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皮肤病对证自疗
12375900000022

第22章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 (2)

第4章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 (2)

⑤现代临床常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凝者。

【加减】兼气血不足,加党参、黄芪以补气。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角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按语】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著名方剂。适用于一切阴证疮疡肿毒。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湿痰瘀凝滞于肌肉、筋骨、关节、血脉而成。其证属虚属寒,故其治当补当温。本方即是从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立法。

本方的主要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以补营血阳气之不足;辛散药与滋腻药相伍,以散阴凝之寒湿痰瘀,更以少量麻黄发越阳气,白芥子达皮里膜外,祛寒湿痰滞。通过配伍,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燥,散寒湿而不伤正,补精血而不恋邪,宣散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且扶阳气。用治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布阳和,故以“阳和”名之。

(三)龙胆泻肝汤

【主治】为治肝炎、湿热互结之方,偏热重于湿者,用于带状疱疹(湿热型)、急性及亚急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目赤耳痛、淋浊尿血、湿热下注亦治之。

【运用】方中常用的药有龙胆、黄芩、栀子、生地黄、甘草,龙胆与木通为中药中最苦之药,用量不可过大,一般用6~9g,大黄用生,无便秘者可不用。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黄芩、栀子、泽泻各9g,龙胆、木通、生地黄、生甘草、车前子各6g,当归3g。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析】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可见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等;肝胆湿热循经下注可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

君:龙胆,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

臣: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

佐: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泄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生地黄、当归,养阴补血。

使:柴胡,疏肝,引经;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清泻渗利之中寓养阴补血、畅达肝气之品,祛邪而不伤正,且顺肝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之性。

②泻火与除湿并用,清上焦实火又祛下焦湿热。

③本方清肝胆,利湿热,凡属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候,均可使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④本方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加减】

①若肝胆实火较盛者,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加强泻火。

②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

③****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肿痛,红热甚者,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按语】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兼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黄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全方配伍,肝脏体阴而用阳,当归、生地黄护肝体,体用并治。

(四)除湿胃苓汤

【主治】为除脾肺湿热之方,偏湿重于热之证,用于带状疱疹、湿疹、银屑病(白疕风湿盛者)。

【组成】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栀子(生研)、木通各3g,肉桂、甘草(生)各1g。水2盅,加灯心草20根,煎8分,食前服。

【方解】苍术健脾燥湿;白术强脾祛湿;厚朴、陈皮温脾理气除湿;猪苓渗湿利水,茯苓理脾去湿;泽泻泻肾湿;滑石清湿热;防风驱风胜湿;栀子清三焦热;木通泄小肠热;肉桂通脉佐祛湿寒太过;甘草和中;灯心草清热利水。总之,此方功能为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出处】《医宗金鉴》

【运用】苍术较白术为燥,可只用白术,猪苓泻甚伤正可不用,茯苓可用皮以达皮,或茯苓健脾利湿,木通苦寒可酌情减去,防风、肉桂一般不用,常加白鲜皮以除湿热止痒,滑石块煮后难食,可用六一散冲服,下焦湿热加炒黄柏。

著名皮肤科专家赵炳南生前常谓:“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在治疗上,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泡、渗出、糜烂等情况下,仍用治湿之法。对此,他曾论:“正是因为湿邪有重浊、黏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

(五)疏风清热饮

【主治】为治风热、肿胀、脱屑、瘙痒之方,用于面部脂溢性皮炎(面游风)、单纯糠疹(风癣)、慢性湿疹(顽湿疡)、荨麻疹(风热型者)。

【处方】苦参6g(酒浸,蒸晒九次,炒黄),全蝎(土炒)、皂角刺、皂荚、防风、荆芥穗、金银花、蝉蜕(炒)各3g。

【用法用量】上药用酒、水各200ml,加葱白10cm,煎至100ml,去滓热服。

【出处】《医宗金鉴》

【方解】苦参性苦寒沉降,蠲除湿热,又质重下行治热风湿虫;全蝎治诸风;皂角刺通络;皂荚除风;防风祛风;荆芥疏风散邪;金银花清热解毒;蝉蜕清宣息风;葱白通行阳气;酒通行血脉。总之,此方功能为疏风清热止痒。

【运用】此方治风热肿痒者,酒与葱白虽能和血通络但性温与风热不利,故临床多不用,皂角刺、皂荚能伤脾胃,虚人用之当慎,常伍连翘加重清热解毒,加白鲜皮除湿热止痒。

另附“消风散”,亦是疏风止痒,除湿祛疹的常用方。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6g,甘草、木通各3g

