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皮肤病对证自疗
12375900000023

第23章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 (3)

第4章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 (3)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方析】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析】营血虚滞,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血虚无以养心,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肌肤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肝血不足,冲任虚损,血行不畅,则见月经量少,或前或后,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

君:熟地黄,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

佐使:白芍,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要点】

①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停血。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构成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之方剂。

②本方是补血常用方,调经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

③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加减】

①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②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

③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

④血虚有热者,加黄芩、牡丹皮,熟地黄易生地黄,以清热凉血。

⑤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按语】四物汤是由《金匮要略》中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方中用药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

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故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础方。

方中用药剂量,原书为各等分,但若取其补血,多以熟地黄为主,以用于病后、产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一切血虚之证;若取其活血调经,应以当归为主,用治血行不畅、妇女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等病证。

四物汤“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卒”,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故本方适用于病情缓慢而不十分严重的血虚证。若失血过多,气息微弱者,则须补气固脱或益气生血,此所谓“血脱者,益其气”。如仍用本方补血,则不治病情。此外,如平素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因方中地黄、白芍阴柔滋腻,亦非所宜。

第二节 皮肤病各论

本章就某些临床常见皮肤病进行独立介绍,内容包括辨证分型与相应的治疗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用药有些含有汞、硫黄等有毒成分,或者具有腐蚀性,或容易引起某些体质患者的过敏反应,所以应用本书所介绍的各种外用方药,务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并请注意用药禁忌及其他注意事项。

一、银屑病

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风,又名蛇虱或白壳疮。

(一)血热型

皮疹迅速发于遍身,呈点滴状红斑丘疹、脱屑等损害,大部分患者并有咽痛、口渴、便秘、溲赤、脉弦滑或弦数、舌尖红苔黄,证属热入血分而发红疹。治宜凉血解毒,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

局部搽青黛清凉膏或5%硼酸膏。

青黛清凉膏

【处方】青黛粉5g,清凉膏95g。

【制法】以上药搅匀即成。

【功效】活血解毒,润肤消炎。

【主治】湿毒疡(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等)、白疕风进行期(银屑病)。

(二)血燥型

遍身散发片状红斑、鳞屑皮疹,经久不愈,皮燥欲裂,自觉痒痛,脉沉细,舌淡苔白,证属血虚不润肌肤而生斑屑之证。治宜养血润燥,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

局部搽5%京红粉,或5%~10%黑豆馏油膏即可。

京红粉

【处方】京红粉2.5g或5.0g或10g,凡士林加至100g。

【制法】混匀即成。

【用法】直接涂皮损处,或涂消毒纱布上敷盖皮损处。

【功效】软坚杀菌,化腐生肌。

【主治】白疕风(固定期银屑病)、臁疮(慢性下肢溃疡)、癣症(神经性皮炎)等。

【宜忌】对汞剂过敏者慎用,浓度宜由低到高依皮损性质不同而定。

京红粉(红升丹)

【处方】朱砂15g,雄黄15g,水银30g,玄明粉120g,白矾30g,皂矾18g。

【制法】先将二矾研碎,炖化研细,加汞、朱、雄研细,再入玄明粉置阳城罐内,泥纸封固,炭火烧炼成丹。

【用法】研细粉,外撒或做药捻或配软膏。

【功效】杀虫止痒,软坚蜕皮,化腐提毒,去瘀生肌。

【主治】血燥型白疕风(银屑病静止、消退期)、顽癣(神经性皮炎)、疣赘(扁平疣)、痈疽溃后腐肉未净者,胼胝、八角子(阴虱)。

【宜忌】对汞过敏者禁用。

(三)风胜型

皮损呈手掌或更大的片状浸润,上附层层白色鳞屑,常于腰骶或胫前肘后存在,经久不退,且常感顽痒,搔后见血痂,脉弦滑或沉细,舌绛紫苔白,证属久病血虚血瘀内动风邪之证。治宜活血疏风,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

