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是齐国人。擅长谋划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计策,却不肯任职当官,只想保持高风亮节。他曾游说于赵国。
赵孝成王执政时,秦昭王派白起在长平消灭了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军向东挺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非常害怕,其他各国的救兵也不敢向秦军发起进攻。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救援赵国,但因为惧怕秦军,所以驻扎在荡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外籍将军新垣衍,抄小路潜入邯郸,让他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军之所以这么急着围攻赵国,就是因为从前与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之后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越来越弱,只有秦国能够称霸天下,秦军这次攻赵并不是真的贪图邯郸,真正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如果能派遣使臣去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必定会很高兴,自然会撤兵离去。”平原君听后心下犹豫,不能决断。
这时,鲁仲连正好周游到赵国,正赶上秦军包围邯郸,也听说魏将想要劝说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就去找平原君问:“这件事要怎么处理?”平原君说:“我现在哪里还敢说话!不久前,赵国已经在国外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而如今,秦兵将邯郸包围,又无法使秦国退兵。魏王派外籍将军新垣衍劝说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现在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说话!”鲁仲连说:“一开始我认为您是当今天下的一位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贤公子。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里?让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请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介绍他与先生您见面。”于是平原君去找新垣衍:“齐国有一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邯郸,我愿介绍您认识他。”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的高人。我新垣衍是魏王的大臣,不过是奉命出使,我有我担负的职责,我不想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此地的消息透露给他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后却好久没有说一句话。新垣衍说:“我看现在还留在这座围城中的人,都有求于平原君;可是我看先生的样子,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还要留在这座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从容而死,这些人的看法都是错的。世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情,却觉得他是为个人打算。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而专门崇尚战功的国家,他们靠着权诈之术来驾驭士人,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秦王无所忌惮地称帝,进而让他统治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甘心当秦国的顺民,之所以来见将军,是告诉你我打算帮助赵国啊。”
新垣衍说:“先生打算如何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会请魏国和燕国来帮助赵国,齐、楚两国本来就已经在帮助赵国了。”新垣衍说:“燕国嘛,我姑且相信燕国会听从您的建议;至于魏国,我自己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说服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没有看清秦国称帝的祸害,所以才没有帮助赵国。如果魏国看清了秦国称帝的祸害,就一定会帮助赵国的。”
新垣衍说:“秦国称帝后是怎样的祸害呢?”鲁仲连说:“当年齐威王曾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去朝拜周天子。当时,周朝既贫困又弱小,没有哪个诸侯国去朝拜,唯有齐国去了。而一年之后,周烈王逝世,齐王参加葬礼时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非常生气,派人奔到齐国报丧说:‘天崩地裂,天子命丧,东部藩国的小臣田因齐居然敢在丧礼上迟到,罪当斩首。’齐威王听了他的话后,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先前还是个婢女呢!’最终这件事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拜,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因为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但天子本来就这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仆人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因为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关系像是仆人和主人吗?”新垣衍说:“是的。”鲁仲连说:“这样的话我就让秦王煮了魏王再剁成肉酱。”新垣衍很不高兴地说:“哼哼,您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能让秦王煮了魏王再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我讲给您听。过去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王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就把她献给殷纣王,殷纣王却觉得她长得不好,一怒之下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刚直劝阻,殷纣王又把鄂侯杀死做了肉干。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只是长长地叹息了几声,殷纣王又把他关在牖里的监牢内一百天,想要让他死。为什么同样是称王,最终落得个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下场呢?齐湣王去鲁国,夷维子做随从替他赶车子。他问鲁国的群臣:‘你们打算如何接待我们的国君?’鲁国群臣说:‘我们将用十太牢的礼仪迎接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从哪来的礼仪?我的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诸侯国巡察,诸侯按例应该迁出正宫,交出宫门的钥匙,亲自撩起衣襟端着盘子,站在堂下伺候,等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去管理自己国家的政事。’鲁国群臣听后,就关门上锁,没有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进不去鲁国,打算借道邹国赶去薛地。正当这个时候,邹国的国君去世,齐湣王想进城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新主说:‘天子要进城吊丧,一定要把丧主的灵柩换个方向,灵位朝北,然后让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群臣说:‘如果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伏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在国君生前没有能力好好地侍奉国君,在国君死后又不能为国君完成周备的丧仪,然而齐湣王想要在邹、鲁两国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最终还是没让齐湣王得逞。如今,秦国是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魏国也是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义,就因为秦王打了几次胜仗,就要顺从地尊奉他为帝,这不是说明了三晋的大臣还比不上邹、鲁小国的婢仆了。如果秦王终于如意称帝,那么,必然会更换诸侯的执政大臣。他将要撤掉那些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觉得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而任命他喜爱的人。还要让自己的女儿和那些善于说坏话的小妾嫁给诸侯做姬妾,住在魏国的宫廷里,你们魏王如何能够悠闲安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保持您原先得到的恩宠呢?”
