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阳虚脱
验案1
刘某,女,45岁。于1968年6月4日初诊。
患者素有“肺源性心脏病”病史,常有咳嗽气喘,心悸,下肢水肿等症状。长期服药,未能控制,但尚能坚持工作。同年6月3日,心悸气短突然加重,伴阵发性咳嗽,频吐白色泡沫痰,气急胸闷,不能平卧,口唇发绀,遂以急诊入院。
病例记述:“患者端坐呼吸,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血压降低。听诊:两肺布满湿啰音;心尖搏动弥散,心率120/min,律不整。触诊:肝脾大、质软,下肢水肿。X线:心影扩大,肺纹理增粗。诊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经多方抢救无明显效果,遂邀余会诊。察患者神识萎靡,面色苍白,气息急促,口唇青紫,身凉肢冷,大汗淋漓。脉沉细欲绝。
此乃阳气暴脱,阴气欲绝之象。证属脏脱,非大辛大温之品,不足以振复几微之阳。
治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干姜,以益气回阳,敛阴止汗,生脉固脱。
人参9g,制附片12g,干姜12g,五味子12g,麦冬15g,炙甘草9g。1剂。水煎急服。
服上药后,脉搏徐徐有力,肢温,汗止,面色转润,呼吸平稳。病脱险境,已趋稳定,药已中病,稍事加减。
红参9g,制附片9g,麦冬15g,干姜9g,五味子l2g,当归12g,黄精15g,炙甘草9g。3剂。水煎服。
三诊:精神明显好转,脉搏较前有力,咳喘减轻,痰白,但无泡沫,下肢水肿,心悸气短。舌质淡、体胖。治宜益气养血,温阳行水。方用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
制附片9g,党参12g,制何首乌12g,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2g,茯苓15g,桂枝12g,丹参9g,炙甘草9g,生姜3片。6剂。水煎服。
四诊:下肢肿势有减,咳嗽次数减少,脉搏有力,心悸,微喘,已能平卧,痰量尚多,胸闷乏力。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真武汤加减。
全瓜蒌12g,薤白9g,枳壳9g,麦冬15g,桂枝12g,白术12g,半夏9g,茯苓15g,丹参12g,制附子9g,当归12g,炙甘草6g,生姜3片。6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诸症均有好转,后经休息调理,渐趋康复。
按:本例心力衰竭患者,依其症状特点,确属脏脱。脱当急固,所以初诊即投参附合生脉散之辈,力挽危殆。方中人参为大补元气之正品,补后夭之莫如;附子性温大热,斩关直夺,能回阳气于垂危,劫邪于俄顷;五味子、麦冬,敛虚固脱,补液生脉。诸药合用,可达阳回阴转,命以待立之效。后以温阳益气之品调理,不月而诸症渐解。
医案出处:《临证心得选》—赵清理
验案2
赵某,男,66岁。1992年3月6日就诊。
气短心悸11年,水肿不能平卧1年余。患者近年来,常觉气短,胸闷痛,不能平卧,尿少,双下肢轻度水肿,发作时汗出如雨。曾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Ⅳ级,常服“速效救心丸”,时好时作。近2周,胸闷气短加重,不能平卧,面汗多,阵咳,咳少量白色泡沫痰,偶夹血丝,尿少,下肢水肿,四肢凉冷,纳少,恶心。
查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多汗,四肢厥冷,舌质隐青,苔薄白,雀啄脉,下肢轻度水肿。
中医诊断为厥心痛(阳气欲脱,瘀阻心脉)。治法以回阳固脱,化瘀利水。
炒水蛭5g,葶苈子15g,赤芍15g,川芎10g,附子15g,泽泻50g,肉桂3g,桂枝15g,枸杞子25g,干姜10g。
服用上药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惟觉疲乏,又守前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1个月,患者基本痊愈。
按:古言气为阳,阳为气之体,气是阳之用,若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心气虚则心动无力,心力内乏,乏久必竭,血行不畅,产生血虚和血瘀,从而心力衰竭作矣。由此可知,心力衰竭的发生,心阳不振为主要病机。因而任氏重用附子、肉桂、干姜意在回阳固脱,阳气足则化气行水,又用炒水蛭、赤芍、川芎化瘀导滞,用葶苈子、泽泻利水消肿,桂枝温经通阳并助气化,气化则水行,枸杞子补肝肾以养血。全方合而回阳固脱,化瘀利水,兼可补血,切中病机,故能愈病。
