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叶熙春经验:仲景治伤寒,柴胡为和解少阳之主剂。叶老对湿温蕴滞膜原三焦,也以柴胡为运枢达腠之要药。或成柴葛连前煎加减,或合蒿梗、夏枯草、佩兰等和解宣化之品,常取得理想疗效。温病学派如叶氏等治湿温、伏暑,力忌柴、葛。近代医家陈存仁、秦伯未等对应用柴胡治疗湿热症则又有所发展。如陈存仁《湿温伤寒手册》指出:“清代医家忌麻、桂、姜、辛甚是,忌柴葛则非。”认为“时方家对湿温不主张用柴胡,但在寒热起伏时期及缠绵时期,则不失为疏解的主药”。秦伯未也说:“柴胡一药在湿温伤寒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收有良好的效果。”叶老治湿温,善用柴胡,也可谓是这种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叶熙春专辑》)
毕福高经验:柴胡用量因证而异 有张某随毕老习医,临证屡用柴胡不效。一是治一肝炎后期病人,肝脾大,腹胀,胁痛,饮食不佳。先以柴胡疏肝散加郁金、延胡索、丹参之类出入为方治疗,病人服后呕吐。张询问于毕老。毕老观其方,可谓对证,但柴胡用至12克。毕老问曰:“汝可知柴胡用处?”答:“疏肝”。毕老曰:“对!但尔不知柴胡量大则提升中气,非但不能疏肝,反而加重肝气上扰于胃,故服药呕吐。柴胡疏肝以6克为宜,特别是肝脾肿大和肝硬变后期,其肝阴更伤,过大则伐其肝阴”。彼遵余嘱,改柴胡为6克,果不呕吐,旬余诸症得以改善。又治一产后妇女,面黄体胖不实,动则气喘,虚汗淋淋,腹胀腹泻,懒动乏力,张处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治疗,5剂无效,询问于毕老曰:“药证相合,为何不效?”告曰:“黄芪、柴胡量小故。用柴胡提升中气,量宜大,如服后腹胀,加重陈皮用量其胀可消。同时桔梗、升麻也应适当加重用量”。服5剂,腹泻减为3次,体力有增,告宗方续服,10余剂病愈体康。(《黄河医话》)
张琪经验:透邪法是张老临床治疗发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透邪的关键是柴胡的使用。世人多有“柴胡性燥劫阴”之说,因此在治疗热病时常避之不用。而张老治疗发热时,使用次数最多者莫如柴胡。张老认为柴胡具有疏解肝胆、畅利三焦的作用,为利枢机之剂。张老认为柴胡虽疏解邪气,能开气分之结,但不能清气分之热,故伍黄芩协之以清热,热甚者加用生石膏。
张老使用以柴胡为主药的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治疗发热,凡临床表现发热恶寒,苔白脉浮数,恶心欲吐者,皆可用之,不必局限于往来寒热者。张老重用柴胡,剂量一般皆在20克以上,通过大量病例观察,不仅未见劫阴助热之弊,且屡用屡效,足见柴胡为退热之良药。(《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
张文阁经验:《红楼梦》八十二回说林黛玉染受外邪,旧病加重,彻夜咳嗽不已,痰中带有血丝,味道腥气。至八十三回道,贾琏请来王太医给林姑娘诊脉.诊后,提笔写了脉案,中谓:“黑逍遥以开其先……”。贾琏看了问道:“血势上冲,柴胡使得吗?”王太医笑道:“二爷但知柴胡是升提之品,为吐衄所忌。岂知用鳖血拌炒,非柴胡不足宣少阳甲胆之气。以鳖血制之,使其不致升提,且能培补肝阴,遏制邪火。所以《内经》说:‘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柴胡用鳖血拌炒,正是‘假周勃以安刘的法子’”。
柴胡用鳖血拌炒这种炮制方法始于何时,遍查了堪称炮制大全的权威性书籍——《历代中药炮炙资料集要》,未见有载;有言此法始于宋、明者,但却未能具体说明。因此,该法源于何代、何年,为何人所创制。一时难以考究。
柴胡有升提之功、劫阴之弊。黛玉所患痨瘵阴虚,咳嗽吐血,本不宜用柴胡。然,究其病源,乃肝郁日久,木气不疏,又惟柴胡独具此功。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呢?以鳖血拌炒柴胡,取其疏肝之用,而制其劫阴之弊,且用鳖血滋阴之力以清虚热,真乃独具匠心,妙极!
