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发展放慢的问题,除了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外,究其与政治体制有关的原因有这样两个方面:(1)民主化进程加快,民主深化,威权主义政体相继被改变,政治发生不稳定。拉美政治不稳定包括民主政体与威权政体之间的更替以及民粹主义政策与正统宏观政策之间的更替,这些不稳定导致了扭曲的宏观政策,影响了投资率与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有害于经济增长。(2)普遍选举总统压力下,形成了民粹主义政治,过早的向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进行赶超。许多拉美国家的总统,为了拉选票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简单迎合一些人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短期利益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主张。牺牲经济长期发展在短期内过度实行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制度,结果导致了财政赤字过大,国内外债台高筑,引发高额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与拉美的政治体制相比较,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在工业化进程中,受到的民众这方面的压力要小得多。
(三)印度的政治体制与它的工业化进程
印度是极少数在工业化之前便实施民主政治的国家,被西方誉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其标志,就是有较为完备的宪法,国家为联邦体制,实行多党制,有上院和下院的议会与政府和司法形成三者间制衡,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议会和联邦法院实行普选制,根据印度的宪法,行政对议会负责,议会以民主为基础,下议院对立法和财政事务有最高控制权。印度虽然在1947年独立之后,政治上实行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是,经济体制上却采取了一种类似于苏联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制度,印度也搞五年计划,办学校,开工厂,扩大生产能力等等,都必须先从政府那里取得许可,结果商品短缺形成一种常态,许可证、配额,各种各样的规制经济主体和经济行为的规定繁多。至到1991年,印度才开始对它的计划经济进行改革。
印度在独立后的40多年中,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上,进行了分散的政治体制与政府控制的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搭配。这种体制的结果是,既没有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没有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因此,独立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即1947年-1980年,印度GDP增长年均仅为3.6%,人均GDP年均增长仅为1.4%。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加速,但是,年平均GDP增长速度为5.6%,人均GDP增长速度也只为3.4%。这40年中,印度的经济发展,不仅远低于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也低于拉美的经济增长速度。二战后,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工业化水平要比中国高,生产力也比中国发达,战后30年,印度实行民主体制下的计划经济,中国实行集中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1952年时,印度的人均GDP为中国的一倍,到1978年时,中国人均GDP为224美元,印度为400美元左右。与印度相比,显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不断的政治运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显而易见。
印度从1991年才开始改革政府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政治上集中度不高,是一种计划向市场转轨中的经济体制与较为分散的民主政治体制组合的模式,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集中的政治体制组合的模式。从世界银行的数据比较,1980年时,印度的GDP总量为1826亿美元,中国为2017亿美元,从总量上看,印度为中国的90.55%;到2008年,印度为12370亿美元,中国为42220亿美元,印度为中国的29.30%;从人均GDP看,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00美元,印度为1016美元,印度为中国的31.75%。两国经济发展30年来,中国人均GDP为印度的2/3,变化为印度人均GDP不到中国的1/3,一定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同搭配有关。
对此,有的资料总结认为:(1)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要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较中国强烈,其相当保守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从投资环境看,印度也不如中国,存在基础设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法律条文过繁、某些企业信用差等障碍。(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集中的政治体制,总体效率是高的,能办成一些大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3)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局保持了长期稳定,而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长期的“悬挂议会”(没有任何政党获绝对多数席位),政府更迭频繁,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4)印度特殊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如种姓制度、教派冲突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可以这样说,我们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分野,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经济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与一个国家和地区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与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搭配组合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型过程比较来看,对经济发展最为有利的是东亚韩国和台湾地区等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分散的市场经济体制搭配。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都是政治上集中的时期。而所谓的分散的民主政治体制,不论是象目前秦国与分散的市场经济体制搭配,还是象印度与计划经济体制搭配,经济发展的效果和成就并不优良,甚至是失败的。而且一旦一些还没有完成转型的国家和地区,台湾地区,结束国民经济执政后,特别是陈水扁执政的所谓民主化的8年,正是台湾经济增长不景气的时期。
八、不同现代化道路的评价和对中国的启示
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怎样走,除了我们自己讨论自己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我们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而避免其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并且,还要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调整。
(一)四种类型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和评价
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从传统落后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型时,选择的人口转移的方式、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关系模式、企业规模偏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形式等等。我们简单列表来看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模式。
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现代化道路类别人口转移方式产业和就业结构对外经济战略企业规模结构政治与经济体制组合效果和成就评价