外用侧柏叶洗方煎水洗之,搽5%~10%京红粉软膏,或5%~10%黑豆馏油软膏。

侧柏叶洗方

【处方】侧柏叶120g,紫苏叶120g,蒺藜秧250g。

【制法】共碾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2.5~3kg,煮沸30分钟。

【用法】用软毛巾蘸汤溻洗,溻洗后再热水浸浴。

【主治】白疕风(银屑病)、蛇皮癣(鱼鳞癣)及其他皮肤干燥脱屑性皮肤病。

【宜忌】对现发湿热性皮肤病(急性皮炎)勿用。

(四)湿胜型

大片暗红银屑皮疹,散发遍身,层层脱屑甚多或伴有渗液结痂,脉弦滑或弦缓,舌体胖苔白,证属湿热壅滞肌肤。治宜除湿解毒,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

外用5%~10%京红粉膏,或豆青膏。

豆青膏

【处方】白降丹3g,巴豆油4.5g,青黛面适量,羊毛脂30g,凡士林120g。

【制法】搅匀成膏。

【用法】少量搽患部。

【功效】软坚去屑,润肤止痒。

【主治】白疕风(银屑病慢性期)、顽癣(神经性皮炎)、松皮癣(皮肤淀粉样变等)。

二、湿疹

湿疹中医传统称为湿疡症,为一组主要损害为丘疹,水疱、流水、结痂等发疹的皮肤病。现习惯上中西医已通用湿疹这一病名。

临证施治应注意,除湿药有一般脱敏排除毒素作用,清热药有抗菌消炎作用,疏风药多有镇静止痒作用,但对每味药还要作具体分析。对外用药的选择和西医一样,不但要注意功能,还要注意剂型,如急性渗液者当用药水冷敷,用油调粉剂,干燥脱屑者用膏剂。又对风类药,如荆防之类为辛温发散之品,不宜多用,否则易致皮疹加重扩散。

(一)风湿型

发病急、红肿、水疱、流水,且头面部为多,自觉多痒少痛,脉浮微数,舌苔薄白,此型多急性湿疹或接触过敏性皮炎。治宜疏风利湿,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

流水者外以黄柏60g煎水放冷湿敷,每天三四次,每次15~30分钟,不敷时用新三妙散香油调涂之;干燥脱屑者,多用湿疡雄冰膏涂搽之。

新三妙散

【处方】黄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30g。

【制法】以上药共研极细面,过箩。

【用法】直接干撒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功效】除湿解毒,清热止痒。

【主治】湿热性风湿疡(急性湿疹)、胎(婴儿湿疹)、湿毒疡(过敏性皮炎等)、水疱湿疡(脓疱疮)、黄水疮(脓疱病)。

【宜忌】忌腥荤(海味鱼虾肥肉)及刺激性食物(椒、姜、葱、蒜等)。

湿疡雄冰膏

【处方】雄黄解毒散30g,冰片粉10g,清凉膏260g。

【制法】以上药调匀备用。

【用法】直接涂皮损上。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主治】湿热性风湿疡(急性湿疹)、火燎疮(单纯疱疹)、面游风毒(脂溢性皮炎)。

【宜忌】涂药慎勿入口,湿气性湿疡(慢性湿疹)勿用。

(二)湿热型

表现为丘疹、水疱、结痂,或红肿、脓疱、炎症较为明显,自觉痒或灼痛,脉弦微数,舌质红苔白或黄,此型多为亚急性湿疹或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及慢性复发性湿疹等。治宜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流水者外用龙胆草洗方煮水放冷湿敷,外用新三妙散香油调涂;流水少者,外涂湿疡雄冰膏;有脓疱者外用黄连软膏或化毒散膏。

龙胆草洗方

【处方】龙胆100g,水2000ml。

【制法】水煎龙胆开后20分钟过滤去渣。

【用法】药水放冷,用纱布6层蘸药水拧至以不滴水为度,溻渍患处。5分钟换1次,如此溻渍20~40分钟,每天2~4次。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止痒。

【主治】风湿疡(急性湿疹)、漆疮(漆皮炎)、湿毒疡(脂溢性皮炎)等。

化毒散膏

【处方】赛金化毒散60g,去湿药膏或凡士林240g。

【制法】上药混匀成膏。

【用法】直接涂于病损,或先以压舌板平摊于纱布上,再敷贴于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黄水疮(脓疱疮)、湿毒疡(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发际疮(毛囊炎)、疖、痈、丹毒等。