鳖血味甘,性凉,入肝经。能滋阴凉血,退骨蒸劳热。柴胡辛苦温,功能疏肝利气调经,二者配之,相辅相成。黛玉所患,木火刑金,鳖血柴胡,恰中病情。人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观此可知言之不谬也!(《黄河医话》)
唐学游经验:对柴胡窃肝阴一说,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现教科书及近贤多倾向这一观点。查阅中药学教材,提及阴亏津少、肝阳上亢不宜使用。岳美中氏云:“不知柴胡为解郁疏肝专用之材,若忽置不用,是治肝病药法中之一大损失。然在使用柴胡时亦宜注意其适应范围,无论外感或内伤病,若舌无苔或绛或干,或淡红嫩红,脉细数或沉数,均属肝阴不足,当然不宜滥投柴胡。只允许在舌苔白润,脉弦或濡,并有柴胡证,方可应用。”[肝病用药法.新医药资料,1977(4):7]
唐老认为柴胡无窃阴的不良反应,理由如下:近几年来,治疗慢性胃炎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在辨证过程中,主方不变,加减则根据气滞、食积、寒湿、瘀阻、火郁或脾胃气虚、中阳不足、胃阴亏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3个月为1个疗程,许多患者虽服完2~3个疗程或更长时间,却未出现肝阴亏耗之症。胃阴亏损或火郁胃热患者用柴胡疏肝散减炙甘草、川芎、香附,加川楝子、黄精、沙参、枸杞子或少量泄热清火等药物,一可治疗本证,二可避香燥耗气伤阴之嫌。临床可见慢性胃炎治疗后胀满疼痛感减轻,食欲增进,精神明显好转。原有眩晕乏力、耳鸣耳聋、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肝阴不足等症,随胃炎的症状改善而才相应消失或减轻。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用柴胡疏肝散加清热利湿、利胆排石方,虽然服药时间较久,亦未出现窃阴之弊。特别是本病患者病程较长,虚实挟杂,伤阴症多有存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使症状缓解,伤阴症同样得到改善。所以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柴胡无窃阴的不良反应。[唐学游.“柴胡窃肝阴”质疑.吉林中医药,1990(1):47]
顾兆农经验:传统的观点认为肝主疏泄主要参与情志郁结条达过程,与其他脏腑功能的关系却较少见人提及,顾兆农主任医师则对肝主疏泄的理解又深一等。具体表现在柴胡一药的应用上。①用治消化不良:长期消化不良,用健脾运土之剂久不奏效,伴见面色晦暗,舌苔厚腻,大便不爽者若方中加入柴胡6~10克,则可显著改善症状,缩短疗程。进一步证实了脾主运化水湿、谷物对肝主疏泄的依赖性。②用治肝硬化腹水和尿毒症后期:两者均为脏器病损后期,全身衰竭。表现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在补肝肾活血利水的基础方中,加柴胡10~15克,有助于通利三焦,开发水道。使危重见症得以一缓。
可见决渎之官职权的正常行使离不开肝主疏泄。③用治肠梗阻和阑尾炎:二者均系中医“腑气不通,不通则痛”的辨证范畴。临床多投“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等”加减,亦或有效,亦或药效平平。然顾老治疗其患常1剂药后大恙去半,2剂药后病症全除,其关键一招亦是在众多的理气活血通腑药中入柴胡15克。因此可以说明腑气的条达与肝主疏泄有一定关系。④用治闭经:有一中年妇女,无原因闭经3个月,多处求治,投方均不离活血化瘀,均不见效。求至顾老处,顾老只在活血药中加入柴胡15克,进药2剂后,经血便缓缓而下。可见冲任对胞宫的调节作用亦与肝主疏泄之功能正常有关。[李丽.顾兆农老中医妙用柴胡.山西中医,1990(1):13]
王绵之经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验之临床,妇科诸疾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症,多以逍遥散随证加减,重用当归、芍药为君,小量柴胡以为佐使,每获良效。王老认为:妇人见头目晕眩、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经期胸乳少腹胀痛等症,切不可妄投升散,过于疏泄;柴胡欲作疏肝之用,必配白芍,且量宜轻;欲退热散邪,必配黄芩,用量必须加大(9~24克)。叶天士云,柴胡劫肝阴,近人张山雷氏谓“仲景小柴胡汤……疏散其邪,使肝胆之气条畅,而诸证自安……浅者犹因此而误认柴胡能统治肝病,遂于肝火凌厉之头痛、眩晕、耳鸣、耳胀、目痛、耳聋、胁痛胀等证,亦复以柴胡为必须之品……治病反以增病”,“惟遇诸般肝胆实火之证,能于潜摄抑降队中,少加柴胡二三分,以通木气,藉作向导,收效亦捷。”前贤今士,同此一义,不可不记。[王煦.王绵之妇科处方、用药撷粹.中国医药学报,1993;8(3):57]
王恩梅经验:心动过缓属中医学的胸痹范围,即痹遏胸阳、阻滞心脉,故治疗时多采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振通心阳,处以柴胡合丹参饮化裁,因此,柴胡是治疗心动过缓的要药。如治于某,女,50岁。患心动过缓7~8年,病情时轻时重,发病时,患者胸闷气急,心率在55次/分左右。近几天来,与人发生口角,病情加重前来就诊,症见嗳气叹息,自感稍有活动即胸闷,两胁胀痛牵引至背,行走稍有受限。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弦。诊断:胸痹。证属:肝气不疏,气血郁滞,阻滞心脉,心阳不振。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以通心阳。方选柴胡合丹参饮加减。处方:柴胡18克,枳实10克,黄芪24克,当归12克,郁金20克,丹参24克,川芎12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用10剂后,胸闷、心悸基本消除。舌暗苔白、脉弦细,效不更方。又服10剂,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窦性心率65次/分。又服10剂,以巩固疗效。
临证中,王氏体会到,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柴胡治疗心动过缓可明显缩短疗程。[王恩梅.柴胡治疗心动过缓.中医杂志,2000;41(1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