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马云翔经验:湿重于热,即须主用附子以扶阳逐湿。
湿热性热病,表证解后,往往发展成为薛雪《湿热病篇》第1条所说的“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的湿重于热证。它的临床特点,除薛氏所述以外,还有体温虽高(39℃以上),但病人只觉胸痞而渴不引饮,并不觉高热,也无烦躁。马老在初期的临床实践中,用前人所制的各种化湿清热之法进行治疗,疗效甚慢,试用以附子为主的扶阳逐湿法进行治疗,竟收到意外的效果。不但毫无不良反应,并且退热快而稳定。于是,后来就对凡是发热不烦躁,口不渴,或渴不多饮的湿热性质病人,都用附子。舌苔腻的程度,略作为用量多少的根据,脉搏一般只作参考,不作是否能用附子的标准。用后疗效都较好。附子的用量,主要看口不渴和苔腻的程度(口渴不多饮的也用),困倦及精神委靡不烦躁的程度而定,每次由6~12克不等,另外再配些白豆蔻仁、陈皮、苍术、佩兰、青蒿之属。药味一般不超过9味,因药味太多,不但不易观察疗效,而且易造成药物作用相互掣肘,反会引起干扰。(《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
周信有经验:治疗痹证,还非常重视对温热药之运用。温热药在痹证各期,各类型中均不可少,这是因为温热药有辛通开闭之功效,这对改善以至消除痹证之经络痹阻,营卫气血凝滞、痰瘀胶结的病理状况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周老主张痹证不论属寒、属热,均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制附子、制川草乌等药。周老认为川乌、草乌善于止痛,附子优于散寒。要注意服药期间不要饮酒,因乙醇能促进******的吸收,从而加强附子的毒性,导致中毒。亦不可与麻黄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一般用量是制附块、制川草乌、桂枝各12克,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0克。如果制附块、制川草乌用至15克以上,宜先煎。也可采取递增办法,如制川乌,其用量可以从7克开始,以每剂3克递增。是否继续增加,取决于二点:一是中病即止,二是出现毒性反应时,均应停止递增或应减量。
附子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之功。周老一般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所致之周身关节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所致之水肿、腹水;慢性胃肠炎阴寒内盛所致之腹痛、腹泄等。但必须表现肢冷畏寒,脉象弦紧或迟缓,疼痛急剧,喜温喜按等阳虚阴盛的证候特点方可使用该药。附子含******,辛热有毒性,必须炮制使用。用量首次从9克开始,服药5~7天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大用量,周老临床一般是加至30克为止。然用量大时,处方中必须标明“ 另包先煎”,即开水浸泡先煎1小时。周老的经验方培元复脉汤、消癥利水汤都选用了附子,周老治疗慢性肾炎等引起的水肿、腹水时亦喜用附子。下面再举两方说明我周老附子的心得体会。
处方一:制附片15克(先煎),桂枝9克,麻黄9克,黄芪20克,当归20克,赤芍、白芍各9克,丹参20克,片姜黄20克,延胡索20克,桑枝20克,羌活、独活各9克,海桐皮20克,淫羊藿20克,怀牛膝9克,甘草6克。水煎服。主治:风寒湿痹所致之周身关节疼痛。
处方二:制附片9克,桂枝9克,细辛4克,瓜蒌9克,赤芍20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广地龙20克,延胡索20克,生山楂20克,黄芪20克,淫羊藿20克,生水蛭粉5克(早晚2次冲服),水煎服。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
徐仲才经验:治血证不避附子 附子与桂枝同是温热药,但桂枝易动,而附子则能走能守,故血证不忌附子。即使大出血也可根据血脱益气、阴阳互根的原则使用附子。若面红赤、脉洪大等实热症状明显者则不用,此外,还可加茜草、槐花等止血药。如支气管扩张见有咯血的病人,徐老也不忌附子,常常在宣肺化痰的同时,配附子以温肾阳,黄芩、茜草之类清肺止血,意在使气道宣畅、血脉和通,则出血自止。(《名中医治病绝招》)
