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外经、内腑病的防治及取穴
(节选《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本章论述了邪气中伤人体的部位及其有关经络的原因,同时阐述了五脏六腑之气的出处、流经及联属情况,提出了“荥”、“输”穴治外经病,“合”穴治内腑病的医疗准则和取穴办法。
[内经诀要]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始。夫臂与,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 解 读 ]
黄帝问岐伯:邪气是怎么中伤人的?岐伯答:邪气中伤人,多在上部。黄帝说:上下怎么衡量?岐伯说:身半以上是邪气中伤的部位,身半以下是湿气中伤的部位。邪气中人没有常规,中于阴时流于腑,中于阳时流于经脉。
黄帝说:阴阳经脉,虽不同名,但是一类,它们上下相会,互相连通,如环无端。而邪气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或中于人的上、下,或中于人的左、右,没有一定,这是什么原故?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脉,都汇聚于头面部,邪气中人,一般都是乘经脉之虚,或在用力、饮食汗出,腠理开泄之时而侵入。当邪气中于面部时,因阳明经上行于面,故邪气就下流于阳明经脉;若邪气中于项,项部为太阳经脉所过,故邪气就下流于太阳经脉;同样,因少阳经脉过颊,当邪气中于颊时,就下流于少阳经脉。由于阳明经脉行于胸,太阳经脉行于背,少阳经脉行于两胁,故当邪气中于胸、背、两胁时,也就分别流入于所过的经脉。
黄帝说:邪气中于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邪气中于阴经常从手臂、足胫开始,由于手臂、足胫的外侧属阳,内侧属阴,而手臂、足胫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柔弱,故虽内外都受风邪,但独伤阴经。
黄帝说:这样还会伤到内脏吗?岐伯说:中于风邪,不是必然都会伤及内脏,因为,虽然阴经连通内脏,如果脏气坚实,邪气不能入侵时,就回归于与该脏相合的腑。所以,邪气中于阳的部位时,就流于所过的阳经,中于阴的部位时,就往往流传于腑。
黄帝说:邪气中伤人内脏的情况怎样?岐伯说:愁、忧、恐、惧必劳神,心为神之舍,若再受邪,就伤心;外感寒邪,肺合皮毛,畏寒,若再饮冷水,两寒夹击,就伤肺,肺伤则气逆上行;由于堕坠,淤血内积于胸胁,或因大怒上气,积于胁下,殃及分布于胁肋的肝经,若再受外邪,就伤肝;如因击仆,或醉后行房,汗出当风,破坏了运化功能,则伤脾;因于用力举重,或入房过度,汗出浴水,便精力受损而伤肾。
黄帝问:五脏是怎样中于风邪的?岐伯说:脏气内伤,再受外感,风邪才能乘虚而入。黄帝说:好。
[内经诀要]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
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黄帝曰: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榆申而从之。
[ 解 读 ]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之气,从荥、输入而后合,究竟是从何道注入,又连属于哪里呢?岐伯答:这就是阳脉的经别入体于体腔后,连属于六腑的情况。
黄帝说:荥、输和合各有具体穴名吗?岐伯答:荥、输脉气浅,可治外经的病,合的脉气深,可治内腑之病。黄帝说:怎么治内腑的病?岐伯说:就取三阳经脉之合。黄帝说:三阳经脉之合各有穴名吗?岐伯答:胃脉合于足三里穴;大肠脉合于上巨虚穴;小肠脉合于下巨虚穴;三焦脉合入于委阳穴;膀胱脉合入于委中穴;胆脉合入于阳陵泉穴。黄帝说:合穴怎样取?岐伯说:取足三里穴,要低下足背取。取巨虚穴,要举起足取。取委阳穴,要屈膝定位,然后伸腿取之。取委中穴,要屈膝取之。取阳陵泉穴,要坐正,双膝对齐,在委阳穴之外侧取。治疗属外经脉的病,取诸荥、输穴位时,应伸开四肢,使气血畅通。
按: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输穴,称为五输。对六腑来说多一“原”穴,实际上对五脏来说,也有“原”穴,只是“原”穴与“输”穴同位。古人以流水形容五输的特点:气血循行于人体各经都从井开始,井为地下水泉,形容这时脉气浅小,其穴位于四肢爪甲之侧;荥为水成小流,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部;输为运转,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支节附近;经为长流,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臂胫部;合为汇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据《灵枢·本输第二》和《难经》)
应用在治疗上,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及饮食不节得病,取之于合。”说的是病邪深藏于脏腑时,刺井穴,以深挖之;病变见于色气的,说明病邪在表,应刺荥穴;时轻时重的病,说明病邪还未深入站稳,宜刺输穴;病邪影响到声音时,说明病邪犹在阳分,宜刺经穴;经脉盛满血实,以及饮食不节而得的病,病在胃,应刺合穴。以上论述,可在发生有关病症时,作为按摩、理疗,以及针灸治疗的取穴参考。无病时,经常选择按摩这些腧穴,可以保健有关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