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1)
摘要针对脏腑辨证中的重叠现象,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学术思想。谦斋脏腑辨证法则特点:辨证概念清楚;生理病理对照;特征辨证思维;逻辑思维严谨;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之大成。
谦斋脏腑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辨证概念清楚。例如肝气与肝郁,看一般书籍,不易分清。但经他指点,十分明了。谦斋认为,肝气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郁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1]。②生理病理对照。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用药法则,如《千金方》便是以脏腑分类,论列病证方药;钱乙曾根据脏腑虚实立出补泻方剂,后来张洁古也发展为《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然而,这些文献可议之处甚多,目前已起不到辨证准绳的作用。谦斋在前人基础上,系统归纳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详见第13部分),是辨证论治的一大基石。③特征辨证思维。肝血虚可引起目眩、筋惕肉、不耐操劳、消瘦、面色不华等诸多证状,如何认识它们在证候中的地位?谦斋指出,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等常见于一般血虚证,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等肝证状的特征[1]。
提出“特征”辨证思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谓“一般血虚证”是指血虚一类的共同证状,简称“共征”,与特征相对应。由于特征比较难辨,又不易捕捉,而共征比较常见,所以谦斋的辨证思路抓住一两个特征,再具备两三个共征,诊断就可以确定。④逻辑思维严谨。看谦斋著作,给人感觉:脏腑辨证概念清楚,证候规范,判断恰当,推理严谨,从中可以领略他的形式逻辑水平;而其特征辨证思维,既全面考虑,又分清主次,这又反映了他的辩证逻辑水准。⑤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之大成。谦斋研究《内经》十易寒暑,章太炎称他有整理医学之内功,能锥开医学宝库之奥秘。著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和《内经知要浅解》等,撷取先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不乏独到之论。脏腑辨证发展到清代,可谓极盛时期,谦斋又编纂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和《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等名著。凭他《内经》和清代脏腑理论的深厚功底,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脏腑辨证法则。
本篇名为“脏腑辨证”,实际上是侧重五脏辨证,六腑辨证可参见《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的有关内容。
6.1肝
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若肝脏血亏,即引起供血器官缺血等一系列证状。如果谋虑不遂,情志不舒,肝脏不能疏泄,便产生肝郁之证。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发为肝气、肝火。不但本脏有病变,还往往影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脾、累肾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证候。
6.1.1肝血虚
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1]、妇女经少、经淡、经闭[1]。
