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谦斋治西医病的辨证思路 (1)
摘要针对中医治西医病存在先入为主和对号入座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学术思想。结论:中医治西医病的正确态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西医诊断作参考;即双重诊断,一套治疗。中医治西医病的两个关键:必须正确认识西医诊断,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正确认识西医诊断:必须认清西医诊断对中医的意义,处理好西医诊断与中医的关系,防止各种错误倾向。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两个前提:必须严格辨证,必须理法方药一环扣一环。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四种方法:鉴别标本、主次,分清先后、缓急;找出主证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兼证变化的特殊规律;把握疾病的阶段性,注意病变的转折点;以证候表现为转移,随时辨随时论。
20世纪60年代,秦伯未身为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还负责高干医疗和临床会诊。由于声望日高,各大医院邀请会诊的接连不断,后来就形成了制度:每周于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会诊1次;北京医学院会诊2次,高干会诊2次。他看过的疑难病,多数是经西医诊断而感到棘手的病例。诸如血液病、肝硬化、尿毒症、梅毒性脊髓痨等,以中医理法精当辨证,每起沉疴,在当时中、西医界,无不赞赏备至。
12.1中医治西医病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西医的诊断作参考,即双重诊断,一套治疗。
如何运用中医理法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谦斋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必须根据中医的理法进行辨证,重新做出中医的诊断;西医的诊断可供参考,即通常所说的双重诊断,一套治疗[1]。理由也很简单:既然是要用中医中药来治疗,就一定要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既然经过西医诊断,作为参考也无害处[1]。
12.2中医治西医病的两个关键
两个关键:必须正确对待西医诊断,必须正确运用中医理法。
谦斋认为,既然已经经过西医检查,有的已经做出明确的诊断,又何尝不可作为参考,问题在于是否正确地对待,关键在于必须正确地对待西医诊断及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治疗[1]。
12.3正确对待西医诊断
正确对待西医诊断:必须认清西医诊断对中医的意义,处理好西医诊断与中医的关系,防止各种错误倾向。
12.3.1认清西医诊断对中医的意义
西医诊断对中医有如下意义:①西医诊断有利于中医对疾病的性质、发展及转归的认识[1]。例如西医诊断的溃疡病与早期胃癌的证状很相似,但这两种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很大差异,只从临床证状上分析是很困难的,这时如果参考西医诊断,就能提供方便。②西医指标有利于观察和说明中医治疗的效果[1]。谦斋认为,为了深入地观察中医治疗的效果,有利于中西医相互交流,可以在中医治疗的同时配合西医指标。但是应当明确,这不是为了指导中医的治疗,主要是便于对照,说明问题[1]。
12.3.2处理好西医诊断与中医的关系
西医诊断与中医有如下关系:①中医辨证既要参考西医诊断,又要不受束缚[1]。例如癌肿,西医认为预后是很差的,若一味听从,结果会被弄得束手无策。中医只能把西医诊断作为参考,同时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理法进行治疗。②中医总结疗效既要留意西医的指标,又要不受约束。谦斋认为,假如把西医的指标做为中医治愈的标准,很难对中医疗效做出正确的估价。当然,中医治疗时可以参考西医所提供的材料,而且有时也能看到治疗后这些指标的改善。但是必须理解,指标有所改善也是在辨证论治下出现的。所以既要留意,又要不受约束,要先从中医角度把疗效总结出来[1]。
12.3.3防止各种错误倾向
对待西医诊断要防止以下倾向:①先入为主[1]。例如西医诊断为炎证,便用金银花、连翘清热,岂不知活血、凉血、祛湿也是常用的方法。②对号入座[2]。又如白血病,此病一般表现为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倘然对号入座,就会将本病一概认为是血虚或积聚,都用养血或软坚法治疗,很难收到明显效果。③似是而非的理解西医术语[1]。西医诊断为癌肿,便认做毒瘤,用解毒、攻毒的治法。其实,根据中医的辨证,活血、软坚、扶正等方法都是应予考虑的。④配合西医诊断误以为是指导中医[1]。谦斋认为,为了深入地观察中医治疗的效果,有利于中西医相互交流,可以在中医诊断的同时配合西医诊断。但是应当明确,这不是为了指导中医[1]。⑤废医存药[1]。假如因为已经有西医诊断,就根据西医办事,不再探讨中医理法,或者只想找到些有效中药,都会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带来损失。说得严重一点,会走向废医存药的道路[1]。
12.4正确运用中医理法
12.4.1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两个前提
两个前提:必须严格地进行辨证,必须理法方药一环扣一环。
(1)必须严格辨证:谦斋指出,西医诊断一经确立,治疗较为固定。而中医诊治疾病与此不同,通常变化较大,随时以证候表现为转移,并不固定在一个诊断上进行,必须严格地进行辨证[2]。
(2)必须理法方药一环扣一环[1]:辨证固然重要,辨药也很重要。因为每一味药都有它的特性,辨好证而不辨好药,等于决定了战略而不选好武器。因此,辨证、辨药都要重视,才能丝丝入扣,只有理法方药一环套一环,才能得心应手,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12.4.2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四种方法
四种方法:鉴别标本、主次,分清先后、缓急;找出主证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兼证变化的特殊规律;把握疾病的阶段性,注意病变的转折点;以证候表现为转移,随时辨随时论。
