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皮肤病对证自疗
12375900000044

第44章 痤疮 (2)

第四节 痤疮 (2)

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蕴结,复感毒邪而发病。治宜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常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继发感染者则多用栀子金花汤加减,病久形成结节、囊肿则用桃红二陈汤加减。本例患者囊肿性痤疮急性发作期,先予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黄连、栀子清胃热,栀子兼清三焦实火;金银花、野菊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牡丹皮、赤芍、夏枯草凉血解毒软坚;车前子、薏苡仁清利湿热;鸡冠花凉血清热。辅以外治,加强活血散络,解毒消肿之功。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3

姚某,女,39岁,未婚。2002年11月21日初诊。

面颈脓疱结节26年。患者自13岁时起,于颜面部出现红色丘疹及粉刺,油脂分泌旺盛。之后皮疹逐渐增多,伴有脓疱及结节出现,以双颊、鼻周、下颏及颈部为主。患者曾先后在本市各大医院治疗,给予中西药物内服及外用,皮疹时轻时重,油脂分泌较多,且每于月经来潮前脓疱、丘疹、结节增多,变大,伴有乳房胀痛,小腹坠胀,情绪急躁易怒。患者由于面颈皮疹影响容貌而长期心情抑郁不畅,睡眠较差,饮食不香,遂前来诊治。

现症:患者面颈满布红色及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质地较硬,部分皮疹顶端可见脓头,以鼻周、双颊、下颏及颈部为主,面部潮红,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伴有黑白头粉刺,月经来潮易怒,眠差梦多,饮食不香,大便不规律,时干时溏,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略腻,脉滑。

西医诊断为顽固囊肿聚合性痤疮。中医诊断为肺风粉刺。

辨证属肝郁血瘀,毒热内盛。治以疏肝活血,清热解毒。

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远志10g,丹参15g,当归10g,陈皮1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金银花15g,连翘10g,夏枯草15g,苦参10g,黄芩10g,生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嘱其忌辛辣肥腻饮食,调畅情志。

11月28日二诊:患者面颈丘疹、结节、囊肿较前有所吸收,脓疱减少,新疹仍有出现,较前明显减少,颜面潮红,油脂分泌减轻,睡眠初见好转,食纳可,二便调,舌脉同前。仍以疏肝活血、清热解毒为法。酌加化痰软坚散结之品以消散囊肿结节。

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当归10g,丹参15g,赤芍12g,陈皮10g,蒲公英15g,浙贝母10g,金银花15g,连翘10g,夏枯草15g,苦参10g,黄芩10g,生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12月5日三诊:患者无新生丘疹结节出现,原有囊肿、结节及丘疹明显缩小,质地中等,按之不痛,脓头仍散在出现,但2~3日后可自行消退,面部油脂分泌已明显减少,月经如期而至,经前未出现乳房胀痛、皮疹加重等,经行血块减少,寤寐尚差,情绪较前好转,偶有烦躁心急,饮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滑。继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为法。

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5g,益母草15g,龙胆1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5g,黄芩10g,苦参10g,甘草10g。14剂。水煎服,每天1剂。

12月19日四诊:患者皮损稳定好转,双颊及下颏处囊肿结节全部消退,左侧鼻唇沟处见2个新生红色丘疹,质地软,顶端有脓头,原有陈旧瘢痕硬结明显吸收软化,油腻大减,面部皮肤已恢复正常颜色。仍时有心烦急躁,月经调,食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暗,苔黄,脉滑。仍宗前法,以解毒散结为主,佐以疏肝活血。

柴胡10g,当归10g,郁金10g,赤芍12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紫花地丁15g,夏枯草15g,金银花15g,连翘10g,野菊花15g,丹参15g,荷叶10g,益母草15g,苦参10g,黄芩10g,甘草10g。21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03年1月9日五诊:患者面颈丘疹、结节、囊肿基本消退,瘢痕硬结均已软化变小,油脂分泌稍多,食纳可,夜眠安,二便调,月经按期而至,经前面部皮损偶有反复,舌质红,苔黄。患者皮损虽已消退,然长期抑郁不疏,肝旺脾虚,帮以逍遥散为基础化裁,继服中药调理数月以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医案精选》——张作舟

三、血瘀、血热

验案1

邵某,男,27岁。1996年5月7日初诊。

面部及胸背部长“疖肿”已2年余。皮疹无瘙痒,但难以消退,并可于其中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患者曾于外院拟“囊肿性痤疮”予“美满霉索、四环素、青霉素、维A酸”等治疗,皮疹无好转。自觉胸闷、纳呆、口干,二便尚调。

