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36

第36章 应用经验(二)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张琪经验:大黄具有清解血分热毒,使血中氮质潴留得以改善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可治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以理解大黄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作用,既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又能促进体内代谢物的排泄。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失司,湿浊不得下泄通利,酝酿成痰,血瘀化热,使原有痰瘀水湿更加严重,因此本病中晚期证情复杂,寒热夹杂,虚实并见。若能正确掌握大黄的剂量和用药方法及合理的配伍,可达到祛瘀安正的目的。

关于大黄,现代药理研究认为:①其攻下泄毒导滞作用,能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清除体外;②有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肾衰病人的高凝、高黏状态;③还能通过利尿发挥作用;④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⑤能抑制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⑥能减轻肾脏受损后的代偿性肥大,抑制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⑦能纠正肾功能衰竭时的脂质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大黄虽为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之有效药物,但必须结合辨证,属湿热毒邪蕴结成痰热瘀血者,方为适宜,在临床上用之才能有良效,使大便保持每日1~2次,不可使之过度,以期既能排出肠内毒素,清洁肠道,又可清解血分热毒,使邪有出路,而且通过泻下能减轻肾间质水肿,并常与活血祛瘀、芳化湿浊之品共用,收效较好。但脾胃寒湿者,大便溏,虽有湿浊内阻,亦不可用大黄,用之加重脾阳虚衰,化源匮乏,促使病情恶化,所见甚多,极应注意。

草果仁亦为要药,在辛开湿浊药中当属首选药物。该药辛温、燥烈,善除脾胃之寒湿。慢性肾衰氮质潴留湿毒内蕴,非此辛温燥烈之品不能除,然湿瘀化热又必须伍以大黄、黄连以泄热开痞。(《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

陈兴珠经验:久病头痛,将军夺关 福州市汽车配件厂女工吴某,头部击伤后头痛频发,痛时要服索米痛3片才能缓解。经多方求治,屡服钩藤、菊花、蔓荆子、藁本、白芷、苦丁茶等均无效。1984年10月就诊于陈氏,患者年已半百,自诉头痛如刀割,多在凌晨发作,痛位在巅顶,不痛时则如常人。脉沉细而弦。舌苔薄而净,质偏紫,寝食如常,二便自可。细揣搜风止痛无效,似与风火头痛无关。况病从被击伤起,不但气血受阻,定必愤怒伤肝,病位与肝经吻合,且肝郁可化火,血阻必成瘀。泻肝胆之火,通瘀阻之血,乃治病之本。遂投龙胆泻肝汤,当归用当归尾,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连服3剂,头痛大减,不服索米痛亦可缓解。若大便通畅,则头痛更轻。复悟前药虽已中肯,而泻火通瘀之力尚感不足,拟前方加大黄9克,以增强泻火通瘀之力。服后大便通畅,头痛若失,连服半个月头痛告愈,继以钩藤、甘菊合六味而功。

本案病位在肝。若谓病因,则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医用搜风止痛全不奏效。但病由打伤,久病入络,分明有瘀。而遭打者愤怒伤肝,郁而化火。此正独处藏奸,不可不审。乃投泻肝理瘀,痛减而便后更轻,旋知非通瘀泻火不可,主药则非将军莫开,投之果效,叹医道之艰难,聊备一格。(《南方医话》)

边文贵经验:大凡虚证、重证用药比较谨慎,特别虚证一般用补药而用大黄更是少见。作者认为大黄除常说功能外,生大黄还有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活血而不过,止血而不留瘀,制大黄有祛瘀生肌通三焦、开脾胃之功,另外生制大黄均有降气之功。只要掌握大黄的用量,用起来得心应手,每建奇功。

1.应用于反复发作复合性消化性溃疡 此类患者,大多病程长,体质差,实者十居一二。脾胃者乃后天之本,后天已亏,气血无源,易致虚;腑以通为顺,满而不实或实而不通是腑之大疾。腑通则病去八分,正是取大黄的通字,作者自拟溃合汤治疗复合性溃疡,处方:生大黄6克,配吴茱萸9克,川花椒6克,细辛2克,槟榔6克,三七粉4克,茯苓20克、党参20克等药,寒温并用,通补兼施。待患者腑气大通,脾胃之气生而欲食之时,生大黄可改用制大黄6~12克,配上药取制大黄祛瘀生肌、止痛之功。一般6剂即可消除溃疡病引起的疼痛,平均25~35剂可愈。作者在临床上治愈45例,服药最长达40天,最短19天,1年后随访无1例复发。

孙某,男,45岁。工人。患复合性消化性溃疡8年。胃镜所见:胃底及胃体部可见3个0.2厘米×1厘米长条状浅表溃疡及多个小片状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底部及十二指肠上角各见0.2厘米×0.4厘米、0.2厘米×0.2厘米溃疡,边缘肿胀。胃镜诊断:①胃多发性溃疡伴糜烂。②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伴糜烂。症状:胃脘疼痛难忍,甚者彻夜不休,轻按减轻,重按疼痛加重,纳差食少,神倦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辨证为脾胃虚寒。停用一切西药,服溃合汤4剂后,加减服用50天后,复查胃镜溃疡愈合。1年后随访未复发。

