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痰瘀互结 (2)
刻诊:脉象虚弦,时显一代,舌质黯红。断为胸痹病。高龄元气衰微,血失畅流。心主身之血脉,心血虚少,营卫不周,因此出现代脉。虚弦乃才年常见之脉,为经络失荣,脉体不柔的表现。
其主要原因是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以滋养心肺,心肺乏资生之源而气机不早,血难周济,气滞血凝而升降受阻,病发胸痹。
治当宣中气以和营,养血脉以通利痹。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酒炒)10g,茯苓9g,当归身10g,川桂枝3g,白芍(酒炒)5g,丹参(酒炒)9g,酸枣仁9g,郁金5g,陈皮5g,炙甘草5g,生姜3g,大枣3枚。5剂。
二诊:脉舌如前,胸满心痛减轻,精神略振,口味见佳。仍建中汤为主,使清升浊降,脾阳健得利,肺气得养,心血得滋。
前方去生姜、大枣,加党参(米炒)10g,炙远志3g。10剂。
三诊:脉缓舌淡,形气转佳,胸满心痛均除,夜能安寐,食纳渐增。心脾肺之阳气渐复,予上方去桂枝、芍药。10剂后恢复健康。
按:此案病本于脾胃虚衰,表现在胸部,故治疗始终以建中为法。俟脾胃气旺,则心肺阳通而胸痹得除。建中汤去胶饴者,虑其甘味满中,炙甘草虽甘味满中,但因其用量小,可助参芪益气以推动心血流布;又可助桂芍和营卫以畅经脉,合之则不累增满,如因“虚劳里急”,则胶饴所必用,可知炙甘草汤与胶饴的功用同中有异。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李聪甫
验案6
黄某,女,38岁。1969年2月5日初诊。
心悸、气短、神倦体困2年余。2年前,患心悸,多在晨间,时好时犯,继则犯病频繁,气短,体困,精神倦怠。近月来,病情加重,除心悸、气短、体困、神倦外,尚觉头晕、健忘,失眠多梦。乏力,纳差,便溏日行2次,月经周期退后,经血量少,色淡。诊见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语声低微。心电图提示:室性期前收缩。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
辨证属心脾虚衰,气血不足。治以健补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 加减。
白术9g,茯神15g,黄芪12g,党参12g,龙眼肉9g,当归12g,酸枣仁12g,大枣5枚,桂枝9g,干姜6g,炙甘草15g。3剂。水煎服,分3次服。
2月8日二诊:心悸气短好转,失眠多梦转佳,余症同前。原方继用,茯神、炙甘草各增加1倍量。3剂。用法同前。
2月11日三诊:药后心悸大减轻,头昏健忘好转,气短,便溏转佳,余症皆减。上方调服3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按:心主血藏神,脾主思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生血不足,统摄无权,气血衰少,耗伤心血,心失所养而心悸气短,健忘失眠等症丛生。今以归脾汤加减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使心脾健而气血充足。方中重用茯神,取其善入心脾而宁心安神,配炙甘草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加桂枝、干姜温阳通脉,与诸药匹配,共奏振心阳,助脾运,益气生血,病患告愈。
医案出处:《刘选清临证经验选》
验案7
彭某,女,40岁。
心悸,胸闷气短半年余。诊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脉有歇止,乳房胀痛,心前区刺痛时作,每感心窝部冲气上逆,牵引喉部时则发,自觉运动时期前收缩增加,夜间烦闷,头晕失眠,白带增多,舌淡红边有齿印,脉促(期前收缩122/min),(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证属肝旺气逆,心脾两虚。以疏肝降逆,调补心脾法治之。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2g,炙甘草6g,青皮10g,川楝子10g,甘松10g,陈皮6g,牡丹皮12g,苦参10g,紫石英(先煎)15g,浮小麦20g,公丁香(后下)3g,白芷10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针灸:新郄门、内关、太冲、安眠穴,留针20min,隔日1次。