李继昌经验:重用附子治痹证 附子,作为散寒止痛药,临床一般用量为3~15克。但对于顽固性阴寒痹证,滇之名医李氏则一般常规量不效,可用至30~120克,先煎透(1小时左右),疗效显著。
董某,男,25岁。体虚至极,全身关节疼痛,日久不愈,行动需人搀扶,溺短而浊,左脉沉弦兼紧,右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腻。此系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法当温阳化湿,祛风散寒,宣通气机。处方:附片、干姜、苍术、防己、金毛狗脊、威灵仙、续断、桂枝、白术、细辛、甘草。上方加减使用数剂后,疼痛大减。惟腰膝酸软,仍艰于行走,此久病肾虚气弱之故,疼痛大减。继以上方加减使用。并分别增入潞党参、黄芪、补骨脂、胡芦巴、怀牛膝、炒杭白芍、巴戟天等品,历时一载,共服200剂而愈。其中附片量由24~120克(开水先煎透),干姜9~24克,细辛3~6克,苍术、白术各15~30克,其他9~15克,次第加量,临床验证,有效。(《名中医治病绝招》)
李翰卿经验:虞抟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吴绶说: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中药学讲义》称:“(附子)为补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张景岳称:“(附子)气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热,阳中之阳也,有毒。
畏人参、黄芪、甘草、黑豆、绿豆、犀角(代)、童便、乌韭、防风。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暖五脏回阳气,除呕秽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腹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蛔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疽痈毒,久漏阴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地术建效。无论表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总之,附子对心阳虚或沉寒痼冷的胸脘疼痛、心悸多寐或不眠,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泄泻、食欲缺乏,阳虚水饮不化的水肿、吞咽不利,肾阳不足的腰痛腰冷,以及亡阳厥逆,都有较好的疗效。
其一,从回阳救逆看,对心脾肾的阳衰欲亡者有卓效,可以说是中药中回阳救逆的最好药物。治疗脾肾阳衰的四肢厥冷,泄泻如稀水或失禁,脉微欲绝者,其与干姜、炙甘草配伍;若舌苔黄,或兼口苦者,为阴盛格阳之象,可再配寒凉之药。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或猪胆汁;若兼大汗出者,为气脱,宜加人参。前人治疗亡阳厥脱时用四逆汤、参附汤的主要区别是汗出与否,泄泻有无,即汗多者必用人参,泄泻者必配干姜,若汗、泻并见,则人参、干姜同时配用。
其二,从温心肾来看,由于心和肾有阴亦有阳,阳虚者阴亦不足,故补心或肾之阳时,必佐以补阴之品。正如《素问》所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如真武汤之用白芍,八味地黄丸之用地黄就是如此。另外,在本证应用附子时宜小量为佳,大者用4.5克,小者仅1克即可。
其三,从温脾肾来看,由于脾胃属土,虚寒时容易生湿。心肾属火,火能生土,所以脾虚寒时多用附子,如附子理中汤。由于脾肾虚寒容易生湿,所以脾肾虚寒者不像心肾阳虚时必须配合一定量的养阴药。附子理中汤以具有指趾厥冷、脉沉细迟缓的胃脘冷痛,或胃脘、胸胁疼痛者效果为最好;若脉见虚大,虚阳外越者,因附子有走有守,能内达外散,温中而敛阳,故大量用之常有很好效果。
