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五脏六腑保健的基本知识
五脏:心、肝、脾、肺、肾,主要是“藏精气而不泻”的器官,属阴。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是“传化运作而不藏”的器官,属阳。
1.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在胸部正中微偏左的位置,心之外围是心包,保护心脏。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的中心;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功能正常,人面色红润有光泽,舌淡红,心有病则面、舌颜色都有改变。所以心血管、血液、自主神经及舌体疾病都归属于心。
小肠位于下腹中部,上接幽门,下接阑门,与大肠相通,长约5~6米,占据较大空间,它接受来自胃的饮食,进一步消化并分别清浊,将精华输于脾进行运化吸收,将糟粕的水分通过肾注入膀胱、渣滓送进大肠排泄,所以小肠有病会影响消化吸收、大小便异常。
心的经脉下络小肠,通过经络系统构成表里关系,心属里,小肠属表,无论是健康、有病均互相影响密切。
2.肝与胆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肝脏能贮藏血液,对全身血液的供应起调节作用;有升发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使人体气机舒畅,肝气受病会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如易发怒、常忧郁等,而发怒、忧郁也会大伤肝气;肝主筋,人体筋的活动有赖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则屈伸不利;“肝开窍于目”,肝气郁滞则肝火上升,多发眼疾。
胆附于肝,位于肝脏下面右纵沟前部的胆囊窝内。胆的主要功能是储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饮食。
肝与胆通过经络系统构成表里关系,肝属里,胆属表,无论是健康、有病均互相影响密切。
3.脾与胃
脾与胃共居腹中,胃的大部分(约3/4)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脾脏位于左季肋部后外侧,位置最深,正常时全被肋弓遮盖,扪不及。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食物,而脾是将胃处理后的饮食进一步消化,把饮食精微之气运送到各个脏腑,奠定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气和血),所以脾为脏气之源、生血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若脾虚则四肢无力,甚至肌肉消瘦。
脾与胃的经脉彼此相络构成表里关系,脾属里,胃属表,相互配合,无论是健康、有病均互相影响密切,如胃有病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就会影响到脾,假若采取健脾的治疗方法,脾气健壮了,胃病就会好;同样在临床上健脾者必和胃。
4.肺与大肠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主一身之气,是管呼吸的器官,为清肃之脏,它把由脾送来的、脾胃运作而成的水谷之气,与肺吸入的氧气汇合,输入到各个脏腑形成脏气,这脏气就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肺气壅阻则会引起呼吸功能障碍,产生咳嗽、气喘等症状;肺外合于皮毛,若肺气虚则皮毛疏,外邪易于侵入肤表,引发感冒,进而危害气管和肺脏;“肺开窍于鼻”,肺有病也往往波及到鼻,会发生鼻塞、流涕,甚至嗅觉异常。
大肠从腹右下方到右上方,到左上方,到左下方,绕于小肠周围,成人大肠约1.5米长,它是“传导之官”,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排泄糟粕。
肺的经脉下络大肠,通过经络系统构成表里关系,肺属里,大肠属表。大肠的排便功能与肺气有关,肺若有病则易便秘;反过来也一样,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则可见腹痛、泄泻、肠鸣,或大便秘结,里急后重等;如因大肠邪热随经上冲,或寒湿之邪伤及经络,则会头疼,目黄,咽喉肿痛,齿痛颊肿等。
5.肾与膀胱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上极相当于第11或第12胸椎,下极相当于第2或第3腰椎。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本脏来自先天的肾脏之精(气),及来自后天饮食的精(微),供全身及各脏腑应用;肾主水,能调节体液(如尿液)排泻平衡;肾主(命门)火,能暖脾助消化;肾精和命火相济是维持人体生长、生育和脏腑正常功能的根本;肾主骨、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脑不健,智力迟钝,甚至痴呆,骨软无力,牙齿不固;肾主纳气,与肺配合进行呼吸,能帮助肺气肃降,呼出属肺,吸入属肾。
膀胱位于下腹左、右耻骨和耻骨联合的后方,盆腔的前部。膀胱是储尿和排尿的器官,膀胱有病,则发生排尿障碍。
肾的经脉络膀胱也是表里关系,肾属里,膀胱属表,膀胱排尿主要靠肾的功能,肾功能减退,排尿就出现问题。
6.心包与三焦
心包是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经脉历络三焦,与三焦为表里。
三焦属六腑之一,但不是一个器官,是指人体内脏上、中、下三个分区,职司一身之气化。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和代谢等,都有赖于三焦的气化作用。
上焦:包括胸部、心、肺,司声音,通气血,管呼吸。
中焦:包括上腹部、胃、脾,受纳饮食,消化水谷,吸收营养。
下焦:包括下腹部、肝、肾、小肠、大肠、膀胱,管生殖、泌尿、排便等。
以上仅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所构成的两个紧密相关器官的表里关系,简述了它们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实人体各个脏腑间,各个脏腑与其他器官组织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不论是治病,还是保健,都要从整体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