二诊:药针兼施5日后,心慌胸闷,气短皆减轻,冲气上逆亦减,脉歇止现象明显减轻,乳房胀痛及头晕已止,仅有胸骨处不适感,夜间睡眠可达6~8h。刻诊:1min期前收缩未切及,脉细稍数,舌淡红,边有齿痕,继以前法化裁。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2g,炙甘草6g,甘松10g,陈皮6g,牡丹皮12g,苦参10g,紫石英(先煎)15g,浮小麦20g,公丁香(后下)3g,白芷10g,黄芪15g,合欢皮12g,丹参15g,鸡冠花1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针灸:针刺取穴及针刺手法,留针时间同上。
三诊:自诉药后脉未见歇止,病情稳定,白带亦减,睡眠好转,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脉细稍数。守前法针药兼施,上方去鸡冠花,经治1个多月,症状均除,期前收缩一直未发,并经心电图予以证实。嘱调摄精神,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当锻炼。
按:本证属心律失常,多为虚实夹杂,本虚而标实。所谓本虚指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夹杂。由于该患者是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犯心,心神失养所致,故张师以四逆散疏肝行气,加甘松、陈皮、青皮,以行散肝气和胃之功。牡丹皮、川楝子清肝凉肝,丹参、紫石英镇心安神降逆,公丁香和胃降逆,白芷引药入胃,苦参清热燥湿,为治期前收缩之要药。黄芪、浮小麦补益心脾之气,鸡冠花为治白带之要药。内关穴为调治心律失常之要穴,新郄门穴(内关上二寸,以寻找压痛点为准),这是张师治疗胸闷胸痛之经验穴。针太冲穴及取泻肝平逆之意。安眠穴亦为治疗失眠常用的经外奇穴。上述方药结合施针共奏疏肝行气,和胃降逆,调补心脾,故期前收缩可平,冲气可降,心气得宁,诸症可除。
医案出处:《张志钧验案精选》
五、其他证候
验案1 心肾不交
周某,男,45岁。
心脏“心房颤动”已1年余,反复发作。初发时心悸,惊慌,胸闷如噎,曾有昏厥。但以后自觉症状反而减轻,仅感胸中如热汤沸扬,心动不安,自知即为“心房颤动”发作了。四肢微麻,需得休息;有时工作紧张,亦能勉强应付,但劳累感明显,不欲多言。经上海、无锡等地住院、门诊多方治疗,迄今未能平复。
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三五不调;舌净嫩,薄白苔。自感气短,时欲太息。眠食较差,总有心神不宁的感觉。惟尚能在外活动,但行动语言乏力,兴趣不高,头轻脚重,身困易忘,多恐惧感。
分析病情,此证已非一般心悸,而为怔忡,心肾交病。治以养血宁心,补肾纳气之法。方从养血宁心汤(自拟方)加味。
熟地黄15g,当归10g,麦冬25g,炒酸枣仁(杵碎)15g,炙甘草5g,远志10g,茯苓10g,太子参15g,五味子7g,丹参15g,独活10g。5剂。
二诊:药后平善,气短见舒,睡眠亦稍安。为了摆脱工作烦扰,拟返乡孩子处小憩,安心调养。
上药去丹参、独活,加山茱萸10g,怀山药15g。带药20剂。
前药服完,夫人专行来告,“心房颤动”已止,并能小活动。据述以往亦有颤止后仍复发的,要求调理巩固。原方再加枸杞子10g。15剂。
以后即回单位上班,正常工作。观察半年余,未见复发。
按:心悸怔忡,目前临床较为多见,尤其进入老年之人,发病率更高;当然中壮年人亦有,但在病情上,同中有异,这是易于理解的。余在多见病证中,理出头绪,分为阴血亏虚和阳气虚损两类,分别组成两个方剂,在临床观察应用。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