其四,从温阳利水看,附子本身没有利尿的作用,但对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的水肿却有好的效果。若单纯从通阳利水的作用看,附子的作用不如肉桂,但在脾肾阳虚、心肾阳虚、肾水凌心、肾水凌肺证的水肿、心悸、咳喘、四肢厥冷、脉沉细微的治疗上附子又优于肉桂。若单纯肾阳亏损所致的水肿,肉桂、附子配合补肾阳常能提高利水的疗效。
其五,从除寒止痛来看,附子不但温脾肾心,且能温肝,所以,治疗寒实证,脉紧胁痛者,用大黄附子汤,胃脘冷痛、脐腹冷痛、疝痛、寒厥心痛者亦用附子。又因附子偏重于入肾,所以疝痛、胃痛、腹痛等用附子时以兼有肾阳虚者的效果最好,至若单纯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则不如小茴香、吴茱萸,单纯胃寒所致诸症则不如干姜。
其六,从除寒蠲痹看,在寒湿客于肌肉、关节的麻木、疼痛上,附子虽然不如川乌、草乌的作用强,但它比川乌、草乌的毒性小,比其他任何药物的作用都好,所以《伤寒论》中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都用的是附子。从经验看,附子对痹证脉弦大而紧或沉细迟缓、指趾厥冷者效果最好,但对兼有口苦、苔黄、尿黄赤者要慎重应用,否则容易出现中毒反应,若非用不可时,必须配入一定的寒凉药。如《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以上是附子的主要适应证,此外,应用附子时,还经常遇见以下问题:
其一,是用于抢救危重证候时的用量问题。经验证实,在心力衰竭应用附子时宜小量,亡阳而二便失禁、肢厥时宜大量。这是因为,心力衰竭时症见脉细数、脉促,乃为阳虚为主,阴亦亏损,多用附子则伤阴,多用养阴则伤阳;亡阳证时,症见肢厥、脉微、二便失禁,乃沉寒痼冷之象,故宜大量雄烈之附子以回阳救逆。其小量一般为1克,大量一般为10~15克。
其二,是中毒问题。附子应用后会不会中毒,常常受以下3个条件的影响。一是药量和煎煮的时间:一般是药量越大毒性越大,煎煮的时间越短毒性越大,反之,药量越小毒性越小,煎煮的时间越长毒性越小。所以,为了减少其毒性常常煎煮1个小时以上。二是证的性质:一般来讲,脉大而弦紧或沉细迟缓的沉寒痼冷证,虽用大剂亦很少发生中毒反应,而热证、阴虚证、血虚有热证,则虽用少量亦容易发生中毒反应。三是季节:一般春季阳气升发,应用附子时容易发生中毒反应,而冬季阳气收藏时,虽用量较大亦很少出现中毒反应。
其三,是治疗噎膈问题。《伤寒论》40条云:“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开附子治疗噎膈之先河。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噎者,寒积积于中者,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从经验来看,其所治之噎大多具有胃脘痞满、遇冷加重、脉沉细或弦大而紧等,其后再验之临床,以近代医学所述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为多见。
其四,是治疗慢惊风的问题。附子所治之风既不是热极生风,也不是阴虚风动,而是脾败木贼之风,如泻下如水或二便失禁,肢厥,脉微欲绝,舌苔薄白时所出现之风。这种风虽然多见于小儿的慢脾风,然亦可见于肺炎、乙脑等病中,临证时不可不予注意。
其五,是升血压和使脉搏加快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辩证地去看。由于附子能补阳益火,回阳救逆,所以对脉沉细迟微的心跳过缓和寒邪直中的腹痛、心痛、脉迟缓确有增快心跳的作用,但对于阴阳俱虚或阳虚的脉数、脉促,如心力衰竭的脉数、脉促,则不但不使脉搏加速而且可以减慢,对于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的休克和肝火上冲、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的高血压常常可以使血压上升,而对于虚阳上浮,上盛下虚,症见足冷、脉微或虚大无根的高血压,非但不会使血压上升,反会使血压下降。
其六,是催吐和止吐的问题。有的书中说附子能催吐,而有的又说其能止吐,到底是催吐,还是止吐,这要看证的性质。其对热证的吐常可使呕吐加重,胃热者常常引起呕吐;至若寒饮不化和虚阳上浮、阴盛格阳所致之呕吐,则常有止吐之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