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浅解 (2)
[辨]土不生金,即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这些证候常见于肺痨后期。脾虚为食少、便溏,后天化源不足,使得肺脏不得滋养而气津两虚。至于一般所说的肺脾两虚证,多指气分不足,且多由中气虚弱引起,表现为行动少气乏力、语言低微、表虚多汗等,与土不生金有区别。
[治法](1)培土生金法。
(2)补养肺脾法。
[论]土不生金,补肺气则易生胀满,养肺阴又虑增加腹泻,只有侧重脾胃用甘平补中一法,使后天生气充沛,对肺脏可得滋养。方如参苓白术散用山药、扁豆、薏苡仁等不仅补脾,也能补肺,同入肺脾两经。治肺脾气虚证,与土不生金有别,当用李东垣调中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加入白芍、五味子补肺敛气。
7.8.6金不生水(肺津肾阴不足)
[主证]肺津亏,为气短、干咳、口渴;肾阴虚,为头晕、夜间咽干、腰酸,进一步颧红、潮热、盗汗等阴虚内热证。
[辨]金不生水,即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先有肺津亏,继而出现肾阴不足证。也有肾阴亏耗,虚火上炎而肺热津燥,亦现金不生水现象,但与金不生水有别,此则肾阴虚在先,而后出现肺津不足证。
[治法](1)补肺滋肾法。
(2)滋养肺肾法。
(3)金水相生法。
[论]金不生水,治宜百合固金汤补肺滋肾。如果肾阴亏耗,虚火上炎消烁肺津,这是其本在下,其标在上,当以滋肾为主,方如麦味地黄丸。正因为肺肾相互影响,治疗又相互照顾,所以又称金水相生法。
7.8.7木克土(肝气犯胃扰肠)
[主证]肝气,为头胀、胁痛、少腹胀;胃气滞,为食呆、脘腹胀痛、频作嗳气;肠气滞,为肠鸣、腹胀脐痛、频作矢气。
[辨]木横克土,即肝旺脾弱。肝旺指肝气,脾弱包括胃肠气滞。木克土的证候以肝气犯胃为多,并因胃而影响及肠,出现腹痛肠鸣泄泻等证。
[治法](1)抑木扶土法。
(2)疏肝和胃法。
[论]治疗肝气犯胃,常用疏肝理气为主,结合和胃,方如柴胡疏肝散、调气汤。肝气犯胃扰肠,为泻时腹痛肠鸣,治宜敛肝和胃而疏肠中气滞,方如痛泻要方。
7.8.8木不疏土(肝郁脾虚)
[主证]肝郁,为多疑善感、忧郁沉闷、胸胁痞满、妇科月经不调;脾虚,为食少艰化、腹满便溏。
[辨]木不疏土,即肝郁脾虚。肝郁与肝气恰恰相反,肝气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郁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木不疏土,是肝不能疏泄条达,脾不能健运生化,因而是肝郁脾虚。
[治法]舒肝健脾法。
[论]治疗肝郁与肝气,虽同用理气,柴胡也通用,但细析之,治肝气横逆,应泄其有余,药性可偏于克伐之品,方如柴胡疏肝散;治肝郁宜轻轻调理、芳香舒气,且常顾及养血,方如逍遥散。
7.8.9土反克木(脾湿肝郁)
[主证]脾胃湿阻,为食呆、呕恶、脘痞腹满、大便不实、舌苔厚腻;肝郁,为忧郁、胸胁痞痛。
[辨]土反侮木,多由木郁不能疏土引起,即木不疏土的后果。若由脾胃形成,则以湿热积滞为多,与肠亦有密切关系。脾胃湿阻,影响肝气条达,出现土壅木郁之证候。
[治法]和中化湿法。
[论]土反克木,治宜和中化湿为主,佐以舒肝。方如解肝煎,此方名为解肝,实际上白芍养肝、紫苏叶兼能芳香舒气外,
均为化湿行滞、调理脾胃之品,适用于土壅木郁的证候。这里解肝的意义是在于解肝之围,而不是直接治肝,用于肝脾证候而脾胃湿阻证状明显的,常以此方和中化湿为先。若由脾胃形成,则以湿热积滞为多,与肠亦有密切关系,当用导气汤(黄连、黄芩、当归、白芍、枳壳、槟榔、木香、大黄)加减。
7.8.10土克水(脾实肾虚)
[按语]土克水,先有脾实,而后出现肾虚证,即胃实耗伤肾阴,常见于胃有实热,即《伤寒论》少阴病急下存阴的证候。但临床上惯称邪热伤阴,很少引用生克学说,故从略。
7.8.11土不克水(脾虚水泛、肾阳不振)
[主证]脾阳虚,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浮肿,伴见中气不足者;肾阳不振,为腰酸、形寒、足冷。