诊查:面部及胸背部皮肤油腻,散在多个豌豆大丘疹、脓疱、结节,部分脓疱有波动感。并可于其中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皮损间杂有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等损害,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

辨证属相火妄动,瘀热交阻。治法以滋阴降火,解毒活血。

女贞子20g,墨旱莲20g,黄柏15g,白花蛇舌草30g,紫草20g,侧柏叶15g,生地黄20g,鱼腥草20g,皂角刺8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等损害予痤灵酊外搽,囊肿结节性损害予四黄膏外敷。

二诊:服上方7剂,皮损已部分消退,囊肿、结节缩小变平,皮肤油性分泌物减少,上方减皂角刺、紫花地丁、野菊花,加玄参20g。

三诊:服上方14剂,皮损已大部消退,惟几处囊肿仍存。继服上方14剂,囊肿处已基本变平,续以消痤灵口服液调理月余而愈。

按:本案选用具有滋肾育阴、清肺解毒、凉血活血功效的中药如女贞子、墨旱莲、黄柏、白花蛇舌草、紫草、侧柏叶、生地黄、鱼腥草、蒲公英等组成消痤灵口服制剂,选用连翘、丹参、玄明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除痤功效的药物组成消痤灵外搽制剂。内外合治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医案出处:《中医皮肤病临证精粹》——褟国维

验案2

蒋某,男,24岁。

面部痤疮,挤之有粉状物伴豆粒大小疙瘩,反复发作2年。伴发痒、口干、便秘。皮损处面部油腻多脂,散在米粒大暗红色丘疹及片状结痂,个别呈黄豆大囊肿。舌质黯红、苔薄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为囊肿性痤疮。

辨证属肺胃湿热兼血瘀。治以清热利湿,佐以宣肺,化瘀软坚。

消痤汤去当归、生地黄,加夏枯草15g,三棱12g,莪术12g,丹参12g,苦参10g,苍术10g。水煎服,每天1剂。

外用5%硫黄软膏。10剂后皮损减轻,囊肿软缩。20剂后病告痊愈随访未发。

按:本案采用自创方消痤汤,药用牡丹皮、枇把叶、大黄、赤石脂、当归、赤芍、生地黄、薏苡仁、红花组成。临床应用以此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疗效肯定。本例肺胃湿热兼血瘀证,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宣肺、化瘀软坚。由于患者面部油腻多脂,此湿浊较重,故去当归、生地黄,防其滋腻碍湿;丘疹黯红,伴见囊肿,是为痰瘀互结,故加夏枯草清热散结,苦参、苍术燥湿去浊,三棱、莪术、丹参祛痰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化痰散结之功。外用硫黄软膏,有解毒祛湿止痒作用。硫黄具有杀菌和溶解皮肤角质作用,配合内服药物治疗,有利于局部杀菌消炎和消除痤疮结节。对于痤疮的治疗,适当配以局部外治法,往往能缩短病程,加速皮损愈合。

医案出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郭仰柯

验案3

田某,男,28岁。1999年2月9日初诊。

自20岁起,面部丘疹日益增多,在当地医院诊治,效不显,渐渐面部的丘疹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硬结,时有红肿、疼痛,挤破后有渣样物流出,愈合后留有瘢痕。素日口干喜冷饮,便调。

诊查:面部可见多个瘢痕,下颏部有3个聚集成硬结的囊肿,面部油脂分泌较多。舌质红,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聚疖(囊肿型)。

辨证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血热蕴结。治以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软坚散结。

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车前子15g,泽泻15g,薏苡仁30g,赤芍10g,夏枯草30g,生牡蛎30g,当归10g,红花10g,野菊花15g,木香10g,陈皮10g。

二诊:服前方12剂,自觉面部硬结渐软,疼痛减轻,继续服用。

三诊:服上方28剂,面部囊肿基本消退,仅有瘢痕及色素沉着。但每食辛辣后时有反复,更方。

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牡丹皮15g,赤芍15g,薏苡仁30g,鸡冠花15g,玫瑰花10g,野菊花15g,丹参15g,木香10g,陈皮10g。

四诊:服上方21剂,症状稳定,未再复发,临床治愈。

按:本案是在临床上治疗起来见效较慢的一种证型,它的特点是湿毒血瘀,血热蕴结。方中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夏枯草、生牡蛎、红花、当归活血软坚散结,野菊花引药上面部,共奏奇效。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