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24

第24章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7)

第六章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7)

特征:面红如妆[2]、鼻衄、咽痛、齿浮[6]、甚则喘逆头汗[2]、不烦而躁、水饮不思[4]、舌尖红[3]、足胫寒冷[2]。

共征:上热下寒证。

基础证:肾阳虚和阴寒内盛。

按语浮阳上越=特征+共征(上热下寒)+基础证(肾阳虚和阴盛)浮阳上越,多起于肾阳虚。由于肾阳衰弱,阴盛于下,使微弱的阳气浮越于上。那么,浮阳上越的主因究竟是肾阳衰弱呢?还是阴寒内盛?阴寒内盛是从肾阳虚而来,转而成为致病的因素,应以阴寒内盛为主因。很明显,如果单是肾阳虚,不会有上热下寒的证候。浮阳上越的证状比较复杂,这一方面由于病因不是一个,主次不清;另一方面寒热错杂,真假难辨。在剖析寒热真假时,应细心辨别:①假象的部位、比例。假象多在头面五官,热象仅占其证之一二;真寒充斥于内外,寒象约占其证之七八。虚火上炎与此证相反,上热约占其证之七八,而下寒仅占其证之一二。②假象自相矛盾。如面红似酣,却浅红娇嫩;齿虽痛,却不红不肿;虽躁动不宁,却神疲不烦;口虽干,却不渴,或喜热饮;舌尖红,却苔白滑等自相矛盾的证状。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戴阳丁姓,女,26岁。5年前发现阵发性心悸胸闷,渐见下肢浮肿。当谦斋会诊时,病情十分严重,腰以下至足背浮肿甚剧,腹部胀满,呕吐,心悸气促,不能平卧,小便极少,大便溏薄,特别表现有口唇发绀,两手红紫,颊部泛红如妆,舌尖红,苔白滑腻,脉象细数带弦。从发病经过来考虑,本病根源由于心阳衰弱,不能温运中焦水湿,即张仲景常用桂枝、白术、茯苓等证候。但目前充分暴露了水气充斥,虚阳上浮,不仅胃气垂败,且有随时虚脱的危险。治疗应以扶阳为主,佐以敛阴健脾,采用真武汤加味。处方:熟附片、生姜各6g,炒白术、白芍各9g,茯苓15g,春砂仁、木香各1.5g,药后平稳。

连服4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全消,仅足背未退尽,腹胀、呕吐均见轻,但两颊泛红不退,增加咳嗽,痰内带血,脉仍细数不静带弦。认为此方虽偏重温化,但走中下焦,药量亦不大,不可能引起血证。当是患者性情急躁,肝火犯肺,同时脾肾虚寒,浮阳未敛,仍需防止恶化。因坚持前法,去木香,加黛蛤散4.5g。两剂血止,病情渐定[3]。本案治浮阳上越之假热,仅见颊红如妆,舌尖红,其他如腰下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腹满、呕吐、心悸、口唇发绀等,均为真寒充斥内外、阴寒上逆之证。其中两颊泛红如妆,却浅红娇嫩;舌尖虽红,却苔白滑腻;脉虽细数,却显弦象(弦脉属阴)等,从中可以看出,假象之部位、比例和自相矛盾等特点。

6.5.6相火偏旺

特征:耳鸣、梦遗[3]、早泄、咽干、喉痛、腰酸、小便黄赤[3]、面热足冷[4]。

共征:上热下寒证。

基础证:肾阴虚或心火旺。

按语相火偏旺=特征+共征(上热下寒)+基础证(肾阴虚或心火旺)谦斋指出,相火有二,一为肝胆之火,一为命门之火。生理违反正常时亦能为害。常见肝胆火升则头胀、狂乱、胸胁苦满;命门火逆则梦遗、耳鸣、面热足冷等,其中部分也属实火范围[4]。从中可以看出,相火(即命门火逆)不同于肝胆之火,肝胆之火是实火,而相火是“部分实火”,即虚实夹杂。一般说来,相火有两种表达方式,一为相火偏旺(因火旺引起阴虚),一为水亏火旺(因阴虚引起火旺)。前者实火比阴虚突出,后者阴虚比实火明显,或二者并重。相火之实火见证为耳鸣、梦遗、喉痛、小便黄赤等。其中“喉痛”一证,由于肾脉循喉咙,系舌本。当相火循经上扰于咽喉要道时,多见喉痛,这与肾阴虚而见咽干之特征是相对应的,均应予以重视。