验案2 心肾不交
张某,男,40岁。1964年10月14日就诊。
已得心悸病1年多,主症心跳气短,失眠健忘,怔忡,眩晕,倦怠,颜面苍白颧红,形体瘦,表情苦闷不安,口唇舌质淡无苔,呼吸气急促,脉急数无力,130/min,西医诊为心动过速症。
辨证属阴亏阳浮、心肾不交心悸证。治以益精补肾,益气生血,养心安神法。方用加味八味安神汤。
熟地黄15g,山茱萸15g,茯神15g,石菖蒲12g,琥珀12g,炒酸枣仁30g,枸杞子15g,肉苁蓉12g。
共为细面,蜜丸9g重,每服1丸,每日2次,1剂后,心悸减,脉转缓滑,94/min,服2剂诸症除。
按:本案属房事不节,肾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阴阳不交,神不守舍,心肾不交之心悸证。即刘河间所云:“水衰火旺,心胸燥动”之义。因肾阴亏损,阴阳互根失调,虚阳上越,上扰心神,故现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怔忡;肾阴不能上济心阳,心阳独旺则心阴伤,心气损,故脉急数无力,治疗以甘酸咸温性平之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滋阴益精以补肾;当归、人参补血益气以养心;甘酸微辛性平之龙骨、酸枣仁、石菖蒲、琥珀养心安神。肾阴充盈,水火既济则愈。
医案出处:《老中医经验汇编》—郑侨
验案3 脾虚水盛、痰瘀互结
吕某,男,64岁。1997年6月20日诊。
咳喘反复发作10余年,既往每入冬时病甚,今年进入夏季病犹未解,且咳喘加重,喘憋胸闷,不能平卧。月前来我院经X线胸片、心电图、心脏多功能检查,诊断为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治疗旬余,病情缓解。孰料出院后因不慎感冒,喘疾又作,病复如前。
症见呼吸困难,动则喘憋欲死,全身水肿,心悸不安,食纳大减,语不接续,行动须人扶持,家人已为其准备后事矣。诊其脉软沉略滑,舌质黯,苔薄白,口唇乌紫。
证属脾土衰败,不能制水;水凌心肺,瘀阻血脉,痰塞气道,遂成危重之象。病之本在肺脾两虚,病之标则在水、痰、瘀交阻为患。
治当健脾利水,肃肺平喘,佐以行瘀。
太子参30g,茯苓30g,土炒白术20g,扁豆20g,猪苓15g,五加皮30g,大腹皮30g,炒薏苡仁30g,桂枝10g,丹参30g,炒鸡内金10g,厚朴12g,神曲10g,杏仁12g,半夏15g,生姜皮为引。水煎服。
3剂后,肿消大半,喘憋气促减轻,再用原方5剂,水肿尽退,食纳大增,已能自行走动,惟动时仍感喘促。复以原方去猪苓、大腹皮、神曲,加降香、紫苏子、陈皮。7剂后,诸症均退。再以原方加减调治2周余,病情平稳。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4 心气不足、肝肾阴虚
贺某,男,72岁。1992年5月4日初诊。
患者自1972年因胸闷、心慌、心跳有间歇在医院检查诊为冠心病、心房颤动。近3年来因工作繁忙,胸闷、心慌加重,劳累后尤为明显,加服******0.25mg/d,可缓解症状。诊见胸闷心慌,头晕乏力,腰酸膝软,时感足下如踩棉絮。失眠多梦,靠服安眠药入睡,大便干燥。血压26/13.3kPa。舌黯红,苔白,脉弦细,脉律不整。
辨证为心气不足,肝肾阴虚,瘀阻心脉。治以益气养心,滋补肝肾,活血通脉。拟生脉散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夏枯草15g,牛膝10g,丹参30g,川芎10g。
5月25日二诊:服药20剂,精神体力转佳,头晕、胸闷、心慌均减轻,大便较畅,测血压18.826/10.6kPa。入睡仍差,因前列腺增生,夜尿3或4次,仍宗前法,辅以软坚散结,养心安神。
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当归10g,丹参30g,王不留行10g,橘核10g,荔枝核15g,生牡蛎(先煎)30g,川芎10g,菊花10g,夏枯草15g,蒺藜10g,首乌藤15g。14剂。
同时以上方加琥珀10g,西洋参20g,生山楂40g,萆薢10g,女贞子10g,酸枣仁10g,取3倍量制成蜜丸续服以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