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38

第38章 应用经验(四)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2)

应用体会 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大黄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其理由是:由于空气、水源、食品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每天所摄取的饮食,含有一定的毒素,须要荡除;当今适逢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国人日饱三餐,兼以酒浆,且动辄以车代步,机体本身须要“净化”。因此,除具备腑实证外,在一般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黄的应用也非常普遍,用以健身养颜也多被选用为佳品。临床中不宜用大黄者有: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其可苦寒败胃,损伤脾阳,而致洞泻不止;胎前宜慎用,因其促子宫收缩,而致坠胎;产后和月经期尤当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导致出血过多;由于大黄在大肠吸收后随血流到乳汁,影响乳婴而导致婴儿腹泻,故哺乳妇女也当忌用。[石显方,傅文录.石景亮老中医遣方用药的经验.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38]

马云翔经验:表证渐罢,即须主用大黄以荡涤肠胃 患者得汗以后,恶寒、头痛、体痛等表证改善,或已解除,而发热仍不解或不清,说明不是一般感冒病证,应当预计到病势很可能还要发展。这时应仿照凉膈散法,一面清解其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胃肠有形之积滞,免得病邪入里,胶结不化。如能及时清理其腑,即使外邪感受较重,其势亦必孤矣。马老在临证实践中,往往不问伤寒、温病,都掌握这一原则处理,除起病就伴有大便水泄的病证外,都用凉膈散法(大黄必用),进行治疗,如便下色深而臭气重者,即使大便不实,亦照常应用。而且常连续通下2天才停止使用。对现代传染病学中的伤寒,不但照用,而且通导的次数还要多些(一般连续3天)。

如第1天通便后,体温不但不见下降,有的反会稍稍上升一些,不必疑虑动摇,应继续通导,一般2~3天后发热即可逐步下降,服药7~10天后往往降到正常(午后仍将上升一些)。大黄要生用,煎时要后下,剂量一般6~10克。同时根据表证多少,配用藿香、佩兰、青蒿、连翘、防风之属。有人认为现代传染病学中的伤寒,病灶在肠,病发以后,小肠内往往产生各种溃疡面,因而最怕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症,用通便药刺激,会否欲益反损?马老的看法是:清导积滞,就是清洁腑道,就是防止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一项积极措施,这和外科医生为了促使伤口早日愈合,必先清洁创面的道理一样。不过对病程已长,发热持续已半月以上的,用大黄时要适当注意,不能过于孟浪。(《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

吴有性经验:吴氏论下,首推承气,而承气之用,则又推重大黄。有论为证:“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黏腻臭恶,得芒硝助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故吴氏在三承气汤的组方立意及配伍剂量上,均与《伤寒论》有别。例如:《伤寒论》之三承气,皆为阳明腑实而设,大黄之量均为四两(约折四钱),而《温疫论》之三承气,则为逐邪热而用,大黄之量都用五钱。《伤寒论》之大承气汤,芒硝之量(三合)轻于调胃承气之量(半升),而枳实(五枚)、厚朴(半斤)的用量则又重于小承气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盖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全,虽得硝黄泻热荡实,但行气破滞、消痞除满之力欠足,故须重用枳实、厚朴以善其功;调胃承气汤证则以燥实为主,痞满不显,故重用芒硝资助大黄径去其实;小承气汤证则因痞满为主,是证较轻,故去芒硝而减枳朴之量。而《温疫论》之大承气汤,芒硝之量(三钱)却重于调胃承气汤中用量(一钱五分);枳实、厚朴之量(各一钱)则又与小承气汤均等。

盖吴氏立意于逐除客邪为主,而大承气汤证邪害最烈,为证最急,因而犹恐大黄力所未及,故相对重用芒硝之量以助大黄,全其荡涤之能;调胃承气汤证惟存宿结而有瘀热,故稍加芒硝软坚润燥以资大黄,泻其实热。之所以大、小承气之枳实、厚朴用量均等,则因二证皆有痞满见症,但大承气汤已有芒硝相辅以通腑逐邪,邪去腑通则痞满自消,故不再加重枳实、厚朴之量。

