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72

第72章 应用经验(一)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谢香浦经验:谢老对一些中医常以逍遥散治疗肝气病提出不同见解。认为肝气病乃肝郁不伸,其病每多遇怒即发,症见胸闷而烦,头眩作呕,胁肋间刺痛,或左或右,上下无定处,或掌心烦热。舌苔干白微黄,舌尖则红。此乃肝气内郁、肝火上乘之征。治须以柔润舒气平肝为主,辛烈温燥之药实不宜投。逍遥散内有当归、白术两药,当归味辛而性温,乃行血之药。气分之病而投以血分之药,且又以刚性之药而治刚性之病,实非所宜。白术性味亦带辛燥,且略有留守不走之性,以之治肝气郁结,亦属不当。故提出肝气病禁用当归。(《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张子琳经验:当归,临床常用之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止痛,血分病用之,总该有益无损吧!事实并非如此,用之不当,亦能为病人造成不堪忍受之痛苦。关键在于煎药方法。一般说,用于活血止痛,宜短煎,不可久熬;用于补血、养血、通便,则当久煎。故有用当归剂治疗痛经者,服后反复腹痛更甚,则多由煎熬太久之故。当归,则应随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煎法。欲取其补血养阴,则宜久煎。若取其活血止痛,则滚数沸即可。曾见一痛经妇人,某医生处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药方,方中以当归为主,药证相合,无可非议。当问及煎药方法时,才知病家以文火久煎,至汁成糊状始服。听后,始悟药后痛甚的原因,是当归久煎,芳香止痛之力丧失,只剩补血收敛之效,因气血壅滞,故腹痛更甚。(《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罗元恺经验:当归一药妇科有宜忌 妇科病以血证较多,如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间期出血、胎漏、胎动不安、妊娠卒下血等,均以出血为主症,这些妇科血证,在其出血未止时,多不宜用当归,否则往往反而增加其出血,这是罗老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深刻体会。上述这些妇科血证,是生理上不应该有的现象,乃属病理性的出血,应及时加以止血,欲其止血,需使血脉宁静,才能达到目的。《景岳全书·本草正义》云:“当归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其要在动、滑二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俱当以此为君。”这里已基本说出运用当归之宜忌矣。若妇女月经过少、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稀发、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等血行滞碍之证,自宜运用当归以助其遄行。

阳盛火旺而出血过多者,均不宜用。《本草正义》在当归条中说:“若吐血衄血之气火升浮者,助以温升,岂不为虎傅翼?是止血二字之所当因证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误谓其无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症,气火冲激,扰动血络,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实居多数。当归之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亦不可过信‘当其所归’一语,而有循名失实之咎。”说明古人对当归早有正确的认识,无奈世人误以为当归是妇科之圣药,补血之通剂,不求辨证,概行施用,这不仅不能愈病,有时反而增病,良可慨也!近世名医张山雷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他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血崩》中指出:“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流动之品,助其遄行,未尝非活血益血之良药。惟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动,实为大禁。”

当归对子宫有两种不同作用的成分,一为抑制,一为兴奋,后者易溶于水,故煎服当归,能使子宫兴奋,在子宫出血期间,会令子宫兴奋,这是促使出血增多之原因。一般月经过多及崩漏之患者,为了想补血,往往自诉曾服当归而未愈。嘱其回忆服用前后的情况,多谓服后反而增加血量者,不知何故云云。随给予解释,才恍然大悟。其实当归不仅出血期间不宜用,凡妇科病中有阴虚火旺者均非所宜。故对常用中药使用的宜忌,有加以详细阐明并广为宣传的必要,以免贻误也。(《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

马龙伯经验:有人认为治崩漏出血不用当归,不敢赞同。由于60年来所治崩漏,不论是需要四物化裁者,或适于补中加减者,或应投归脾以及当归补血者,其中当归一向是照用,并不影响疗效;尤其是傅青主治老年妇女血崩之方,用生黄芪、当归各30克,桑叶14片(约4.5克),三七粉10克(分2次冲),热象明显者加生地黄30克。屡用甚效,可见治崩漏不用当归之说,不太足信也。(《名老中医医话》)

赵恩俭经验:既往天津名医张心全老大夫曾有一方,治疗孕妇痢疾。只用当归30克,白芍30克,不用他药,煎服,每日1剂,安胎治痢两无所碍,疗效颇著,1~2剂后即痢止身安,赵老曾多年使用,非常理想。(《名老中医医话》)

谢海洲经验:施今墨老师常于咳喘方药之中,加当归一味,而建奇功。此与《本经》“主咳逆上气”一致,谢老屡试之确效。(《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张志远经验:当归在妇科的应用由来已久,首见于《本经》。它具有辛、甘、苦、温三味一性。张介宾称其补中有行,乃“血中气药”,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历史上留有“十医九归”之说,张老经验,主要侧重于4个方面。

1.月经不调 月经的产生,和冲任二脉有关,王冰《素问》次注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只有“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才以时下。如冲任发生气滞、血瘀、感受寒邪,均可引起痛经现象。当归温养冲任,有调经作用,是缓解痛经的治本药物。与行气药为伍,能通散内结;与活血药为伍,有化瘀之长;与温里药为伍,可收得驱寒的效果。若月经来潮前下腹胀痛,属气滞,应和木香、香附同用;行经时刺痛,乃血瘀,和延胡索、五灵脂同用;下腹部有冷感,得热转舒,须和杜仲、肉桂、附子同用。张老经验,由于当归辛温而散,故气滞、血瘀、寒邪为患,都可采取轻煎后入的办法,把当归煮沸10~15分钟即可,如此则香烈而雄的气味最易起到走窜作用,使滞行、瘀开,将寒邪驱去。反之,水煎过久,随着高热蒸化,辛温而散的作用就逐渐耗失,起不到治疗痛经功效了。只求其宣通之阳性气味,不用其汤浓质厚的纯朴之质。