于是新垣衍站了起来,起身向鲁仲连再拜谢罪道:“当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今天才知道先生真的是天下少有的高士。我将请求离开赵国,再不敢谈尊奉秦王为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得知这个消息后,为此把军队向后撤了五十里。正好魏公子无忌夺下了晋鄙的军权,率军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也就撤退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最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款待他,喝到畅快之时,平原君起身走向前,向鲁仲连献上千金以表酬谢。鲁仲连笑着说道:“天下名士之所以能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解灾难而不求回报。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做买卖,我鲁仲连是不忍心这么做的。”于是辞别了平原君,终生没再与平原君相见。
此后二十多年,燕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人对燕王说了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燕王诛杀,就守在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的大将田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攻打聊城,死了很多士兵,却没攻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给燕将,系在箭上射进城去。信中写道:
“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机而放弃应得的利益,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自己的名声,忠臣不会先顾及自己而后想到国君。如今您是在发泄一时的气愤,不顾及燕王身边没有臣子辅佐,是不忠;若战败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宣扬,是不勇;建功不成,名声也没了,没有什么能被后世称道,是不智。有了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把您当作臣子,游说的人不会把您的事迹记载下来,所以聪明人不能再犹豫不决了,真正的勇士是不怕死的。现在是决定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此时再不决断,机会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一下,不要与俗人有一样的见识才好。
“况且,楚军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军进攻齐国的平陆,齐国却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而是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相对较小,夺得济北的利益才大,因此才执行这样的决策。如今秦国出动了军队,魏军不敢向东行进;秦国就形成了连横的局面,楚国的形势变得危急;所以齐国放弃南阳,放弃右边的国土而去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后定下来的决策。况且既然齐国决心要夺回聊城,您就别再犹豫了,现在楚军、魏军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的救兵又不来。齐国集中了全部的兵力别无他求,就是全力攻打聊城,如果您还要坚守已经被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认为您是办不到的。而且现在燕国大乱,国君和臣子都束手无策,感到迷惑,栗腹率领的十万大军在国外接连打了五次败仗,燕国这样一个万乘大国居然被赵国包围,丢了土地,致使国君被困,遭到天下人的耻笑。燕国衰败,祸患四起,民心浮动。而如今,您又用疲惫的聊城军民来抵抗齐国全部兵力的进攻,这证明您如同墨翟般善于据守。缺少粮食就以人肉充饥,没有柴烧就烧人的骨头,即便这样士兵也没有叛离之心,这证明您如同孙膑般擅长带兵。您的本事已为天下人所知。尽管如此,可是我替您考虑了一下,觉得您不如用保全兵力来报答燕国。若是车马完好地回到燕国,燕王一定会很高兴;身体健全地回到本国,百姓们见到您就像见到自己的父母一样,朋友们一起交游的时候,都会称赞、推崇您的功业,您的功业也就得以显扬。对上可以辅佐国君管理群臣;对下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又资助游说的士人,纠正国事,更换风俗,您的功名也可以建立起来。如果您不想回燕国,就放弃燕国,不要管世俗的议论,向东来到齐国,齐国会分封给您土地,使您的富贵可与魏冉、商鞅匹敌,世世代代称孤道寡,与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解决之道。这两种方案,都能够显扬名声,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后,审慎地选择一个。