从中可见,吴氏之用承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不仅在原则上以大黄为主,余药为辅,而且在剂量上,大黄更重于《伤寒论》之量,其余药物则又小于《伤寒论》之量,从而在药物配伍比例上,增加了大黄的比重,突出了大黄在承气汤中的首要地位。吴氏之所以如此推重大黄,是有其独特见解的。他认为:“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而“大黄走而不守”,“润而能降”,“至是邪结去,胀满除,皆藉大黄之力”,“是以大黄为专功”。而仍需枳实、厚朴相配者,则因“大黄非破气药……故逐邪拔毒、破结导滞加以枳朴者,不无佐使云尔”。由此所及,联系妊娠患时疫而具下证者,本着“有故无殒亦无殒”之义,大黄亦就“反为安胎之圣药”,盖“虽投承气,但可愈疾而全母也”。可见吴氏对大黄的认识,实为其深究承气之奥的经验之谈。(《古今名医临证精华》)

姜春华经验:姜氏用大黄治咯血的指导思想是肺部有郁血。大黄,邹润安说:“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樱宁生在《厄言》中说,他开始常用桃仁、大黄治泄血溢之证,但不知所必然,后听一老朋友说;“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向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即妄行,违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遂始知大黄治血,除故布新也。

姜氏对大黄一味,确信邹、樱之言,多年用大黄治血症(大多数是支气管扩张咯血)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无一偾事。(《名中医治病绝招》)

侯锡五经验:善用大黄治滑胎 侯老从事妇科临床多年,对调治堕胎、小产、滑胎等症,治法独特。对于滑胎一证,常于保胎方中加入大黄,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滑胎患者中,侯老认为属血热阴虚型居多。临床表现为:少腹疼痛下坠,****淋漓不断出血,量少色鲜,面赤,口渴咽干,喜冷饮,心烦热少寐,舌质红,苔薄黄少津,小便短赤,腹胀,大便燥结,精神委靡,脉象滑数或虚弦。治以滋阴清热,凉血安胎为大法。选用泰山磐石散加大黄,随证加减。方药:党参15克,黄芪25克,生地黄25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续断15克,白术10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阿胶15克,糯米1捻,大黄5~10克,为1日剂量,加水适量,慢水煎煮30分钟,去渣,得浓汁100毫升,每日2次分服。方中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川芎养血补血;白芍敛阴佐甘草以缓腹痛;黄芩善清大肠之火,佐白术为安胎之要药;续断补肝肾而固冲任;生地黄配合玄参凉血滋阴增液,阿胶生血止血,滑润胃肠。大黄清热通便,除燥存阴,使胎不被热灼;糯米健脾润肠。诸药合用,功用安胎保产。

孙某,女,28岁。1981年4月6日入院,既往曾3次流产,均发生于停经后2~3个月之间。末次月经为1981年2月21日,现停经48天,因腹痛伴****出血3天入院。妇检****有少量出血,宫口未开,宫体鸭卵大、软,双附件正常,尿妊娠试验阳性,B型超声显像已见胎心反射。入院诊断:滑胎(习惯性流产)。结合四诊,患者腹痛、胀坠,****流血色红,心烦少眠,口渴咽干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滑数。证属血热阴伤,热损胎元。治以清热凉血安胎,用泰山磐石散增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生地黄25克,玄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续断15克,白术15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大黄8克。服药1剂,自觉腹中窜气,矢气频频,2剂后,腹痛止,****出血停,大便通利,腹胀完全消失,食增。于方中去大黄。不料,2天后腹胀下坠症状复发,又于方中加大黄5克,使上症缓解。后续服药6周,停药前1周开始大黄减量,停药后未再复发。后期妊娠经过良好,已于1981年11月25日分娩足月活婴,母婴均安。(《名中医治病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