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药运用 (15)
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方、单药;二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未能称是。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方专药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北齐徐之才《药对》中早已言及某病用某药、某药用于何证,是相当详细的。齐梁时《小品方》中也有关于处方用药加减问题。《神农本草经集注》对药物主治进行了归纳,列有某病通用药一篇。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财富,可惜庸工不学,使得中医今日一蹶不振,诚可叹也!宋代局方,虽然收录很杂,由官药局统一方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提倡专方专药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常用的至宝丹、逍遥散、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等都来源于局方。此外,民间采风也是发掘整理专方专药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不重视起来就会使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丢失。
专方专药能起沉疴大病,古人就有“气死名医海上方”之说,所以习医者也不可不讲。专方专药的好处收效快、药味少而价廉、一般用法都比较简便,有很高的价值。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专方的重要性。①小儿伤食,临床最为常见。邑中友人高聘卿曾传一方,治小儿伤食,鼻下人中两旁发炎,垂两条如韭叶之红线,有时发热,不喜食,或有口臭者。用黑、白牵牛子各等分,炒熟,碾筛取头末,以一小撮合红糖少许服下。药后大便微见溏,红线立消,喜进饮食而愈矣。余得此方,屡经投治,其验如鼓应桴。②小儿慢性肾炎,日久病深,面部多白无血色,或水肿,精神萎靡不振。用玉米须30~60g,每日煎汤代茶,连服6个月,有较好的效验。③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维艰,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g,远志90g,川牛膝90g,石斛120g。
先煎4味,用水10碗,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g(若以石膏或独活代之则其效更佳),煎至1碗,顿服。历年来余与同道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他如疟疾用常山剂、达原饮(后方为不对证之药),胸痹用瓜蒌薤白剂,肺痈用千金苇茎汤,胃痛用小建中汤,均有良效。凡此都说明专方治专病,疗效确实。
传说孙思邈着《千金方》,内有得自龙宫的秘方,是《千金方》的精髓,孙氏杂合于群方之30首中,后人莫辨。这个传说虽属无稽,但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古人十分重视疗效确实的专方,甚至视为治病的特效剂;二是要摸索出一个病的专方,必须在众多方药中去粗取精,不断筛选,才能得到,唯其如此,才更觉其可贵。为医者欲使医业精进,还必须在专病专方上认真下一番工夫。专病专方是医学的基本思想,《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
何谓病?何谓证?岳氏认为,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可以施治。六经皆有主证、主方,如桂枝证、白虎证、承气证等。此皆有是证即用是药,故一证有一证之专方。又如《金匮要略》中百合病,尽管见证不同,而有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黄汤、滑石代赭汤之异,但都以百合剂为专方;阴阳毒用升麻鳖甲汤为专方;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专方。此皆有是病即用是药,故一病有一病之专方。岳氏指出,这种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所在。否则,不能辨病,焉能识证;不能用方,焉能施治。可见研读经典,必须入细,对其精神,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甚望学习中医者,当随时留意专方,才不负仲景“博采众方”之意。
高辉远:同出一物中药的区别使用
高氏认为,同出一物的中药,因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的不同,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作用强弱、毒性峻缓等性能亦不相同,为提高临床疗效,应鉴别分晓。其提出4条方针,很值得借鉴。
性味归经之差中药具有的性和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重要部分,归经是指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机体的某部位而言。同出一物的药物,其性味归经亦常不尽相同。
(1)生姜与生姜皮: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其根茎切下的外皮为生姜皮。生姜性温味辛,功能发表散寒,温胃和中,温肺止咳,兼解毒,主治外感风寒表证、胃寒呕吐、风寒客肺咳嗽等症;生姜皮则性寒味辛,具有“以皮行皮”的特性,功能利水消肿,主治肌肤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2)花椒与椒目:花椒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干燥成熟果皮,花椒的种子为椒目。花椒性热味辛,功能温中止痛,杀虫,主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椒目则性寒味苦,功能利水行气,平喘,主治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等症。
(3)橘皮与青皮:橘皮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皮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其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为青皮。两药性味均辛苦温。橘皮归脾、肺经,功能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及痰湿壅肺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嗽痰多等症;青皮则归肝、胆、胃经,功能疏肝破气,散结消滞,行气之力较橘皮大而猛,主治肝气郁滞之两胁胀痛、乳房结块、疝气痛及食积气滞、胃脘胀痛等症。
(4)地骨皮与枸杞子:地骨皮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的根皮,其成熟的果实为枸杞子。地骨皮性寒味甘淡,归肺、肾二经,功能清热凉血而退虚热,主治阴虚血热、骨蒸劳热、疳积发热等;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肾二经,功能滋补肝肾,明目润肺,主治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及阴虚劳嗽等。
升降浮沉之异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趋向而言。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表现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症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常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虽同出一物的药物。也常有升、降、浮、沉性能的不同。
