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王玉英经验:顽固性咳嗽的治疗,宣肺驱邪外出为第一要务。王老好用生麻黄驱邪外达,宣发肺气。她常说:“肺气不宣则不能降,致肺气上逆,遂咳嗽不愈。”又说:“病根不除,咳嗽焉有愈期。而久陷之邪,又非一般发汗透表药能驱。而麻黄却可建奇功,无论寒热,均可恰当配伍使用。”麻黄性温味辛,辛能开其闭,温可散其邪,最能拔除深陷之邪,为宣发肺气之要药。《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故王老对于外感后久咳不愈,无论有无表证,均首选麻黄为用。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作用峻猛,药效显著快速,一般服药1~2剂即可见效。成人生麻黄常用量为3~9克,小儿常用量1~3克;炙麻黄成人常用量为5~12克,小儿酌减。具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酌情用量。心肾阳虚者(心肺功能衰竭者)禁用、阴虚肺燥咳嗽或兼见咳血者(肺结核咳嗽者)等禁用;素患高血压患者应用麻黄时,用量应小,一般不超过5克,服药时间应短,不宜久服;不能用麻黄者,可用苏叶代替,但用量应大,一般常用12~15克。[刘恩钊,王玉英,李新民. 王玉英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经验.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18]
徐辉光经验:常用的平喘专药有:麻黄、黄金子(蔓荆子)、桑白皮、葶苈子、旋覆花、紫苏叶等,视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症状而选用。麻黄是一味平喘专药,平喘作用较强,用量不必太大,成人不宜超过9克,而对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不宜应用。黄金子的平喘作用不如麻黄,但也有良好的平喘效果,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以代替麻黄,用量宜大,一般在15~18克左右。黄金子与麻黄配合应用,平喘作用明显增强,适用于哮喘发作较剧烈而持续时间长者。对一些不宜用麻黄的哮喘者,可以用紫苏叶代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对哮喘持续发作,喘促气急,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大便干结的患者适用,但不宜过量久用,以免引起大便溏泄。桑白皮功同葶苈子,但作用缓和。徐老还常常酌用一些化痰药,如陈皮、半夏、茯苓、前胡等。
对于热喘患者,徐老有时选用地龙,但由于该药含有异性蛋白,对有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会加重过敏反应,所以并不常用,即便使用也不作为主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平喘专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过敏和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赵东凯.徐辉光哮喘治验.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1):39]
朱鸿铭经验:麻黄发汗力较强,风热表证、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禁用。1985年12月,曾接诊一老年女患者,咳喘十余年之久,每年冬季感冒加重,查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服药方中有生麻黄9克,服下第一煎,即喘憋倚息,不能平卧,心率146次/分。予思前方不效之故,乃是前医忽略了“心性喘息,麻黄宣散耗气,不可妄投”所致。[朱鸿铭.略谈临证用药之偏.山东中医杂志,1987(4):4]
郝现军等经验:麻黄补益升提 麻黄味辛主散,为发散风寒要药。作者临床发现麻黄具有显著的补益作用,在大队补益药中加小剂量麻黄(一般在10克以下),能助补益之力。麻黄系空心走表,能助长黄芪、人参、肉桂的补气温阳作用。凡辨证属气虚证而见面色白、气短乏力、气喘者,用人参、黄芪、山药配以小剂量麻黄取效更捷。小剂量麻黄同时具有升提助发中气作用,凡气虚下陷或久泻者,用补中益气汤配以少量麻黄,其升提作用更为明显。此外,麻黄还具有健胃作用,对脾胃虚寒者可在辨证方中加用麻黄。[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周光英经验:①胃脘痛、胆结石:疏肝养胃阴。四阴煎。处方:生地黄9克,熟地黄9克,麦冬9克,北沙参9克,白芍9克,甘草3克,百合9克,茯苓9克,加麻黄3克。周老云:麻黄此为补,治阴配阳之义。②王某,女,88岁。痛风,右跖趾疼痛,血压170/86毫米汞柱,尿酸升高。一阴煎加麻黄3克痛肿减。③干燥综合征:用制乌12克,草乌12克。后又水肿,周老改用一阴煎加麻黄9克面肿退。④某女52岁,闭经,关节痛,睡眠尚可,苔薄。气阴虚。四君子汤加麻黄9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茯苓9克,甘草3克,大枣7枚,麻黄9克。周老曰:阳升阴自降。闭经自通。⑤眩晕。口苦干,头昏,耳鸣。肝阳上亢。一阴煎加麻黄3克。[李秀璠.周光英阴阳转折疗法用药经验举隅.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23]
