有间歇,面部时有水肿,纳差口干。
太子参30g,炙甘草15g,玉竹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黄15g,阿胶(烊化、兑服)12g,茯苓20g,陈皮10g,鸡内金12g,山楂12g。
连服15剂。心慌已止,诸症均失,脉搏偶见歇止,乃于上方加柏子仁、丹参以养心安神。又服15剂后,复查心电图已大致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