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54

第54章 应用经验(四) (1)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1)

李可经验:李可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与探索46年,每遇急险重危症,使用剧毒中药救治,皆获起死回生之效。疑难痼疾用之则立见转机,屡起沉疴。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附子,一生累计超过5吨。川乌次之,亦在3吨以上,经治人次万名以上,无一例中毒。如何驾驭药中猛将,使之听从调遣,治病救亡而不伤害人体?奥秘在《伤寒杂病论》中已有揭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

以《金匮》乌头汤为例:本方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两,川乌5枚。川乌1枚,大小平均5克,则为25克许。炙甘草3两,汉代一两合今之15.625克,以16两计,则为48克,恰为川乌之2倍。乌头汤之煎服法,亦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黏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慓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

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如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的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一般病人,服乌头汤140毫升,即有效应。体质异常者,此量不能中病。当把一剂药全部服下,方始奏效。李老读《金匮》至乌头汤项下,反复玩味,深感此必仲景当年亲历、亲尝的切身体验之谈,绝非臆测可比。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①凡乌、附类方(附子汤除外)中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②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烈;③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而治疗效能不变。

按上法应用川乌安全稳妥。为确保万无一失,李老从60年代起,又加3条措施:

1.凡用乌头剂,必加2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炙甘草:扶正解百毒,杀乌、附毒。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热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附子毒。黑小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水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本草纲目》:“煮汁,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百药之毒。”防风:发表去风,胜湿止痛。治风寒外感,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肩,四肢挛急,破伤风。《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毒。”《本经集注》:“杀附子毒。”

2.凡剂量超过30克时,乌头剂,加冷水2 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已可有效破坏******之剧毒。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加冷水1 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危急濒死的心力衰竭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此时,附子的毒性,正是心力衰竭病人的救命仙丹,不必多虑。

3.李老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亲为示范煎药。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待病人安然无事,方才离去。

有以上3条保证,又在配伍上、煎药方法上做了改进,采取全药加蜜同煎、久煎法,既保证疗效,又做到安全稳妥,万无一失。1965年李老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2例的抢救,以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均在40分钟内救活。由此也可反证,使用新定乌头汤,绝无中毒之虞。(《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赵金铎经验:附子所含之******,在人体之中排泄很快,然过量服用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却可持续数年之久。曾见一痹证患者,惟其寒湿之证明显,屡次大量服用附子,病情虽见好转,但出现了口唇及舌体麻木不仁的症状,停服附子,3年不愈,屡经治疗无效。赵老详询病情,疑与附子中毒有关,而用黄连、甘草、黑豆小方与服,不期数剂而愈。

然附子用于阳虚阴盛之证,确有夺关斩将之力,故急救回阳,附子必当首选,如《伤寒论》之四逆辈.后世之参附汤等。赵老自拟之“五物回阳汤”(人参、附子、五味、麦冬、童便)用以救治阳厥阴竭之证,亦每挽垂危于万一。曾遇妙用附子之四川某老中医,其人悬壶济世,载誉上海。临证遣用附子,多与磁石为伍,疗效甚佳。赵老请教其门人,答云:“此乃遵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意,用磁石之重镇,制附子剽悍不守之性,令其直趋下焦温肾阳,益命门之火。”其后,赵老每效法用之,也感应手。

赵老于临证用附子,若入汤剂,则嘱其先煎;若入丸剂,则令其土炒,且采用小量递增之法,颇属稳便。然若遇真阳欲脱之危候,则可大剂率用可也。(《名老中医医话》)

张志远经验:附子,辛甘大热,纯阳,可通行十二经,生者力锐,熟用峻补。认为“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阳”,可“暖五藏,回阳气,除呕哕”,凡霍乱、反胃、泻泄、阴疽、寒疝久漏、冷疮、心腹疼痛、风湿麻痹、小儿慢惊等证,均宜投之。长于“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协参、芪成功,尤赞熟地黄建效”,若脉微无神、寒盛阳衰者,即应急用。重申虞花溪语,本品有斩关夺将之力,引补气药以追复散失的元阳,暖下焦以驱在里的寒湿;陈述吴授经验,伤寒传入三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脉沉细者尤急须用之”,有起死回生之功,“近时阴证伤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且阐明个人的观点,要利用其毒性发挥治疗效能,言性虽烈而专扶阳,“有非硝、黄之比”。

为了推荐此药,张老在所著《新方八阵》“热阵”门25首处方内,收入含有附子的处方8首,约占1/3。张老在实践中,对于它的应用,除温经、散寒、定痛外,主要治疗阳虚,遥承《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意,吸取徐灵胎提出的亡阳出现“脉微、足冷、汗出、舌润”的经验,简化为以“有汗、恶寒”为指征,喜用四味回阳饮(人参、制附子、炮姜、炙甘草)。因突出附子作用,即变通过去的用量,减少人参,增加附子,更改了原来的方义,较仲景四逆汤为柔和,收效良好。1980年张老感冒,2个月体力不复,初春季节经常出汗,畏寒,四肢发冷,脉象沉弱,表现阳气不足之证,嘱诊病医生以四味回阳饮为基础组方,用高丽参3克、熟附子12克、炮姜片9克、炙黄芪9克、炒白术6克、紫油桂3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约10天就大见好转,缘急赴外地开会,便中止用药,但身体状况逐渐康复。尔后即不断以此为契机,向亲友各方介绍这些经验,并在著作中写成了医话《杏苑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