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47

第47章 气血瘀滞

(二)气血瘀滞

验案1

陈某,男,42岁。1972年6月13日初诊。

胸痛胸闷、时有心悸3年有余。3年来,常有心胸疼痛,时好时犯,然因程度轻,且移时即除,故很少治疗。近因工作劳累,心情不畅,渐至病情加重,胸痛如刺,痛处不移,牵及左臂内侧作痛,伴有胸闷气短,心悸汗出,乏力,四肢不温,纳食尚呆,二便正常。诊见面色不华,神情烦躁。舌质淡紫,苔薄少略白,脉象沉涩结代。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辨证属心气不足,气血瘀阻,痹阻络脉,不通则痛。治以益气活血,通瘀止痛。

高丽参(另煎、兑服)9g,黄芪24g,赤芍9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麝香(绢包煎)1g,丹参30g。3剂。水煎,分3次服。

6月16日二诊:胸刺痛减轻。气短好转,但仍有痛牵左臂内侧之感,余症同前,继投原方加葱白3根、附子12g温通心阳。3剂。用法同前。

6月19日三诊:胸闷胸痛已明显好转,左臂内侧有痛感消失,心悸气短等转佳,四肢转温,继投原方10余剂,用法同前。尽剂后自觉无异常症状出现。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获明显临床疗效。

按:《灵枢·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论概述了其病情的凶险和预后状况。大凡胸痹,初期阳虚者较多,如《医门法律》:“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亦有:“胸痹胸中阳微不运……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由于阳虚和阴乘阳位,则更损阳耗气,气耗则血行不畅,瘀阻脉络,阻塞不通,故而痛甚。加之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皆行手臂内侧,且心主血属阴,又居胸部左侧,故常痛牵左臂。本例因心气不足,营行障碍,与气虚血瘀证吻合,治宜益气养血,活血祛瘀,通阳止痛。今高丽参、黄芪大补元气,使气足血行;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与赤芍、丹参相伍活血行瘀;麝香通窍,附子、葱白温通胸阳,以散寒凝,则气血瘀阻畅通而胸痛瘥。方中贵在重用丹参和入麝香,以活血通窍,使瘀血行,诸窍通,疼痛止,获明显临床疗效。

医案出处:《刘选清临证经验选》

验案2

赵某,男,52岁。1986年9月28日初诊。

心悸胸闷,反复发作4年余。4年前在郑州某院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房颤动。经常服用******、异山梨酯等药,病情时轻时重。近半年来发作尤为频繁。刻诊:心悸气短,动则喘息不能接续,胸闷胸痛,言语低微,神情怆惶,体不可支,诊脉结代不整,舌质黯红,边有瘀点,口唇乌紫。

此证属心血瘀阻,胸阳痹结。治当活血通络,宣痹利气。

丹参30g,降香15g,毛冬青15g,当归15g,红花9g,瓜蒌15g,厚朴10g,薤白15g,桂枝9g,玉竹15g,炙甘草10g,半夏15g。5剂。

10月6日二诊:舌唇渐转红润,心悸气短渐平,胸痛消失,精神好转,但活动后仍气喘、脉代。此乃血脉瘀滞未去,治当专理血络,宁心安神。

上方去瓜蒌、薤白、半夏、厚朴,加生蒲黄、五灵脂各9g,三七粉(冲服)6g,茯神15g,陈皮10g。

连服23剂,心悸胸闷气短缓解,喘促已平,舌上生薄白苔,脉转弦细,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后以养血活血、宁心安神之法,调理数月而愈。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3

徐某,男,50岁,军人。1995年5月17日初诊。

阵发性心前区闷痛半年余,每日凌晨或上午发作,发作时胸痛掣背,有憋闷感,常服硝酸甘油以缓解之。伴后背燥热,头晕目眩,口苦面红,大便干燥,舌质黯红,脉沉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常服复方降压片治疗,现血压25.27/19.95kPa,心电图示ST段改变,诊为高血压病Ⅱ期、冠心病、自发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

证由胸中大气失于旋转,清旷之地机枢痹结,以致血运艰涩,心肌失荣,故冠脉挛缩而痛。治当旋气机,通痹结,益心阴,畅血脉,则疼痛自止。

薤白15g,全瓜蒌30g,旋覆花10g,檀香10g,厚朴12g,枳壳12g,延胡索15g,丹参30g,生地黄15g,麦冬15g,菊花12g,赭石30g,红花10g,赤芍12g。服药7剂后,胸痛明显好转,头晕背热减轻,血压21.28/12.64kPa。守方再进7剂,大便畅通,胸痛未作。上方减厚朴,加三七粉6g,研末冲服。继服12剂,诸症消失,随访9个月,病情平稳。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