2.应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老慢支是一难症,常久治不愈,本虚标实者多见。住院病人多虚实夹杂,肺肾俱虚而有风寒顽痰。久咳肺气大伤,子病累母,而致脾胃运化不畅,胸腹胀满纳呆,总属外感未解、肺肾大伤、脾胃运化失司、顽痰不化之证。痰是此病首要,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痰源不绝,则咳喘不止,肺气上逆而不降。腑气不通则此病之次要,这时用通腑之圣药大黄,一通百通。腑气通,三焦通,肺气降,脾胃开,痰源绝,则咳喘止。一味大黄可扭转乾坤使病势回头。首诊用生大黄5克,再诊用制大黄12克,取其降气、通三焦、开脾胃之功。基本方为:大黄5克,制半夏9克,细辛5克,全蝎6克,陈皮9克,紫苏子9克,麻黄9克,金银花30克。

张某,男,67岁。退休干部。咳喘12年。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呼多吸少,面色青紫,口唇青紫,咳吐大量黄痰,不能食,3日未解大便,舌质淡,苔黄厚。查: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胸骨后及颈部可闻及哮鸣音,颈静脉怒张,肝大肋下3厘米,压痛明显,心界向右扩大,心率89次/分,下肢轻度水肿。心脏正位片见:双肺透光度增高,左心扩大,心电图示肺性p波。诊为老慢支合并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Ⅲ级。处方:大黄6克,制半夏9克,细辛5克,全蝎6克,麻黄5克,鱼腥草30克,金银花50克,胆南星4克,附子9克,茯苓30克,川芎9克。服6剂,咳嗽减轻,痰色由黄转白,量由多减少,呼吸平稳,大便日行3次。生大黄改用制大黄9克,又服12剂,咳嗽止,气喘平,饮食正常,下肢水肿消,肝回缩,心功能改善。

3.应用于崩漏 古人用大黄通经活血。如大黄虫丸用于闭经。制大黄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过之功。崩漏不止,气随血脱,气血久失,五脏受损,正气虚亏。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甲色淡、神倦乏力之症。止血必须祛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血流不止。制大黄有祛瘀生新、推陈致新之功。常用制大黄、血余炭、茯苓、生黄芪、白头翁治之效捷。

总之,大黄应用时注意先生后制,量由小到大,以大便日行3~4次为宜。实证与虚证均可应用,不必拘泥古法,关键是不能泻之太过,过则为害。[边文贵.大黄在虚证中的应用.河北中医,1992;14(5):22]

胡仲篪经验:胡老曾治一病男,28岁。1964年端午节后7日求胡老初诊,自述端午晨起吃冷粽子2个,中午又酒肉、水果杂进,至晚吐泻交作,到公社医晚求治,某医给予食母生、土霉素、黄连素等品,次日腹泻稍减,而呕吐及腹中疼痛依然。某医嘱继服西药外,另进中药理中汤1剂。第3日呕吐渐止,惟腹中矢气频传,疼痛不休,剧痛时则泻出臭秽稀水,后又数易其医,所服不外保和丸、平胃散、胃苓汤等消导止泻之品。药后腹痛、腹泻益甚,众医束手,患者才由家人陪同前来就诊。现症:痛苦病容,腹痛频作、痛甚则泻下稀水,极臭。腹部硬满,拒按,口渴引饮。舌红,苔黄厚且燥。

脉沉数。诊毕,胡老问潘氏:“此何证?当以何法、何方治?”潘氏答:“乃食滞泄泻,当用消法,方取枳实导滞汤和中化滞。”胡老道:“此证乃宿食停滞肠胃所致之热结旁流,当用下法,取通因通用之义。用枳实导滞汤治疗,病必不除,犹如杯水车薪,难遏燎原之势,应以调胃承气汤泻其热结,急下存阴。”处方:大黄一两、芒硝三钱、甘草五钱。嘱患者大黄、甘草同煎,分2次服。每次煎取150ml兑入芒硝一钱五分,顿服。若燥屎泄尽则止后服。患者依言,服药后3个小时腹中雷鸣,泻下燥屎及稀便近一痰盂,腹胀、腹痛顿消。翌日,患者复诊,胡老用异功散加焦三仙,连进2剂,调治痊愈。

按:《本草纲目》载:“破癥瘕积聚,留食宿饮,荡涤肠胃,推陈介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除痰实……实热燥结,潮热谵语。”本病例初乃伤食泄泻,过用止泻之品而消导之力不足,闭门留寇,致成热结旁流之证,非重用大黄不足以泻下热结燥屎。胡老匠心独运,重用大黄至一两,以清热破结通便,故效如桴鼓。[潘但铨.大黄救人有功.贵阳中医学院学学报,1990(4):24]

高鸿章经验:高老衷中参西,善用大黄,或粉、或浸服、或胶囊,或清、或和、或下,如自制大黄胶囊,配以水牛角粉治疗咯血,临证只要是实证热证,无论有无腑实证,均以大黄胶囊配伍治疗,取其“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导热于大肠,肺热止,血复于脉,咯血自愈。

用大黄急下存阴,在内科急症中屡起沉疴,如治温毒案(病毒性脑炎)俱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鼻扇息促,便闭,脉弦劲有力,舌质暗红,苔灰黑,无津。病因为毒,病机为热以毒立论,取清解攻下法,处方:板蓝根、丹参各50克,大黄7.5克(后下),药后2天内大便4次,色黑褐,热退,神志续清,后以清解养阴生津以善其后。[李良.高鸿章遣方用药技巧浅谈.辽宁中医杂志,199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