【功效】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析】风湿热邪侵袭人体,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为风疹、湿疹。

君: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辛散透达,疏风散邪。

臣:苍术,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

佐: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黄,清热凉血;胡麻仁,养血润燥;当归,和营活血。

使:甘草,调药和中并能解毒。

【要点】

①疏风散邪、祛湿、清热药物配伍养血活血药物。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并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

②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为证治要点。

③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④现代临床常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属风湿热邪侵袭者。

【加减】

①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金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

②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

③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牡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

(六)养血滋阴法

皮肤瘙痒,斑疹脱屑,多由血虚阴亏而致。故此,养血滋阴是为皮肤科大法。常用方剂如当归饮子,治血虚生风,肤燥瘙痒;滋燥养荣汤,养血润燥以祛风止痒,毛发红糠疹、固定期银屑病以外,还用于老年人皮肤瘙痒等症;滋阴除湿汤,治湿热久病伤阴之方,用于慢性湿疹、****湿疹、下腿慢性湿疹等。

养血方剂,首推四物汤,此为养血活血基础方,参见本小节“解毒与活血法”;滋阴方剂,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此方补泻协和,化裁灵动,详见下文详解。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痠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骨蒸潮热,消渴,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析】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眩;肾精不上承于耳,则耳鸣耳聋;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肾精不足以生骨髓,则腰膝痠软无力,牙齿动摇;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茱萸,补养肝肾,涩精;山药,补益脾阴,固精;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滋逆恋邪。

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要点】

①三补三泻,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

③脾虚泄泻者慎用。

【加减】

①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此谓“知柏地黄丸”。

②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

③加枸杞子、菊花,滋肾养肝明目。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此谓“杞菊地黄丸”。

④有现代研究,针对高血压肝肾阴虚证型,将原方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用量20~30g,牡丹皮、泽泻用量也增大,改为15~20g,亦获得显著疗效。

⑤肺肾阴虚,见喘咳者,加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此谓“麦味地黄丸”。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按语】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痠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原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著名方剂,源于《金匮要略》肾气丸,因“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方中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养肾肝脾之阴,又以泽泻、牡丹皮、茯苓之泻渗湿浊,清虚热。全方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三补”用量重于“三泻”,补中寓泻,以补为主,补不留邪,滋而不腻;又以三补之品,肾肝脾三阴并补,且以补肾阴为主,故后世为补阴的基础方,众多的滋阴补肾方剂均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

滋阴养血常用方如下。

当归饮子

【组成】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何首乌、黄芪、荆芥、防风、白蒺藜、甘草(当归饮子四物草,荆防白蒺芪首好)。

【方解】芍、归、芎、地黄四物补血;首乌滋阴;黄芪益气;荆芥散风;防风祛风;白蒺藜祛肝风止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总之,此方功能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此方治血虚生风,用量应以四物为重。

【出处】《医宗金鉴》

滋燥养荣汤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赤芍、黄芩、秦艽、防风、甘草(滋燥养荣秦防风,二地归芍草黄芩)。

【方解】二地、归、芍滋阴补血;黄芩清肺润燥;秦艽祛风湿退虚热;防风祛风;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总之,功能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此方偏于阴液不足,血不润肌之证。而阴不足则阳燥而热,故临床常加用天花粉、麦冬、石斛以滋阴液,伍胡麻仁以润燥止痒。

【出处】《外科证治准绳》

滋阴除湿汤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柴胡、黄芩、陈皮、知母、贝母、泽泻、地骨皮、甘草、生姜(四物柴芩陈皮草,地骨知贝泻生姜)。

【方解】四物养血;熟地黄滋阴;柴胡清肝热;黄芩清肺热;陈皮理气化痰;知母滋阴清热;地骨皮退虚热;贝母化痰;泽泻除湿消肿;甘草解毒和中;生姜温中散寒湿。总之,功能为滋阴养血、除湿化痰。但是,此方名为滋阴除湿,然滋补有余,除湿不足。二者如何权衡加减,仍当临证审度。

【出处】《外科正宗》

(七)解毒与活血法

【主治】热毒瘀结而见红、肿、热、痛,常见于结节红斑类皮肤病。

【运用】解毒方与活血方合用加减。此外,解毒方与活血方也可分别与其他方剂合用,应用于别的证型兼有热毒或血瘀者。临床上结节红斑损害于上肢可加片姜黄、桂枝;于下肢加牛膝、木瓜以引经。皮损慢性顽固者加软坚破瘀之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之类;伴有湿肿者宜并用四苓汤。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子6g。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