【宜忌】凡阴疮、寒疮慎用。

黄连软膏

【处方】黄连面30g,去湿药膏或凡士林270g。

【制法】上药混匀成膏。

【用法】直接涂于皮损上,或先用压舌板平摊在纱布上,再敷贴病损上。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黄水疮(脓疱疮)、火燎疮(单纯疱疹)、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发际疮(毛囊炎)、疖痈、丹毒等。

【宜忌】凡阴疮、瘘管禁用。

(三)顽湿型

表现为水疱、流水、结痂、皮肤粗糙、苔藓化、色素沉着,病程缓久,自觉淫痒,脉弦滑或沉缓,舌苔白腻,此型多为慢性湿疹或异位性皮炎。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外用硫痒膏、癣症熏方等。

硫痒膏

【处方】硫黄粉30g,止痒药膏270g。

【制法】上药调匀。

【用法】涂搽皮损。

【功效】止痒杀虫,润肌收干。

【主治】疥疮、顽癣(神经性皮炎)、顽湿疡(慢性湿疹)、肾囊风(****湿疹)、肺风粉刺(痤疮)。

【宜忌】对新鲜肉芽疮面慎用。

癣症熏方

【处方】苍术、苦参、防风、黄柏各10g,大枫子、白鲜皮各30g,五倍子15g,松香、鹤虱草各12g。

【制法】上药共碾粗末。

【用法】上药用较厚的草纸,卷药末成纸卷燃烟。熏疗皮损,或将药末撒在火盒上燃熏。每天1或2次,每次每处15~40分钟。

【功效】除湿杀虫,消风止痒。

【主治】顽癣(神经性皮炎)、顽湿疡(慢性湿疹)、松皮癣(包括皮肤淀粉样变)、瘾疹(皮肤瘙痒症)。

【宜忌】局部皮肤有急性炎症时不可熏,对有高血压、气喘、心脏功能不全、身体过分衰弱及对熏疗不能耐受者应适当注意。

(四)阴虚型

皮损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皮损粗糙增厚,瘙痒无度、脉沉细、舌尖红苔白。治宜滋阴利湿,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

外用五倍子膏等。

五倍子膏

【处方】五倍子面60g,去湿药膏或凡士林240g。

【制法】上药混匀成膏。

【用法】直接均匀地涂搽病损上。

【功效】收干,润肤,杀虫,止痒。

【主治】鹅掌风(手癣、皴裂性湿疹)、脚蚓症(落屑性足癣)、臭田螺(趾间足癣)、田螺疱(汗疱足癣)、湿癣(神经性皮炎)、顽湿疡(慢性湿疹)等。

【宜忌】凡痈疔毒热之证勿用。

复方五倍子膏

【处方】五倍子面45g,琥珀面15g,轻粉面6g,去湿药膏234g。

【制法】上药混匀成膏。

【用法】直接涂搽病损上。

【功效】收干,润肤,杀虫,止痒。

【主治】鹅掌风(手癣、皲裂性湿疹)、鹅爪风(甲癣)、脚蚓症(落屑性足癣)。

三、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名为缠腰火丹,又名蛇串疮、火带疮、蜘蛛疮、甑带疮,俗名串腰龙。因其多发生在一侧腰部,初为成簇的红斑水疱,几天之内增多成带状排列,又自觉痛甚,故以蛇、龙之象喻之。现知其与神经分布相一致,故称带状疱疹,亦不限腰部,头面、四肢亦可发生。

1.热重于湿皮损焮红、刺痛、脉多弦数、舌苔黄。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局部可用针刺止痛,外以新三妙散用植物油调涂。

2.湿重于热皮损色黄白,痒多痛少,脉弦滑或弦缓,舌苔白。内服除湿胃苓汤。外敷湿疡雄冰膏等。

3.体虚血瘀

邪留经络,病后久痛,遇风寒尤甚。治宜活血祛风,参见皮肤病常用基础方;又有瘀血热毒纠结,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外以伸筋草洗方,煮水热敷亦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伸筋草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