相火与肾精虚、肾阴虚均见耳鸣,这如何鉴别,相火之耳鸣近于实,肾精虚、肾阴虚之耳鸣属于虚。谦斋鉴别耳鸣的经验:无论耳鸣如蝉、如潮、如风等,用手按压之,鸣减者属虚,按之如故者属实。相火亦见面热足冷,其机制何在?笔者为此思考良久,仍有所惑。初步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处于机体的中心位置(即两肾之间),故温煦可达四末,即全身温暖。当相火偏旺而循经上扰时,生理性命门之火也随之上逆,则全身之热能重心上移,故足不得温养而冷。虚火上炎,也是类似的道理,由于离位之龙火上僭而重心上移,故下肢也冷。相火偏旺、虚火上炎和浮阳上越,同为上热下寒,但相火旺、虚火上炎是病机的真实反映,寒热俱真,而浮阳上越是上假热下真寒。前者为阴阳盛衰所为(相火偏旺为阳盛阴虚,虚火上炎为阴虚阳盛),后者为阴阳格拒而致。上热下寒如同腰酸,是肾病的特征,不仅见于相火旺,还见于虚火上炎、浮阳上越等多种证候。这些临床的特殊性规律,都是前人的经验结晶,应当细心体会。

6.5.7肾气不固

特征:小便频数[2]、夜间多尿[2]、小便余沥[2]、小便失禁[2]、小便夹精[2]、滑精[2]。

共征:倦怠、乏力、逐渐形成等气虚。

基础证:肾精不足。

按语肾气不固=特征+共征(气虚)+基础证(肾精虚)肾气不固多起于肾精不足。肾气不固则膀胱失约,多见小便频数,小便后滴沥不禁,甚则小便失禁。肾气虚则****不固,小便后流出****,不觉疼痛,或滑精。

6.5.8肾不纳气

特征:气逆喘促、呼多吸少[3]、汗出[4]、小便频数[4]或小便不禁[4]。

共征:气短、乏力、逐渐形成等气虚。

基础证:肾精不足或肺气虚。

按语肾不纳气=特征+共征(气虚)+基础证(肾精虚或肺气虚)肾不纳气,常见于咳喘经久之肺气虚患者,又因肾精虚者气亦衰,故肺气虚和肾精不足为其基础证。一般医书多认为,肾不纳气为气短喘促,而肺气虚亦见气短喘促,二者有何区别?肺气虚是呼吸短促,呼气、吸气均短,频律加快;肾不纳气则呼气延长,吸气缩短,频律往往不快,也就是说,肾不纳气之呼吸,既短又长,所谓“气短”是不确切的。谦斋也从不提肾不纳气为气短,望初学者留意。

6.5.9肾气虚

特征:喘促、呼多吸少[3],汗出[4]、小便频数[2]、小便余沥[2]、小便不禁[4]、小便夹精、滑精[2]。

共征:气短、乏力等气虚。

基础证:肾精不足或肺气虚。

按语肾气虚=特征+共征(气虚)+基础证(肾精不足或肺气虚)五脏气虚辨证,惟独肾气虚分为两个证候,即肾不纳气和肾气不固。笔者注意到,关于肾不纳气辨证,谦斋有个明显的特点,认为肾不纳气和肾气不固往往并见,多表现为气逆喘促、呼多呼少,同时又兼见小便频数、小便不禁等肾气不固[4]。这就提示我们,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应当统一。根据谦斋的临床经验,统一后的肾气虚应包括肾不纳气、膀胱失约和****不固等3方面证候,使得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

6.5.10肾阳虚

特征:

畏寒、神疲欲寐[2]、手足清冷、四肢厥逆[2];腰冷[2]、背冷[2]、腰背冷[3]、腰背酸痛[8]、下肢畏寒[3]、足冷[4];小便清长[2],或小便不利[2]、泄泻、或便秘、二便不禁、或二便不通[2];阳痿、****冷、精冷无子[7]。