(1)紫苏叶与紫苏子:紫苏叶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叶,其成熟果实为紫苏子。二药均性温味辛,紫苏叶主升浮上行,重在发散表寒,主治风寒表证;而紫苏子则主沉降下行,偏于降逆平喘、润肠通便,主治肺气上逆的咳喘或肠燥便秘等。
(2)桂枝与肉桂: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干皮或粗枝皮为肉桂。二药均为辛温之品,都具有温运营血,通阳散寒的作用。桂枝以辛为主,偏于发散表邪,走表力胜,主上行而通经脉,主治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鼻塞、脉浮等症;肉桂则以走里见长,偏于温里散寒,入下焦而补肾阳,尚可引火归原,主治里寒之畏寒肢冷、腰痛、脉沉等症。
(3)桑叶与桑白皮:桑叶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的叶,其根皮为桑白皮。二药均为寒凉之品。桑叶主升浮,疏风清热,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及肝经实热所致目赤涩痛等症;桑白皮则主沉降,偏于降气平喘,利尿消肿,主治肺热咳喘、水肿等症。
(4)荷叶与莲子:荷叶为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莲的叶,其成熟种子为莲子。二药均性平味涩。荷叶升消耗散,清热解暑,升阳散瘀,主治暑热证和头目昏眩及多种出血等病症;莲子则偏于向里,收敛固涩,养心安神,补脾固泻,益肾固精,主治惊悸失眠、脾虚久泻、肾虚遗精等。
功能毒性之别药物治病的性质和作用,统称为药物的功能。毒性是一种偏性,亦是药物的功能之一。同出一物的药物,因入药部位等不同,其功能的强弱、毒性之峻缓亦有区别。
(1)枳实与枳壳:枳实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酸橙或香橼和枸橘(枳)的未成熟果实,其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为枳壳。二药虽为一物,但药物功能因采取期不同而异。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其性较猛,作用较强,主治食积停滞、腹痛便秘、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等症;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其性较缓,作用较弱,主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较轻之症。
(2)佛手与佛手花:佛手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果实,其花朵和花蕾为佛手花。两药性味功用相近,均能舒肝理气,和中化痰,主治肝气郁滞之胸闷、胁痛和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胃痛纳呆、嗳气呕恶等症。但佛手作用较强,佛手花作用缓和。其他如砂仁与砂仁壳、白豆蔻与豆蔻壳、扁豆与扁豆花、白果与银杏叶等均属此类。
(3)附子与乌头: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块根为乌头。两药均为温燥有毒之药,但其功能主治有别,毒性峻缓不同。附子辛热,有毒,善入脏腑,功能偏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主治亡阳及诸脏阳气虚弱之症;乌头辛温,毒性比附子更强,善入经络,功能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主治寒湿痹痛及跌打损伤疼痛等症。
(4)蟾酥与蟾皮: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的耳后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干燥而成,蟾蜍的皮为蟾皮。两药性味、功能主治、毒性均有区别。蟾酥性温,味甘辛,毒性较强,功能解毒消肿,止痛开窍,主治痈疽疔疮、咽喉肿痛及痧胀腹痛吐泻、昏厥等;蟾皮则性凉,味辛,毒性缓弱,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主治疳积腹胀及皮肤肿毒等症。
炮制方法不同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内容丰富。炮制的目的是使药物更符合治疗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药效。同源一物的药物,因炮制方法不同,则药物的性能亦常迥然有别。
(1)生何首乌与制何首乌: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若以黑豆煮拌蒸,晒后变为黑色,则为制何首乌。生何首乌、制何首乌作用截然不同,不能以生代制或以制代生。生何首乌性平,味苦涩,具润肠通便,解疮毒之功能,主治肠燥便秘、痈疽、瘰疬等;制何首乌则性温,味甘苦涩,具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之功能,主治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肢体麻木等症。
(2)生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除去须根,干燥切片,生用或鲜用;若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黏腻,则为熟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作用明显有别,不可混淆。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具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能,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渴、舌红绛或血热妄行之吐、衄、尿血及消渴等症;熟地黄则性微温,味甘,具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之功能,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及潮热盗汗、头晕眼花、腰酸膝软、遗精等症。
(3)制天南星与胆南星:天南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及东北天南星或异叶天南星的干燥块茎,除去茎叶、须根和外皮,洗净晒干,即为生天南星;经白矾水浸泡,再与生姜共煮,切片晒干,即为制天南星;取生天南星研末,与牛胆汁加工制成小块状或圆柱状,即为胆南星。生天南星毒性较大,一般不做内服。制天南星与胆南星其性味、功效均不相同。制天南星性温,味苦辛,具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能,主治顽痰咳嗽、胸膈胀闷和卒中痰壅及癫痫等;胆南星则性凉,味苦,具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之功能,主治痰热惊风抽搐及癫狂等症。
(4)生大黄与制大黄: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生用为生大黄,酒制则为酒制大黄,炒炭称为大黄炭。生大黄、制大黄作用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生大黄通腑泻热力强,主治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等症;酒制大黄虽泻下力较弱,但活血祛瘀之功较佳,主治瘀血之证,如妇女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大黄炭则以止血为优,主治血热妄行之吐、衄、便血等症。
高辉远:同名异物中药鉴别应用中药种类繁多,主要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但以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更为普遍。高氏认为,自古以来同名异物中药不辨,相互替代,应用模糊,并非少见,故澄清混乱,对提高疗效十分必要。其随蒲辅周先生临床有年,对细微用药,有独到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