[辨]土不克水是脾虚而水湿泛滥,成为水肿胀满,其特征为大便通利,小便不长。脾不制水,亦能影响肾脏功能,出现腰酸、形寒、足冷。
[治法](1)敦土利水法。
(2)温脾利水法。
[论]土不克水,当温运脾阳,方如实脾饮,名为实脾,不同于一般补脾,含有水去则脾自实的意思,以温运中焦为主,佐以行气、利尿,兼顾温肾。
7.8.12水反克土(肾虚水泛、寒湿困脾)
[主证]肾虚水泛,为腰酸、腰痛、畏寒、肢冷、全身浮肿;寒湿困脾,为食欲不振、腹满、身重、大便不实。
[辨]水反克土为肾病影响脾脏功能,常见于水肿证。土不克水与水反克土证类似,但土不克水是其本在脾,其标在肾,而水反克土则与之相反。
[治法]温肾健脾法。
[论]水反克土,当温肾阳,用金匮肾气丸温肾为主,结合胃苓汤以治标。
7.8.13水克火(肾阴郁遏心阳)
[主证]肾脏寒水之气上逆,脐下跳动,有气从小腹上至心;心阳不振,为胸闷心悸,甚则胸膈窒塞,心慌汗出。
[辨]水克火即肾阴郁遏心阳,表现为水气上逆,先有脐下悸,再见胸闷心悸,奔豚证即属这一类。
[治法](1)通阳制水法。
(2)扶阳逐阴法。
[论]水克火,治宜桂枝加桂汤通阳制水。如果水气内停,命门衰微不能气化,不见心气虚弱证状,当用真武汤扶阳逐阴。
7.8.14水不克火(肾阴虚心火旺)
[主证]肾阴不足,为头晕、咽干、腰酸、遗精;心火旺,为心烦、失眠、舌尖红刺。
[辨]水不克火是肾阴不足,心火偏旺,证见遗精腰酸、心烦失眠。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旺,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证,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治法](1)补北泻南法。
(2)滋肾清心法。
[论]水不克火,宜滋肾清心,用黄连阿胶汤(因本方重在治心血虚而君火旺)加生地黄滋肾。至于一脏本身水不制火的肾阴虚而相火旺,当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
7.8.15火反克水(心火旺肾阴虚)
[按语]火反克水与水不克火往往互为因果,治法无多大出入,故从略。临床上又对一般热盛伤阴,惯常称作水不制火,意义有别,不能不知。
7.8.16火克金(心火灼肺、肺热津伤)
[主证]心火旺,为心烦、失眠、舌尖红刺;肺热,为咳嗽痰黏不爽、咽喉肿痛。
[辨]火旺克金即心火消烁肺脏气津。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热伤津,如火嗽证咳痰稠黏,咽喉不利等证。
[治法](1)泻火清金法。
(2)清心润肺法。
[论]火旺克金,治宜泻心清金,方如黄芩知母汤(黄芩、知母、山栀子、杏仁、贝母、桑白皮、天花粉、桔梗、甘草)。习惯上对于一般邪热伤肺,亦称火克金,应加区别。
7.8.17火不克金(心肺阳虚)
[主证]心阳虚弱,每逢阴雨、夜间感觉心慌心悸,重则心痛胸闷;肺阳虚,为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频数而遗尿,恶风、自汗、易感冒。
[辨]火不克金是心阳不能温肺,属于肺脏虚寒证。由于“心移寒于肺”,肺气萧索,证见吐涎沫而不咳不渴,小便频数而遗尿。
[治法]养心温肺法。
[论]心肺本为二阳脏,欲温肺金,为扶心阳,但宜温养、温润,不可偏于辛热,用温肺汤(人参、肉桂、干姜、炙甘草、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加减。
7.8.18金反克火(肺寒心阳不宣)
[按语]金反克火多为肺寒而影响心阳不宣,因临床上少见,从略。
7.8.19金克木(肺实肝气郁滞)
[按语]金旺克木即肺肃太过,肝气受制。但单纯由肺实而形成的肝气郁滞证并不多见,故从略。临床上对于肝气证候常用肃肺佐治,所谓佐金平木,应加区别。
7.8.20金不克木(肺虚肝旺)
[按语]金不克木当为肺虚而引起的肝旺,临床上比较少见。肺痨后期虽有出现,多与肾虚不能养肝有关,从略。
7.8.21木反克金(肝火偏盛、肺失清肃)
[主证]肝火偏盛,为头胀、口苦、急躁恼怒、胁痛;肺失清肃,为咳嗽、胸闷、喘促。