(1)鉴别标本、主次,分清先后、缓急:谦斋对慢性气管炎提出5种治疗原则,其中轻证用健脾化湿法,重证用温肾纳气法,二者是常法,也是治本之法;降气消痰法用于缓解胸闷窒塞证状,用于急证,属于治标法;温肺蠲饮法用于素有伏饮复感风寒,属于兼证治法;清涤痰火法,用于痰饮感染温燥之邪,属于变法。故谦斋指出,必须明白标本、主次的鉴别,以及处理上的先后、缓急等不同[2]。
(2)找出主证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兼证变化的特殊规律:例如小儿麻疹,初起发热未见疹点,是一种证候;身热渐高,疹点涌现,是一种证候;疹点渐退,余热未清,又是一种证候。只有针对这些不同证候的病因病机,采取先用辛凉解表,次用清热解毒,最后用养阴清肺,便是麻疹的一般治疗规律。麻疹中也有因热盛而转变成气喘鼻扇,或受寒冷郁遏肌表不能透泄,以及泄泻、牙疳等多种病变,这些病变比较特殊,不是每个麻疹患者都有。故谦斋指出,规律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强调特殊,否定一般,不是科学态度,只看到一般而忽视特殊也是不对的,主要是找出一般治疗规律,同时注意特殊的一面[1]。
(3)把握疾病的阶段性,注意病变的转折点: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谦斋认为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初期多表现为目眩、心悸等心肝两经的证状,常见于轻度贫血;②血虚至气虚,证见懒言少语、四肢无力、行动喘促等中气虚,多见于中度的贫血,或病期较长的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更严重的血虚常见明显的肾虚,证见腰膝酸软、午后潮热等肾阴亏,以及形寒肢冷、****冷淡等肾阳虚,多见于重度贫血。其中血虚而见行动喘促,是病变为气虚的转折点。故谦斋指出,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必须根据理法方药,特别要注意病程中的阶段性和转折点,从中找出治疗规律[3]。
(4)以证候表现为转移,随时辨随时论:谦斋认为,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不能仅凭化验结果。理由很简单,中医是根据中医诊断来处方用药的。所以辨证论治和中医诊断不可分割,随时以证候表现为转移,根据不同的发展过程随时辨随时论[3];即使是找出西医病的主治主方之后,仍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治疗[1]。
12.5阶段性病机分型
12.5.1阶段性病机分型的起源
阶段性病机分型起源于《内经》和《伤寒论》。谦斋认为,阶段性总结并不是一个新的方法,如《内经》上“热病篇”以六经总结伤寒病,张仲景的《伤寒论》在这一基础上更完备地指出了每一经的病因、病机和主证、主治、主方。这是完全符合辨证论治,也是阶段性总结的一个具体例子[1]。
12.5.2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内涵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内涵:找出主证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兼证变化的特殊规律。谦斋指出,将疾病分成若干阶段,主要是病情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治法和方药也随着改变。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要分清哪些是本病的根本变化,哪些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把这些不同证候作成阶段性总结,从中可以找出治疗规律[1]。
12.5.3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形式
谦斋的阶段性病机分型,大致有三种形式:①简单型。西医病,属于中医的一个证候,如溃疡病为脾胃虚寒;或西医病的某一阶段及某一环节,属于中医的一个证候,如梅毒性晚期脊髓痨为肝肾虚寒。②基本型。西医病,属于中医的两三个或四五个证候。这是谦斋常用的归纳方法,如慢性气管炎为中医的五种证候。③复杂型。西医病,属于中医的多种证候错杂在一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归纳出基本治法。笔者把这称为“有法无定式”,如肝硬化,谦斋提出舒郁、和络、消癥、退黄、利尿、泻水、扶正等7种治法,治疗时再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地将这些治法结合起来运用[1]。为了进一步理解谦斋治西医病的分型论治特点,仅以糖尿病为例,说明如下。
谦斋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又是虚损证。按其主要脉证病因病机,分为三型论治。
(1)肺肾阴虚型:系阴虚火旺,灼伤肺金。证见口燥咽干,渴而多饮,善食易饥,尿频或如常,倦怠乏力,形体日渐消瘦,或面颧潮红,舌红苔白少津,脉弦细近数,法宜育阴清热、益气生津,玉泉散加减治之(生地黄15g,麦冬、沙参各9g,五味子、甘草各3g,糯米、天花粉各9g),俟主要证状缓解后,即以金匮肾气丸,滋阴补肾、益火生津,缓图固本。
(2)燥热炽盛型:系阴虚阳亢,胃热液干。证见消谷善饥,饮食倍增,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大便硬结,舌质多绛,苔黄根腻,脉沉滑小数,法宜滋阴清热、和中润燥,佐以益气生津,集灵膏化裁治之(生地黄、熟地黄各9g,枸杞子12g,山茱萸9g,天冬、麦冬各9g,天花粉12g,知母、山药各9g,人参3g),俟燥渴饥饿诸证缓和后,也用金匮肾气丸治本。
(3)肾虚液涸型:系阴阳两虚,精亏气耗。证见烦渴多饮,善饥多纳,或恶心纳呆,小便频急,或如膏如脂,腰膝痿弱,肢冷畏寒,或五心烦热,或自汗盗汗,失眠惊悸,或阳痿遗泄,形体羸瘦,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淡或舌绛少苔,脉来沉细无力,或见细涩脉。若见虚极少气,精神恍惚,形容枯槁,耳枯唇焦,脉浮如无,或散大无根,舌苔燥裂黑起芒刺,或舌绛少津,光若镜面,则为险恶之候,急以益气复脉、滋阴扶阳之法,生脉散合龟鹿二仙加味(人参6g,麦冬12g,五味子9g,枸杞子12g,鹿角胶9g,龟板胶12g,甘草6g,生地黄15g),当证情稳定,再以人参鹿茸丸,补气血、益精髓,长期治本。
(4)兼证加减法:如身痛体痛、并发痈疽等10项兼证加减法,从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