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03

第3章 应用经验(二)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谢海洲经验:麻黄蜜炙后,发汗作用降低,平喘作用增强,麻黄用于喘证,不论虚实皆可用,因肺主宣发肃降,麻黄直接调节肺气宣降活动之能力,有助于恢复肺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用于虚喘,单用补肺纳肾之品乏效时,酌情适量配伍,常可收到较明显的疗效。可与葶苈子、杏仁配伍,调畅肺气,止咳平喘;也常与石膏、杏仁配伍,主治外邪郁而化热,肺气不宣所致的发热、胸痛、痰黄等症,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应为1∶3,可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宣肺之目的。麻黄宣肺气之作用还可应用于暴感风寒之失音,效确。(《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麻黄配黄芪、桑螵蛸、益智仁可治疗遗尿(5~14岁),麻黄用量为2.5~10克,取其通阳化气,气化恢复,配合益气温肾,固脬缩中之品,使开合有度,遗尿自止。(《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王新午经验:麻黄,旧说为发汗重剂,新说主以定喘利尿,云发汗之力可疑。按麻黄汤原方,服后须覆取微似汗,其症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其方麻黄之量最多,如不温覆则不峻,其汗与不汗,全在温覆与否耳。《外台》卷三,天行病,《肘后方》的麻黄解肌汤,葛根解肌汤,皆覆取汗。《伤寒论》桂麻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还魂汤等,皆不温覆取汗。其甘草麻黄汤证曰里水。越婢汤证曰恶水,一身悉肿。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越婢加半夏汤证曰其人喘,目如脱状。大青龙汤证曰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按以上证治,则麻黄所主为喘咳水气,恶寒疼痛也(参药征)。《外台》卷十六删繁脉热极方,多汗无滋润,用止汗麻黄汤。《古今录验》疗汗出不止,术桂散方,麻黄量多于他药。又删繁疗肉热极,有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千金疗肉热极,则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有越婢汤方。西州续命汤,有麻黄,亦主汗大泄。又删繁疗气极伤热,肺虚多汗,有麻黄汤。按以上各方皆以麻黄为君药,有去根节者,有不去根节者,其效则为通腠理,以调行水道而止汗也。综上所载,则麻黄之功用,可得而知矣。王氏治水肿,用麻黄自一钱(3克)渐增至一两八钱(54克),并无汗,而尿则大利,历用皆然。盖此药伍以汗药则汗甚,伍以利尿药则尿甚,然若误用于衰弱人,则愤事矣!(《黄河医话》)

邵长荣经验:麻黄宣肺平喘,剂量在6~12克,为治喘良药,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性躁、出汗、心悸等表现以及升高血压的情况。邵长荣用药则力求避免这些不良反应,而采用:①麻黄根配麻黄:麻黄根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收麻黄散越之性。《本草纲目》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现代药理也提示,麻黄根能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②麻黄改用黄荆子:黄荆子是马鞭科牡荆属黄荆的果实,性温,味辛苦,有祛痰平喘作用,而无麻黄升高血压和心悸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哮喘发作较重者,常在不增加麻黄的基础上同用黄荆子;或对伴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的老年哮喘患者和哮喘轻度发作者,则改用黄荆子。③加重芍药、五味子用量:赤芍、白芍同用,剂量在15~18克。赤芍理血,白芍理气,调和营卫,气血同治;五味子敛肺降气,宽胸安神,剂量在6~9克。三药不但可以防止麻黄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平喘效果。