万友生经验:治疗寒湿水肿,病变重点在太阳之实证,用甘草麻黄汤,麻黄可大量使用;寒湿水肿属太少两感者,用麻黄附子汤或麻黄细辛附子汤;寒湿伤阳,完全属于少阴者,用真武汤。这些方子,药味不多,但利尿退肿效果显著。其中麻黄利尿治水肿的功效尤著。对于水肿无寒热表证者使用麻黄,即使其用量再大,也只见其利尿,而极少见其发汗,故于寒湿水肿,尽可大胆应用。
顺便谈谈甘草与水肿的有关问题。据现代药理研究,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引起水肿。因此有人认为,对水肿患者应当绝对忌用甘草,万老认为不然。《金匮要略》中治水肿的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都有甘草,临床用于治疗水肿,每可获效。如有些寒湿水肿患者,同时伴有怔忡心悸,辨证属寒湿两伤于太少,而少阴心气不足的,常用麻黄10克,附片10克,炙甘草15~30克治疗。其中甘草用量虽超过麻黄,但药后往往水肿消退而怔忡心悸亦平。炙甘草可补心虚、安心神。此证乃寒湿之邪损伤少阴心气,故必重用炙甘草以配麻黄、附子。如弃甘草不用,实难取效。单味药的成分,只是单味药的部分成分,不能代表单味药本身的全部功效,更不能代表复方的功效。临床若被现代药理研究的单味药成分所束缚,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运用中医理论去辨证论治,必然要降低疗效。(《名老中医医话》)
张志远经验:外界环境、季节、地区的不同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如忽视了这一因素,就离开了辨证的准则,不仅难以收到治疗效果,还会造成医疗差错。例如,同属风寒感冒,无汗的表实证,均可使用麻黄汤,但在南方温带的上海给予6克麻黄就可以达到解表目的,在接近热带的广州,一般只用3克左右。相反,在寒冷的北方如辽沈等地区就需投予12克,有时服用15克才起发汗作用。季节关系也很重要,以济南地区来说,冬季风寒感冒之人,经常用9克麻黄,在夏季只6克麻黄也会出大量的汗,有时不用麻黄,6克香薷也能解除表邪。(《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
陈苏生经验:麻黄作为一种生药,全草都有药用价值。地上茎部的绿色茎柱,名曰麻黄,亦名青麻黄;地下根部的紫色根节曰麻黄根。茎部与根部性质不同,而且作用完全相反。实验证实,茎根两部的麻黄,具有相反的生理作用。麻黄能升高血压,麻黄根则可使血压下降。麻黄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则为止汗甚捷;麻黄有兴奋避倦之能。麻黄根则有镇静摄纳之效。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处方上,麻黄与麻黄根从来就是区别分开,从无麻黄与麻黄根并列使用之先例。1982年陈老在中西结合病房中,收治各种重症慢性呼吸系统病变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以咳嗽痰多、喘息胸痞等症状为主,或苦于反复感冒,或困于长期失眠。治疗喘咳西医曾选用麻黄来排痰定喘,由于麻黄有兴奋之弊,不利有高血压失眠病人,有时加用西药镇静药,但效果不理想。陈老建议用相反作用之麻黄根与麻黄同用,以此来纠正麻黄之不良反应,使其更好地发挥麻黄之定喘排痰作用,效果非常满意。
于是逐步推广应用,咳不爽,痰不利,气逆不顺,上逆作喘等患者亦收到相应的效果。陈老创立了二麻四仁汤方。麻黄4.5克,麻黄根4.5克,桃仁9克、苦杏仁9克,白果仁9克,郁李仁9克,蒸百部9克、款冬花9克,车前草24克、甘草4.5克。方意:二麻同用,一开一合,宣畅肺气,以排除通气障碍。桃仁、杏仁,二味同用,一气一血,桃仁消散肺部郁血,杏仁降气化痰,两者具有润肺镇咳之功。白果定喘、能收敛分泌过多之痰,郁李仁滑痰利水,以润导大肠之燥结。二味同用,一滑一润使已成之痰能化、未成之饮能敛。百部、款冬花,一名百花膏治暴嗽久嗽,车前草既能镇咳又能排痰。甘草同用为已故名医余云蚰《小儿咳嗽糖浆》》之秘方。与百花同用,有宁嗽和肺之用,无硬性镇抑之弊。各种病菌引起哮喘,最易感冒,如新有感冒,则加入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连翘10克,白薇10克,对消炎抗菌有积极作用。如见消化障碍,则加入柴胡9克、生牡蛎30克、苍术9克、川厚朴9克以宣和气血,平胃宽中,因病而有出入。(《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