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1]、头痛自眉梢上攻[2]、拘挛、膝屈伸不利、指甲少泽[1]。
共征:形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等血虚。
按语肝血虚=特征+共征(血虚)由于肝血虚牵扯面广,证状又比较复杂,如全盘托出,常令人感到头绪纷繁,难于掌握,故笔者将谦斋反复谈到的证状归于常见证,偶尔提及的证状,纳入偶见证,但偶见证不等于不重要。关于不耐烦劳,谦斋表述的形式有4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它们意思相近。关于疲乏,多以为中气虚,谦斋往往以肝血虚辨,这常使初学者迷惑不解。把疲乏归于中气虚,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由于肝主筋为罢极之本,故肝血虚多见疲乏、不耐烦劳。关于中气虚,谦斋常换一种提法“四肢无力”,这与脾在生理上主肌肉四肢有关。疲乏和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疲乏多见肢体酸、沉、胀,下肢比较明显,多在小劳后或午后出现,不为休息所缓解,俗称不解乏。四肢无力多起于食少、便溏,早晨醒来没干活就没劲。而疲乏是早晨起来有劲,只是不耐操劳而已,“不耐”就是工作不能耐久,真可谓画龙点睛。故疲乏多从肝治,轻则偏重补血,重则气血双补;无力则从脾治,培补中焦。
6.1.2肝血虚内热
特征: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缺乏规律,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3]。
共征:胸中烦热、舌质红、脉细数等虚热。
基础证:目眩、消瘦、面色不华等肝血虚。
按语肝血虚内热=特征+共征(虚热)+基础证(肝血虚)血虚内热多起于血虚,故肝血虚是其基础证。肝血虚内热与肾阴虚内热相近,其特征为小有烦劳即热,缺乏规律,有时亦下午发热,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热。阴虚发热有规律,以下午为多,入夜逐渐降低,五心烦热,骨蒸盗汗等。
6.1.3肝气虚
特征:意志萧索、懈怠胆怯、卧不安[1]、极度疲劳[1]、倏时头晕眼花无所见[4]、胁下一点痛不止[2]、遗尿[2]。
共征:气短、无力等气虚。
基础证:多疑善虑、忧郁不欢、胸胁苦满等肝郁;目眩、筋惕肉、指甲少泽等肝血虚。
按语肝气虚=特征+共征(气虚)+基础证(肝郁或肝血虚)血液循行脉内全身受其营养,气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助血液的正常运行,二者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假如气受到心理上、环境上的刺激,无论情志方面的喜怒哀乐,气候方面的冷热都会影响到血。肝气虚多起于肝郁,肝郁不舒,久则发热,热郁于内,不易发泄,耗气烁血,逐渐体力衰退导致气虚。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肝血虚生气不强,肝气亦虚。故肝郁和肝血虚是肝气虚的基础证。肝气虚的特征,在精神方面意志萧索、懈怠胆怯、卧不安;体态方面极度疲劳、下肢酸软;见于局部,突然头晕眼花无所见,或胁下一点痛不止,或气虚疏泄不禁而遗尿。肝气虚与肝血虚均有目眩、疲乏等证,但肝气虚的证状就表现得严重,如头晕眼花无所见、极度疲乏等,这是由于肝气虚是在肝血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所决定的。
6.1.4肝阳虚
特征:头痛麻木、并不剧烈、得温轻减[1]。
共征:四肢不温、脉沉细而迟,逐渐形成等阳虚。
基础证:懈怠不耐劳、忧郁胆怯等肝气虚;腰冷酸痛、畏寒、小便频数等肾阳虚。
按语肝阳虚=特征+共征(阳虚)+基础证(肝气虚或肾阳虚)肝阳虚多起于肝气虚,当辨认肝气虚本证。肝阳虚亦起于肾阳虚,因肾阳虚常累及肝,导致肝阳亦虚,如骨髓痨即是。笔者注意到谦斋在论及肝阳虚与肝阳证时,均有头痛麻木。初步分析,肝阳头痛起于血液不充,肝阳循经上扰,头痛偏重两侧、畏光,重则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肝阳虚头痛,是相火不能温养头目而头顶冷痛麻木,但不剧烈,得温轻减。前者肝阳相对亢盛,其性质近于热,治以清滋柔镇;后者肝阳本身虚弱,属于虚寒,必须在补体之中加入温养。头痛麻木,虽为肝阳虚的特征,但在肝阳虚初起或证状不典型时,也可以暂时不出现,这时就必须抓住肝阳虚的共征,再结合其基础证的特征(肝气虚懈怠胆怯)等,即可诊断。这样看来,特征的意义不仅在于能确定它所在的证型,还能判定与之有关的证型。