自汉代张仲景创制麻黄汤以来,历代医家都认为它是一味辛温解表、宣肺平喘药。因其性味辛温,故多用于实喘中之偏寒者。但邵长荣认为只要配伍恰当,寒热之喘都可应用。麻黄的用量应当因人因地因证制宜,近来其用量有加大的趋势,可用到15克,但须蜜炙以濡润其燥烈之性;有时则重配白芍30克,桂枝9克,调和营卫,以纠麻黄过汗之弊。临床中,邵长荣还根据患者体质的差异,善用麻黄根来治疗兼有自汗的哮喘患者。而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体质虚弱者则禁用或慎用。(《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董漱六经验:麻黄治哮,重在配伍 麻黄有发汗解表,平喘利水之功,列辛温解表药之首,有治哮平喘圣药之称。麻黄治哮,重在配伍,故功效卓著。合桂枝发汗散寒;合石膏宣肺清热;合桑白皮清肺达邪;合葶苈子宣肺下气;合射干祛邪化痰定喘;合厚朴理气宽胸平喘;合党参益气调脾,宣肺定喘;合熟地黄滋肾纳气,温肺止咳;合附子温肾阳,宣肺气,化痰治喘。既适用于寒哮、热哮,亦可应用于实证、虚证,通过不同配伍又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哮喘。至于麻黄用的剂量,轻症用1.5~3克;重症用3~9克,最多可用至15克,应用得法,并无不良反应。对实证顽固病例,剂量一定要重,轻则无效。小儿用量一般较成人减少,若剂量减少过多,则会影响疗效,因婴幼儿服药重在头煎,且有浪费现象(如拒服、呕吐等),加之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宜速战,剂量过小则疗效不著。对高血压的哮喘病人,只要配伍得当,一般亦无不良反应。

张某,女,3岁。幼儿系人工哺乳,体元不足,每感时寒,支气管肺炎反复发作。且并发哮喘。今诊形疲面黄,鼻流清涕,咳不畅,痰白呈泡沫状,喉间有痰鸣音,伴气息急促,自汗出,手心热,纳少,便稀,舌淡,苔薄白,脉濡滑。证属寒邪外束,痰浊内阻,肺脾不和,外卫不固之象。治拟宣肺化痰,益气调脾法,方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连节麻黄4.5克,桂枝3克,白芍9克,干姜2.4克,五味子3克(杵),细辛2.4克,黄芪9克,白术9克,防风4.5克,陈皮4.5克,半夏6克,鹅管石9克(煅、杵、包)。3剂。二诊:药后咳喘渐平,痰亦少,汗仍多,舌质转红,苔薄,脉濡滑数。处方:将上方连节麻黄减为3克,去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陈皮,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焦六神曲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去核)。3剂。3剂后,咳喘已止,喉间痰鸣消失,汗亦少,纳可便调。(《申江医萃续集·内科名家董漱六学术经验集》)

龚士澄经验:龚老用麻黄,必合等量之甘草以守中护胃气。临证体验,麻黄若久煎则发散力减。古方书谓麻黄须先煎去沫,曾多次细察水煎并不泛沫,“去沫”之说,似不可从。麻黄开泄肺邪之力殊胜,用之当者奇效。以上俱指生者,倘水炒、蜜炙,其烈性益少。(《跛鳖斋医草》)

刘渡舟经验:麻黄治喘,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薏苡仁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也。(《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于己百经验:治疗小儿遗尿,考虑患儿常有睡后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到麻黄汤兴阳不睡不良反应、别称“还魂汤”的启发。所以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辨证处方的前提下,常加入麻黄汤之主药麻黄10克,桂枝10克,以充心阳,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米伯让经验:米老在治疗肾炎时,重视麻黄与附子的灵活运用。在治疗急性肾炎中,均以麻黄为君药,用量多在14~28克,小儿也用至17.5克。在治疗慢性肾炎中,均以附子为君药,用量多在28~70克。麻黄和附子均具毒性,文献亦有中毒病例报告,米老在临床中用量之大,但未出现中毒现象,且治愈率甚高,其主要因素有二:①配伍得当。麻黄辛温味微苦,有发汗平喘,消肿利尿之功。麻黄发汗虽强,但方中常配大寒石膏以制之,白术补脾以扶之,附子扶阳壮水,甘草、姜、枣以和营卫,故汗出不多。米老通过反复临床验证,认为用麻黄应不分冬夏,关键在于辨证确切,配伍得当。若误用虚人或虚证,加之配伍不当,可出现大汗亡阳。②深研药理。附子辛热燥烈,有助心肾之阳,回阳救脱之功,常用于阴水证。以形寒肢冷,腰腿酸困,面色白,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等命门火衰之候为适应证。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但经炮制加工后,大量乌头碱已被破坏,加之附子具有排泄较快,又无蓄积作用,故临床大剂量使用无中毒现象。[米烈汉.米伯让老中医治疗肾炎水肿经验.天津中医,198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