共征:畏寒、四末不温等阳虚。

基础证:脾阳虚或肾气虚。

按语肾阳虚=特征+共征(阳虚)+基础证(脾阳虚或肾气虚)肾阳虚,常见于脾虚水肿、痰饮经久之患者,肾阳虚亦多起于肾气虚,故脾阳虚和肾气虚为其基础证。肾阳虚牵扯面广,证状又矛盾复杂,如全盘托出,常令初学者发懵。笔者思考多年,终有所悟。现将肾阳虚的证状,简要分为4类。①全身证状:畏寒、神疲欲寐、四末不温;②肾经循行证状:腰冷、背痛、下肢畏寒、足冷;③二便异常:小便清长、或小便不利、泄泻、或便秘、二便不禁、或二便不通;④性功能衰弱:阳痿、****冷、精冷无子。但欲寐,见于少阴病提纲。谦斋在表述“欲寐”一证时,常在前面加上“神疲”二字,如他在“嗜睡”一节中指出:阳虚证见神疲欲寐、畏寒蜷卧,宜温少阴,用附子理中汤,其用意何在?笔者分析,因为“欲寐”一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一时性缺觉而想入睡。而“但欲寐”是指没有精神,连眼皮都不想睁,总想睡觉,可又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由于心肾不交,这样的患者内心有种说不出来的冷,让你无法入眠,其身体处于“蜷卧”状,便是有利之明证。笔者注意到,谦斋称肾阳虚轻证为神疲欲寐,重则为神衰恍惚[8]。所以,“但欲寐”一证,最宜深究。

关于肾阳虚的腰背证状,谦斋有4种表述:腰冷、背冷、腰背冷、腰背酸痛。腰部的表现,有腰酸而不痛的,没有痛而不酸的。故轻则腰酸,重则腰痛。腰冷,有时往往与酸、痛同时出现,如腰冷痛、腰冷酸痛。腰酸、腰痛,多见于肾精虚、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病的特征,而腰冷是肾阳虚的特征。对于肾阳虚来说,腰酸、腰痛虽不如腰冷的特异性程度高,但在没有腰冷证状情况下,仍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笔者还注意到,谦斋在肾阳虚辨证时,常常提及脊背证状,俗称背冷、背痛、腰背冷、腰背酸痛,这是为什么?初步分析,督脉主一身之阳,循于脊内,部分与肾经会合,与肾命有密切关系。故谦斋特别看重脊背证状,即使脊背不冷,仅见酸痛,也可认定为肾阳不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腰背的背,实际上是背部的脊。当脊背与腰连在一起表述时,习惯说成是腰背冷、腰背酸痛。肾阳虚有多方面的证状,它们之间并非有主次之别,有时临床但见其一,便可认证。肾阳虚还可以出现完全相反的证状,如小便清长与小便不利,泄泻与便秘,二便不禁与二便不通等。然而同出肾阳虚之病理,其病机不同,证状亦不同。如肾阳虚不能约束二便,则二便不禁;相反地肾气虚寒则气化不及,亦能使二便不通。

6.5.11阳虚水泛

特征:全身浮肿、下半身明显、小便短少[2]、腰冷、腰背酸痛[9];痰饮咳嗽、气喘、甚则汗出、足冷、小便频数不禁[4]。

共征: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等阴寒。

基础证:脾阳虚。

按语阳虚水泛=特征+共征(阴盛)+基础证(脾阳虚)阳虚水泛,多见于脾阳虚水肿、痰饮经久之患者,故脾阳虚为其基础证。命门之火,有协助脾阳温运和司膀胱气化的作用。水湿停留,本应从燥湿和通利小便来直接治疗,但由于命门衰弱而影响脾和膀胱功能,导致使水湿停留,溢于肌肤,出现全身浮肿、下半身明显、小便不利、腰酸等。痰饮病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怕冷,精神疲惫,活动后即觉气促。痰饮轻者咳嗽、气喘,甚则气急喘促、汗出、足冷、小便频数等。阳虚水泛引起的水肿是本虚标实,水泛为痰所致的痰饮是上实下虚。由于病机不一样,治法有所出入。

6.5参考文献

[1]秦伯未.中医入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2,42,31.

[2]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55,25,94,37,76,37,76,8,54,69,84,8,88,8,177,8,211,215,212,214,216,211,212,186,148,125,107,210,213,204,186,20.

[3]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0,18,68,68,155,155,24,202,10,10,11,163.

[4]秦伯未著,吴大真、王凤岐辑.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34,235,216,216,216,202,214,214,240,83,240,240,240,240,83,239,240.

[5]王凤岐,吴大真,吴伯平.秦伯未治疗格律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88,3(6):50,50,50,50.

[6]朱云达.秦伯未治疗虚劳和头痛的经验述要[J].浙江中医杂志,1985,(6):244.

[7]秦伯未.金匮要略简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4,25.

[8]杜怀棠.简述糖尿病的证治[J].江苏中医,1965,(4):7.

[9]武****.对于慢性肾炎辨证施治的初步探讨[J].江苏中医,1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