6.1.5肝寒
特征:头痛脑冷[1]、少腹痛、经行小腹急痛[1]。
共征:四肢厥冷、指甲青紫、脉沉紧、病来急骤等实寒。
兼证:呕吐清涎黏沫或吐酸水等胃气上逆。
按语肝寒=特征+共征(实寒)+兼证(胃气上逆)谦斋指出,四末不温常见于肾阳虚和一般寒证,确诊为肝寒须与肝证状结合[1]。厥阴头痛,由肝经寒气上逆,头痛脑冷,畏风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惨淡忧郁,微带青晦,夹胃气上逆而呕吐清涎黏沫等。寒邪直中少腹,多见少腹拘急疼痛,吐酸水清水等。胃气上逆虽属兼证,但从侧面反映了该证的特点,也应重视。
6.1.6肝郁
常见特征:意志消沉、忧郁寡欢、多疑善感[1]、胸胁痞满、妇女月经不调[1]。
偶见特征:头昏[1]、痴呆[2]、妇人小便频数、量少窘急、甚则遗尿[2]。
兼证:胸痞腹满、大便不调等脾虚。
按语肝郁=特征+兼证(脾虚)肝郁的成因,多由于性格内向,忧郁寡欢,沉默少言,不善于感情沟通。还与思维方式有关,如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正确对待。肝气郁结,多表现为忧郁寡言、多疑善感,觉得全身哪都不舒服,头脑不清,胸胁不畅,脘痞不舒,常常做一次深呼吸才觉得痛快。肝郁还见于妇人小便频急、量少、小腹坠胀窘迫、尿道不适,甚至自遗,反复发作,所以患者不敢出门逛街,西医化验无异常所见,此证多见于尿道综合征。谦斋临床经验:因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宜舒气微利,不可止涩,用逍遥散加车前子,效果良好[2]。临床所说的肝郁,多指气分病,兼见血虚,近于本虚标实。肝郁脾必郁,多影响中焦,出现胸痞腹满,大便不调等脾虚。
6.1.7肝气
特征:头胀、两胁胀满作痛、乳房胀痛、少腹胀痛[1]、****胀痛[2]。
共征:先胀后痛、时痛时止、来势急骤等气滞。
兼证:胸闷嗳气、腹胀矢气等胃肠不和。
按语肝气=特征+共征(气滞)+兼证(胃肠不和)肝气的形成多因精神上受到刺激,肝脏气机不和,出现横逆现象。为什么同样受到精神刺激,会有肝郁、肝气之别?谦斋早年说过,性柔多肝郁,性刚多肝气。肝气以作胀为特征,先因气机胀滞,然后作痛。故肝气病有胀而不痛的,没有痛而不胀的。肝气发病,多从本脏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胁至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逆于头部,下及前阴等处,再影响胃肠。
6.1.8肝血瘀结
特征:胁痛如刺、胁下痞块[1]、少腹痛如刺如绞、妇女痛经[2]。
共征: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舌有紫斑等血瘀。
基础证:忧郁寡欢、胸胁痞满等肝气郁结。
按语肝血瘀结=特征+共征(血瘀)+基础证(肝气郁结)肝血瘀结多起于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久而不愈,血随气滞,所谓初痛在气,久必及血,瘀阻经络,胁痛如刺,甚则胁下痞块,为肝脏积聚。妇女痛经,临床上主要分经前痛、经行痛和经后痛。这3种痛经的部位都以小腹为主,区别是经前痛多连少腹,痛时作胀;经行痛集中小腹,如绞如刺;经后疼痛不剧烈、感觉下坠。其病因病机,经前痛和经行痛均由瘀血内结,经前痛夹有气滞,经行痛夹有寒阻;经后痛系气血两亏,冲任不能固摄,与瘀血无关。
6.1.9肝热
特征:寒热往来、目赤红肿流泪、口苦[1]、手足发热[1]、胁痛有热感[2]。
共征:烦闷、小便黄赤、脉弦数等实热。
基础证:肝气郁结。
按语肝热=特征+共征(实热)+基础证(肝气郁结)引起肝热的原因,有外感温病传变和气郁化热的,当其化热内伏,而没有冲激上逆现象的时候,称为肝热。肝热多见寒热往来、手足发热、目赤红肿、胁痛而痛处有热感等。
6.1.10肝火
特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口苦、耳鸣[1]、耳聋、梦遗、恼怒、发狂[1]。
共征:烦闷、大便秘结、脉弦数、来势急骤等实火。
基础证:肝气或肝热。
兼证:吞酸、嘈杂等胃气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