[辨]木反克金,即肝火偏盛,气火上逆犯肺,影响肺气清肃,此时肺脏亦热,惯称木火刑金,证见胸胁满痛、口苦、咳嗽、痰内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治法]泻肝清肺法。
[论]木反克金,治宜泻肝清肺,方如化肝煎,酌加青黛、金沸草、瓜蒌、枇杷叶,亦可暂用龙胆草、芦荟以泻火。
谦斋对五行生克辨证中的相生不及、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现象等21种证候进行逐个讨论,认为土克水、火反克水、金反克火、金克木、金不克木等临床上或重叠或少见,均从略。而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证候有水不生木、木克土、土反克木等总共16种证候。
笔者在文章一开头就交待了谦斋五行生克辨证的“一个渗透”,乍看起来,令人有些费解。但经过五行生克辨证8个特点的论证,再回过头来品味“唯物辩证法渗透于五行生克辨证的全过程”这句话,其实是不过分的,是笔者在哲学方面对谦斋医学的客观评价。五行生克辨证的“一个条件”和“四个原则”,是谦斋明确提出的;“两个前提”、“八种适应证”和“十六种证候”,是笔者命名而成的;“三个要领”、“四个注意”,是经笔者归纳而成的。《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一文,其哲学思想最丰富,医理亦精深,是名垂医史的佳作。当代名医谢海洲曾这样评论谦斋:对于前辈医家不能说是前无古人,秦老却无愧是当代的中医泰斗[1]。其言外之意是否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联想到当前中医理论界比较时兴的一种说法。
如有人认为,目前中医理论研究落后于中医的临床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观点作为说理工具,而中医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依附已成为阻碍理论发展的一个症结。事实果真如此吗?可夫在《海上医林》中指出,逊清以来,潜心研究《内经》者颇不乏人,谦斋勇往艰巨,远绍旁搜,研究《内经》十易寒暑,章太炎称他有整理医学之内功,海内同仁誉为“秦内经”,称为“铁锥”,意谓有锥开中国医学宝库之奥秘[3]。《中医大辞典》又是这样评价谦斋《内经知要浅解》一书: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颇得“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之趣;其语译,信达而雅;其词解,准确有据;于“体会”、“应用”两项着力尤雄,撷取前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不乏独到之论,或决千古之疑而独树异帜,或采先哲之善而补救其失[4]。面对当代名医名著的一系列成果,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是破字当头、却又立不起来呢?还是在原有学说的基础上做点务实工作?我们应当从《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一文中得到感悟,学一点唯物辩证法,促进和提高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秦伯未著.吴大真、王凤岐辑.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11,422,14,14,14,39,15,17,15,9,8,6.
[2]李英麟.中医肝病理论在临床上运用.江苏中医,1965,(5):4.
[3]上海文史馆.海上医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0.
[4]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3.8.走出脾胃理论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