服药时间是在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连饮5~7剂,巩固疗效,以坚持3~5个周期为宜。凡血虚引起的周期延后、经量减少、闭经一系列病证,皆和冲任亏损有直接关系,若任脉失调,冲脉功能低下,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就影响到月经排出时间、数量,甚至停止。当归温任脉,滋养冲脉,为调理二者的理想药物。其辛散、甘补、苦泻、性温而通,可行气和血,暖经驱寒,使“任脉通,太冲脉盛”,对月经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且冲任起于“奇恒之腑”的女子胞,通过经络联属同肝肾相通。任脉生理活动是在肾阳充沛的情况下发挥旺盛功能的;任脉受肝的影响,与肝之关系密切,在其余血下行,血海周期性盈溢时,方会形成月经现象。当归不仅对冲任有治疗作用,于归经方面尚入肾肝,以温补肾阳,滋养肝血言之,反过来又可医治冲任,促使月经按期下行,调节经量,解决闭经问题。习惯用法,常和熟地黄、紫河车、白芍配伍;虚中挟瘀,则佐以活血之品,加川芎、丹参、鸡血藤。服药时间,一般都在月经来潮之前10~15天开始,连用3~5个周期,闭经者不受此限,1~2日1剂,到月经下行为止。

2.子宫发育不良 人们所说的子宫发育不良,多属轻度,指比正常者稍小,兼有不孕,月经量少,甚至痛经的现象,中医运用传统补肾、养肝方法,调理冲任二脉,以毓麟珠、定坤丹、鹿胎膏、艾附暖宫丸治之,可收得一定效果。当归治疗子宫发育不良,也是通过“阳以煦之,血以濡之”的作用,提高冲任功能,使血海旺盛,改善子宫营养而实现的。山东鲁北地区民间习用的当归丸,即是由一味当归制成的。张老根据临床经验,常与之配伍的药物,有入肾温阳补益任脉的淫羊藿、菟丝子、紫河车、蛇床子、鹿茸(或鹿角胶)、鸡胚,有入肝养血滋助冲脉的熟地黄、紫石英、黄精、枸杞子、山茱萸。近代妇科学者治疗不孕时用当归,除取其调整内分泌、抗维生素E缺乏的作用外,普遍认为是促进子宫发育而怀孕的。水煎方法和治疗痛经相同,采取轻煎或后入,2日1剂,连用3~6个周期,半年检查1次,如情况好转,则改为4天1剂,继用6个月。

3.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由急性转来,也有的急性期不明显而为慢性表现,常以不孕、下腹部一侧或两侧隐痛、坠胀为特点,于急走、行经、过度疲劳、房事之后加重。对本病的处理,着重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不要单纯地强调清热解毒,而是“以消为贵”。尽管叶天士注意热性疾患,在恢复过程中,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还应按照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否则就不符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辨证论治精神了。当归治慢性盆腔炎,道理有二:慢性盆腔炎,大多由于子宫旁组织充血水肿,子宫与周围粘连,附件增粗、变硬,发生积水和脓肿。中医诊断乃癥瘕,即“血瘀少腹”。因瘀血阻碍,影响气机,导致气滞,气行不畅,又令血流不利,加重了瘀血的病情。特别是输卵管不通,就不易受孕。

当归为血中气药,走窜之力虽不及川芎,然其祛瘀生新润滑作用,却较川芎为优。服后气行、滞开,停瘀四散,慢性炎症就会消失。“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也随着“通则不痛”而解除。慢性盆腔炎,从机理上说,属瘀血为患,影响气血运行时间过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身体衰弱,月经不调,存在血虚现象,因此凡攻破之品不宜投予。当归既能温养,又可和血行气,且有调经作用,补不恋邪,通而无伤,即成为首选。不过还应配合其他药物,才能收到良效。

4.其他 实践证明,若下腹部、乳房发胀,月经来潮前转重,脉呈弦象,偏于气滞,用当归时应加川芎、乌药、青皮、橘叶、玫瑰花,以增强行气散滞之力;下腹部刺痛,行经更甚,周期延后,脉象弦涩,为瘀血偏重者,须加丹参、没药、赤芍、琥珀、红花;输卵管、卵巢粘连者,则加白芷、细辛;积水者,加泽兰、罗勒、益母草、瞿麦、车前子、王不留行、黑荆芥穗;有脓者,加薏苡仁、冬瓜子、赤小豆、皂角刺、穿山甲珠、土贝母、败酱草;便秘者,再加桃仁以滑润肠道。

甜瓜苦蒂,物无全美,当归在妇科方面的应用,虽有广泛的适应范围,也存在着缺点,一是不宜于血虚有热者,用时要和生地黄、白薇、牡丹皮配伍;二是脾胃虚弱,大便溏泄的不可盲投;三是感染性热性病在高热阶段,禁止给予;四是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因其气雄味辛,为了预防走窜之弊,也不宜大量服用。(《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