“况且我听说,拘于小节的人无法成就荣耀的声名,耻于小耻的人不能建立显赫的功业。过去管仲射中了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抛弃公子纠而不能追随他去死,是怕死;身带刑具而被囚禁在监牢里,是受辱。具有这三种行为的人,国君不用他当臣子,乡亲们也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倘若管子被长期囚禁,死在监牢里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就不免落下一个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仆与他同名都会感到羞耻,更何况世人呢!所以管仲不以身在监牢为耻,而是因天下不太平感到耻辱,不以不能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却因齐国不能在诸侯国中显威扬名感到耻辱,因此虽然管仲兼有犯上、怕死、受辱的三重罪过,却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气比任何人都大,而他的光辉也照耀了邻国。曹沫身为鲁国的大将,屡战屡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当初倘若曹沫没有思前想后,而是仓促决定后就自刎而死,那么也就不免落得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曹沫不计较多次战败的耻辱,而是回来与鲁君从长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之时,曹沫在坛台上用一把短剑逼近桓公的心窝,面色不变,谈吐从容,因而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了回来,他的行为使天下人震动,各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超过吴国、越国。像这二位志士,也不是不顾小的廉耻和名节,只不过他们认为如果一死了之,身亡名灭,也不能建立功业,那不是聪明人的做法。所以他们忍住一时的愤怒,去树立终身的威名;舍弃一时的愤怒,去奠定世代的功业。因此这些功业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他们的名声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一个方案采取行动吧!”
燕将看完鲁仲连的信后,哭了好几天,还是犹豫不决。想要回燕国,但已经与燕王产生了嫌隙,怕被燕王诛杀;想要投降齐国,但他杀死和俘虏的齐国人太多了,恐怕降服齐国之后会被羞辱。燕将长叹道:“与其等着被别人杀,不如自杀。”燕将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带着军队屠平了聊城。田单回到齐国后,向齐王报告了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给鲁仲连爵位。鲁仲连听说后,便潜逃到海边隐居了起来,他说:“与其给我富贵而让我屈身侍奉别人,还不如这样贫贱地生活,轻视世俗而放任自己去做喜欢的事啊。”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室的同族。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存亡兴衰的治国之道,熟悉待人接物的外交辞令。他入朝就与楚王商讨国家大事,制定和发布政令;对外则接待各国使者,处理与各诸侯的外交事务。楚怀王特别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职位相同,他想与屈原争宠,因此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已经写完了草稿,还没完成最终的修订。上官大夫见了之后竟然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他就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一条法令颁布出来,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之外,别人谁都做不出来’。”楚怀王听后感到非常生气,因此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而不能明辨是非,被谄媚之徒蒙蔽而不能明辨真伪,致使邪恶的人陷害了好人,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才感到忧愁苦闷,深思后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困窘危急的时候,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在劳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没有不呼唤上天的;在生病、痛苦、凄惨、惊惧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坚持正义,行为率直,忠心耿耿、竭尽才智去侍奉他的国君,但却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他的处境可以算是极度艰难的了。守信的人却被君王猜疑,忠贞的人却被小人毁谤,怎能让人没有怨愤之情呢?屈原写《离骚》,大概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这种怨愤之情吧。《诗经·国风》中虽然有很多篇描写男女恋情的诗歌,但并不淫乱;《诗经·小雅》中的诗歌虽然有老百姓对朝政发的牢骚,但却不主张暴乱。像屈原的《离骚》,可谓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离骚》中,上古称颂了帝喾的事迹,近世则赞扬齐桓公的伟业,中间还叙述商汤、周武王的德政,以此来讽刺时政。他阐明了道德的广博崇高,治乱的兴衰条理,无不讲得详尽透彻。他的文字简约,他的用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他的行为廉正,他虽写的是细小事物,但意旨却宏大精深,所举的虽然都是常见的事例,但寄意却非常深远。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芳香的事物作譬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允许自己有疏忽之处。他自洁于烂泥沼之中,就像蝉蜕壳一样能摆脱污秽,浮游在尘埃之外,不沾世俗的混浊之气,清清白白出淤泥而不染。推论他的这种高尚志向,就是说能与日月争辉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