医案出处:《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任继学
验案3
章某,男,70岁。1965年11月9日初诊。
咳喘5d,加重1d。5d前因受凉出现气喘、咳嗽等症,曾用麻杏石甘汤等寒凉药物治疗,病情未减轻,昨日起气喘加重。现症见呼吸喘促,不能平卧,自觉身热,大汗出。体格检查:体温36.3℃,神清,半坐卧位,呼吸困难,喘声粗大,面色娇红,口唇发绀,心率126/min,律齐,两肺可闻较多湿性啰音,肺底明显,舌质嫩红而黯,舌苔少,脉芤而数,下肢不肿。西医诊断为急性左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为喘证。
证属心肾阳虚,心气涣散,虚阳浮越。治宜益气温阳,引火归原,敛收心阳。
制附子(先煎)10g,干姜6g,肉桂(焗)5g,炙甘草5g,人参10g,沉香(后下)5g,山茱萸10g,五味子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12日二诊:服药后气喘逐渐缓解,再守前法调理数剂而安。
按:患者年高体弱,阳气早衰,今外感风寒,医者复用寒凉之剂,非但药未中病,且更伤伐阳气,以致真气耗散,命门火衰,阴寒内盛而阳气外浮,故治疗予以温阳敛阳、益气固脱为法。心为神明之官,与肾相交,心之阳气根源于命门之火。急性心力衰竭常表现为虚阳浮越的证候,其实质是心阳暴脱,肾火不固。治疗时当心肾双固,既温补心阳,又固摄肾火,还须注意在大辛大热之药中,不忘辅以益气敛阳之品,使阳气复而归其根,此为协调阴阳,补偏救弊之道。方用四逆汤加肉桂温补心肾,破阴存阳,人参、山茱萸、五味子等益气敛阳,沉香温中降逆平喘,全方为引火归原之剂。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林沛湘》
验案4
江某,男,60岁。
患者因患冠心病,心力衰竭入院,血压偏低,体温36℃,心率48/min左右,住院已1个月,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虽盛夏仍畏寒,汗出而怕冷更甚,眩晕乏力,睡眠不佳,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有时腰酸,小溲频数清长。
显系心肾阳虚,神失内守之证。治拟温补心肾之阳,以收摄外脱之神。
附块9g,黄芪15g,淫羊藿9g,牡蛎9g,熟地黄15g,枳壳9g,菟丝子9g,酸枣仁15g,五味子9g,首乌藤30g,丹参15g。7剂。
二诊:畏寒汗出好转,心悸轻微,体温回升至36.5℃,苔仍黑,感乏力。原方加当归9g,党参9g,续方14剂。
三诊:诸恙消失,血压、心律均正常,苔转薄腻,脉细缓,脉率66/min,准备出院,拟方带回。
附块9g,淫羊藿9g,菟丝子9g,黄芪15g,丹参15g,党参9g,酸枣仁12g,五味子9g,首乌藤30g,龙骨9g,牡蛎9g,熟地黄15g。
此方长服,病情长期稳定。
按:本例冠心病兼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属于心肾阳虚。何以见阳虚?从脉分析,据《景岳全书》说:“虚脉正气虚也,无力也,无神也……迟而无力为阳虚。”“大部脉来迟慢,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从证分析,本病例畏寒甚,体温偏低。我们认为:心阳之虚,其本在肾。肾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脏,生命之根;肾中真阳不足,则不能鼓舞心阳,致使心神散越,心脉失常。本方以附子温阳补火为治心肾阳虚主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有振奋全身及脏腑生理的功能,增强代谢。附子强心作用显著,可加强心脏的搏动,增加心排血量,并可扩张冠状动脉,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得到改善。附子配淫羊藿、熟地黄、党参、黄芪等药温壮肾元以振奋心阳,加龙骨、牡蛎、酸枣仁、五味子等,宁神定惊。长服此方,果病情好转而稳定。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姜春华》
三、水饮、痰、瘀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