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39

第39章 应用经验(五)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1)

赵绍琴经验:

1.大黄的炮制与制剂

酒制 处方用名“酒川军”,能增其活血功能,可引其药性上行,以泄上焦之热。

醋制 处方用名“醋大黄”,以其酸能入肝,对肝经郁热、肝火上扰致病者,用之最宜。

火炮 即用火炮黑成炭,处方用名为“川军炭”,功能缓和其猛峻之势。

蒸制 处方用名为“熟军”,凡处方中不注明生熟者,每指熟大黄而言。生大黄其性凶猛,非体壮病实不可轻投,作者经验用生大黄末一分(吞服),相当于熟军一钱(入煎)之功。

酥制 就是用酥油涂制者,处方用名为“酥大黄”,多用于劳损病人,改其猛峻攻泄之能,用其活血破结之力,使其推陈致新,正气不伤。

粉剂 研细成粉,处方用名为“大黄末”,取其散者散也,有缓散之性。久病体弱之人,若用之,其量不可超过数分,故用粉末装胶囊吞服。

丸剂 大黄蒸晒研末,炼蜜成丸,如清宁丸,具有缓泄通便之功。

磨汁 以生大黄一块,加水或醋,磨汁外用,可治皮肤疮疡,蕴热毒肿。

2.大黄常用配伍

大黄配荆芥 大黄大苦大寒,走而不守,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其性猛,故号将军,又入血分,有化瘀生新之力,配以荆芥,能倍增其力,且将其引入气分,既能温以化瘀活血以通络,又能避免其攻之过猛,故有表里合用,气血双调之功。

大黄配厚朴 厚朴苦温行气,平胃宽中,为泄中焦实满之气分药。与大黄苦寒攻泄合用,中焦得舒,下焦得畅,为疏气机、泄里实之良剂。例如仲景厚朴三物汤。

大黄配芒硝 芒硝碱能软坚,苦能泄下,寒能除热,荡涤三焦肠胃实积。合大黄苦泄破瘀,可以攻坚荡积,泄热去瘀,例如伤寒论中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等,均有此配合。但非实热闭结,不可滥投,恐诛伐无过,误伤正气。

大黄配火麻仁 火麻仁甘平滑润,能润肠通便,大黄荡涤宿积而能化瘀,二味同用,则能润燥滑肠,每用以为丸剂,如麻仁丸之类,可用于胃强脾弱,津液不得四布,小便数而大便硬之脾约证。

大黄配黄连 黄连苦寒泄火,除烦泻心凉血而厚肠胃,与大黄合用,一守一走,降火泄热,可用于火热结滞,目赤口疮或湿热发黄,实热迫血妄行等证。例如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等。

大黄配牡丹皮 牡丹皮辛甘微寒,泄血中伏火,和血、凉血而生新血,为吐衄常用之药,合以大黄之清热解毒,通瘀破积,可用治血分湿热郁结而成之疮疡,亦可用于早期肠痈尚未化脓者。例如《金匮》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配茵陈 茵陈苦寒清热燥湿,能泄中焦湿热,配以大黄苦寒泄热,活血化瘀,能治湿热发黄,皮肤鲜明如橘子色者。例如茵陈蒿汤之类。

大黄配附子 附子辛甘纯阳大热,性浮善走,能温下焦以祛痼冷,有助阳退阴之功。与大黄合用,对沉寒积冷者具有卓效,例如大黄附子汤之类。但体质过虚之人,用后宜服益气和中之品,以防其病去正伤而致虚脱。

大黄配虫 虫咸寒破坚下血,与大黄配合应用,活血祛瘀功效增强,可治腹中有干血之虫五劳虚极、羸瘦不能食、肌肤甲错等症,例如大黄虫丸。

以上所举之配伍应用,由于所加药物之不同,如加气分药、血分药、咸寒药、温阳药等,均可改变或增强其应用范围。与柴胡、麻黄、羌活等合用,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化汤等,均不外表里双解方法,方剂甚多,兹不多述。(《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

赖义初经验:大黄有攻下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消瘀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湿,安和五脏”。虽大黄临床功效多,但古今人因其攻下力强,多用于通下。赖老临床喜用大黄,以之配伍,随证加减,得心应手。在治疗脾胃病、肝胆疾患及各种兼杂病症中,见有食欲缺乏,排便不畅,或火邪上炎各症,常佐少量大黄配伍,以清火热,调气血,健脾胃,除实积,而不拘泥于便秘一症。

某女,7岁。2天前夏凉后流涕,咳嗽而喘,痰多色黄,身热,汗出,纳差,大便日一行,质软,欠畅,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滑。素有宿积内伏,由新感引动而发,为表寒里热证。初以鱼腥草、沙参各15克,石膏30克,射干、小春花、杏仁各10克,半夏、前胡、甘草各6克,麻黄根3克,麻黄2克,2剂。服后症状未减,继以上方加生大黄2克,再服2剂。身热减,纳增便畅,守方2剂后愈。本例在解表宣肺、清泄痰热治疗无效后,原方加大黄2克,以清痰热,畅气机,理脾胃,立见成效,可见巧用大黄的独到之处。

除少数腑实热证外,大黄用量为每剂3克左右。量小,其意有三:一者,为峻药缓下。大黄性峻猛,攻下力强,量小则势缓,治宿积内停,不伤胃气。二者,大黄含有苦味质,小剂量可以促进胃液分泌,有健胃作用,还能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三者,可调理气血,如张锡纯所言,大黄“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痛”。[李榕生.赖义初临床用药特色点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2):7]

王少华经验:王少华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载。他在古代医学家用大黄治血证的基础上,更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他曾指出:“世人但知大黄治血,乃凭其泄降之性,以冀血得寒则凝,或借其荡涤瘀血之力,以收祛瘀即所以生新之功。殊不知大黄治血,实不拘一格,温凉补泻咸宜。而上述情况,仅为凉与泻两方面。此外,治血虚证与参、芪并投,可资补血;而血寒证与姜、桂同用,又能温血。”近年来,王老还认为大黄用酒浸,借其上行之力以作用于上部,此举固有一定道理,但酒属大热之品,必然冲淡甚至抵销大黄的寒性,起不到应有的寒降效用,因而对于火热在上的重证病例,辄与升麻配伍,既能牵制大黄的苦降性能,又可发挥升麻的散火毒、解火郁之功,从而起到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