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
12390800000038

第38章 找准投资的最佳切入点

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李嘉诚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冲击,富豪也不能避免,李嘉诚在漫长的商业生涯中经历过多次危机,但他反而以高人一筹的“危机创富力”,带领“长和系”在历次危机中不断壮大,其个人财富也更上一层楼,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之后,他首次坐上了香港首富的交椅。

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财富缩水超过百亿美元,但与其他一些富翁的悲惨境况相比,及时止损的李嘉诚至少保住了自己的老本。在200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62亿美元排名第16位,同时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0年,李嘉诚又以210亿美元排在最新《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4位。李嘉诚是怎样保住自己的财富的呢?

持盈保泰渡危机

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多年的商场搏杀中,“李超人”的每次判断都异常准确,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心目中的榜样。2008年,当时正是全球经济最困难阶段,尽管李嘉诚没有发表任何公开言论,但行动说明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实体经济中,李嘉诚已经逐渐看好后市。

当年随着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亚洲各国的经济放缓已成现实,而欧美多国先后步入衰退期。10月下旬,全球股市出现暴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同步下挫,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公司纷纷倒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嘉诚宣布暂停旗下一切投资计划,其控股的长实与和黄随即暂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李嘉诚当时公开表示,到2009年6月之前,将执行“持盈保泰”策略,冻结所有未落实的投资开支,并检讨全部现有投资项目。

和黄采取了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在抛售了大部分股票投资后,公司估计持有超过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其中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是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已下降到相当小的比重。和黄管理层已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在“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下,到2008年年底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负债率仅在12%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对李嘉诚非常推崇,他认为李嘉诚其实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敏锐地嗅到国际经济的异常气味,迅即改变投资策略,暂停了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确保公司资金链不发生断裂。

“持盈保泰”的策略很快得到了贯彻执行,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李嘉诚旗下的内地物业和房产。来自公开数据显示,从2008年11月起,李嘉诚及其旗下公司不惜以超低价大举抛售其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物业资产。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李嘉诚的抛售行为,一方面可以规避内地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调整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回笼大量资金,保证公司资金链安全。

瞄准投资赢大利

李嘉诚的财富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发现,李嘉诚往往在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中体现出高人一筹的“创富力”,甚至能够使个人财富更上一层楼。比如,在1996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106亿美元名列香港富豪第三位,位居李兆基家族和郭炳湘兄弟之后,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李嘉诚的财富反而在1999年大幅增长,并首次坐上香港第一富豪的交椅。在2007年3月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财富位列香港地区第一,比第二名李兆基的170亿美元多出50亿美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的2008年3月,李嘉诚的财富达到265亿美元,比李兆基190亿美元的财富增速更快;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后,“和黄系”的股价跌幅远小于李兆基的“恒基系”,双方的财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他对投资趋势的判断、时机的把握,这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理智与胆识的。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发布会上,李嘉诚都不断提醒投资者面对泡沫要量力而为,即使作长线投资也要谨慎,并直斥利用内幕消息赚钱是“罪过”。

在市场还在对李嘉诚抛空内地房产欷歔不已时,“李超人”的出手再次让人匪夷所思。2009年3月,市场突然传闻,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已逆市启动内地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尽管长江实业内部人士对该传闻不置可否,但工地上竖起的吊机和施工板房,打桩机发出的隆隆响声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把握好的话,在市场低迷时启动的建设项目建成后正好可以赶上下一轮牛市来临。此外,这一时期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投入的成本相对也会便宜。作为商场上的常胜将军,李嘉诚的投资一贯保守和谨慎,如果他的确下决心启动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那一定是他先于其他人看到了市场的未来。

多元化经营的和黄,更充分放大了李嘉诚逆市扩张的投资哲学。和黄近年的商业模式为:通过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准垄断”行业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和黄先后出售了Orange等资产,用非经常性赢利平滑了业绩波动。另外,资产出售带来的利润,为和黄在危机后的低潮期大举投资港口、移动通信等“准垄断”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新领域的投资需要巨额资金。在零散出售资产无法满足后续资金投入时,和黄又采取了将各项目分拆上市的战略,使各项目负担自身的现金流,并避免和黄股价被严重低估。截至2008年6月30日,和黄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总额达到1822.89亿港元。目前,李嘉诚很可能是在等待另一个1999~2000年那样的危机后复苏期的到来,市场或许会再次对和黄现有的某项业务开出高价,届时他可以选择获利了结,并利用本次金融危机的机会,低价投入那些资产价格被压制的项目或者另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金融危机中的个人投资表现看,李嘉诚同样善于高沽低买、控制风险,对于所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价格掌握精准,制造了大量非经常性赢利。在香港股市的深幅下跌中,他成功增持了“长和系”股份。

李嘉诚说:“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可见,不同的投资目光决定着一个人的资产增长速度,问题在于你是否拥有敏锐的目光、冷静的心态去发现它、抓住它。危机之中,投资虽说有风险,但是你若拥有敏锐的目光,你就能抓住投资的机遇,从而使自己在危机中得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