东亚模式(二战后到80年代)较为体面的居住利用劳动力为主的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结构出口导向为主小企业充分发展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自由的市场体制相结合第一名:“东亚奇迹”
拉美模式(独立后到90年代)贫民窟转移,逐步在改造重化工业化进口替代大企业为主,忽视小企业发展威权集中政治与民主民粹政治交替,计划国有与市场私有交替第三名:“拉美陷阱”,上世纪80-90为失去的20年
印度模式(独立后40年)贫民窟转移为主工业体系发展缓慢不成功的进口替代大小企业发展均不充分民主体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第四名:发展极为缓慢的40年
中国模式(改革开放30年)人口在城乡间长期剧烈流动第二产业发展超前,服务业比率低,农业中就业的比率太高出口导向大企业有一定的发展,小企业发展数量不足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市场取向改革及市场经济相结合第二名:高速发展,存在失业、分配和国强民不富等问题
东亚模式--(1)城市化方式:从传统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看,人口城市化速度很快,没有户籍限制,在工业化完成前转移到城市中的人口有了自己的较为体面的住房,家庭夫妻和上下代之间团聚,人口迁移初有一些贫民窟,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得到了改造,人口没有在城乡之间,年度间和代际间剧烈流动。(2)产业和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迅速,第一产业中就业劳动力同时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正常上升,同时第三产业扩张容纳了很多劳动力,重化工业与加工工业协调发展,经济的轻型结构,充分发挥了劳动密集及其当时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虽然在战后都进行了均地改革,但是,后来政府都推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即使这样,东亚家庭农场的规模与拉美和美国相比,还是要小得多,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3)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先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对工业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再是出口替代升级,总体上是出口导向战略;没有采取大举借债的方式,而是直接引进外资发展经济。(4)企业规模结构: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是政府力推大企业的发展;韩国搞了新农村建设运动,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实际上没有减缓,而是加快,为了解决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降低失业率,韩国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是实施了十年振兴中小企业计划,大力发展了小企业;结果,中等收入的人口增加,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减少,韩国居民在60-80年代的20年中,因小企业的发展,迅速富裕了起来;台湾也是中小企业立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发挥了劳动密集优势,二是提高了劳动在GDP中的分配率,三是因中等收入者增多和失业贫困人口减少。小企业的大量发展,使韩国和台湾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整个工业化时期,城乡差距较小,虽然没有象拉美一样在社会福利上讨好居民,但是基尼系数较低,社会收入分配较为公平。(5)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在工业化过程中,韩国和台湾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如韩国的李承晚和朴正熙,台湾的蒋家父子,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治理体制;而韩国和台湾高速增长时期,实际上都是在政治高度集中阶段完成的;但是,韩国和台湾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审批较少;韩国在工业化时期,由政府来推动经济成长;由于政治上的集中控制,经济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中,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和环境。(6)结果评价:经济健康快速增长,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失业率较低,人民生活较快实现了富裕,收入分配较为公平;经济发展史上称之为发展的“东亚奇迹”。在比较的四种现代化模式中为最优。
拉美模式--(1)城市化方式:人口转移没有户籍限制,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化初中期时,由于农业集中度高,大量迁移到城市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中,在有些国家中逐步地进行了改造,但是,还是有大量的贫民窟;优点是,人口进入的居住成本较低,家庭团圆,人口在城乡区域间不剧烈流动。(2)产业和就业结构:在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过程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迅速,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劳动力资源过剩,但不得其用;拉美农业,土地的集中度比美国还要高,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很好,如果美国政府对农业没有支持,美国农业的竞争力不如拉美。(3)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在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发展阶段后,拉美进入了主要为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怕丧失国家经济主权,一段时间中不直接引进外资,而主要以借债发展本国工业。(4)企业规模结构:拉美在工业化过程中重点发展的是大型企业,产权制度上,一些国家在国有和私有之间摇摆不定;不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农业向特大规模集中。(5)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政治体制上,威权集中的政治与民主民粹政治交替,在威权主义政治主导时,经济发展较快;而在民主民粹主义政治主导时,政治家选举中不顾财力讨好选民,导致福利早熟,并且发生债务和财政危机;拉美政府对经济事项的审批也较多,政府办事效率较低。(6)结果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前经济增长较快,80和90年代,民主化加快和民粹主义政治较强时,选举讨好选民,福利负担沉重,发生财政和债务及金融危机,使拉美陷入负增长和低增长的20年;失业率较高,贫富差距较大。总体上是不成功的。
印度模式--(1)城市化方式:户籍放开,人口转移的速度非常缓慢,至今城市化水平在30%多一些;30%-40%的城市人口在贫民窟之中居住,居住成本较低,家庭团圆,人口城乡、代际间流动不如中国剧烈。(2)产业和就业结构:农业的增加值在下降,但是农业就业比率下降速度较慢,较多的农业人口分配越来越少的农业增加值,实际是印度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次原因;除了软件业发展较快外,基础和体系性的加工工业发展较慢,服务业比例较高,但是层次较低;农业中就业的比例较高;农业生产条件比中国优越,但是,与拉美和美国等相比,经营的规模还是要小得多,农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没有竞争优势。(3)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实行出口导向和对外开放的战略,而且进口替代战略又受到外汇短缺和政府集中资源能力太弱的限制,借债和引进外资都规模不大。(4)企业规模结构:企业集中度不够,特大型企业发展不足,骨干性的大企业数量不多;从其失业率高和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来看,小企业也发展不足。(5)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西方民主式的政治与政府管理较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民主政治使得重大决策效率较低,而计划经济使政府对经济的审批事项太多;形成既没有活力,也没有集中资源优势的体制组合,加上其传统种姓制度和部族宗教冲突,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结果评价:在独立后的40年,经济增长特别缓慢,特别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中国高,但是,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农村和农业中剩余劳动力数量太大,实际失业率较高,贫富差距较大。其独立后40年的现代化,在四种模式中,是最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