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中)
12433900000091

第91章 政府应急管理 (21)

一是时间性原则。应急后勤保障往往有突发性、震撼性等特征,必须把握时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投放必要的保障力量控制局势的发展。如果在应急保障面前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势必丧失抢救机遇,造成被动局面。二是效率性原则。应急事件发生后,需要组织优秀精良的应急力量达到有效救助的目标。参与应急后勤保障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使用尽可能少的人财物,达到高效保障的目的。三是机动协同性原则。后勤应急保障必须具有较强的机动灵活性,要求编组灵活,运转协调,指挥得力,职责明确。四是安全性原则。应急过程中,后勤保障力量及其保障活动面临严重威胁,确保保障力量的安全和保障活动的展开是应急保障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五是科学性原则。后勤保障要尊重应急事件的客观规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避免蛮干和盲干。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救援能力,以经济价值为标准,确定后勤保障的力量与资源分配,确保政府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

总之,应急后勤保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制定保障预案,配备保障力量,实施保障活动,评估保障效益,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有实体、机动保障有实案、持续保障有实力”的新型应急后勤保障体系,保证政府应急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转,为建设公开、透明、问责的宪政秩序和服务型政府服务。

二、应急后勤保障的主要任务

应急后勤保障任务涉及诸多方面,要根据应急事件生命周期合理安排和处置各类保障任务。应急事件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潜伏阶段。社会或自然系统长时间地积累矛盾,应急事件处于量变阶段。这是解决应急事件的最佳时期,但由于没有明显标志,往往不被人觉察。二是突发阶段。事件突然爆发,迅速演变,该阶段持续时间短,但社会冲击大、危害深、社会关注程度高。三是持续阶段。事件得到控制,但没有彻底解决,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尽量降低危害程度。四是解决阶段。事件得到解决,事物恢复原有状态。五是评估与分析阶段。总结事件发生、发展与解决过程,为处理下一轮应急事件积累经验与教训。

对应应急事件的生命周期,应急后勤保障的任务与工作重点有所不同。

潜伏阶段:应急后勤保障的主要任务,一是从宏观层面建立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综合协调部门,制定长期应急后勤保障策略和应急计划,加强战略规划、物资储备、基本预算等准备工作;二是建立应急后勤保障组织系统,明确职责分工和基本运作形式;三是加强应急后勤保障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理的预警与监控能力,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准备。

突发阶段:应急后勤保障的主要任务,一是收集信息,掌握需求,通过实地调研,根据应急保障的规模、区域、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是分析信息,借助各种力量,分析事件的危害程度、发展态势和基本趋向,做好后勤保障类别的判定;三是定位与定性分析,通过评估事件的严重性、紧迫性和未来走势,对事件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启用应急后勤保障机构,决定组织人选、保障程度、保障形式、保障物资等事项。

持续阶段:应急后勤保障的主要任务,一是合理调度后勤保障人员,确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后勤保障介入力量,基本要求是就近就便、对口择优、适量选择;二是快速决策,根据事态的发展和保障的效力程度,决定后勤保障力量的编组,综合计算各候选对象的综合保障指数;三是投送应急后勤保障力量,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投送力量和投送方式,实施统一的组织指挥、对投送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总的要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投送方式,保证力量的到达和发挥作用;四是及时化解保障过程中再次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引导社会舆论,做好后勤保障物资的接续工作。

解决阶段:应急后勤保障的任务,一是保证保障力量的衔接,做到既能完成任务,又不造成浪费;二是根据持续阶段应急事件的实际情况,如应急事发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交通线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应急事件状况,迅速展开保障行动,加大保障力度,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应急事件,恢复正常秩序;三是合理安排受灾人员,恢复生产生活重建,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保障正常生活,建立健全社会援助机制,使事件的社会震荡减少到最低程度。

评估与分析阶段:应急后勤保障的任务,一是关注事后社会和个性心理的变化,做好“创伤后紧张综合症”的痊愈工作,保证社会和个性心理健康;二是教育转化和观念更新工作,改变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后勤保障观念和想法,为下一阶段应急后勤保障打下基础;三是修正后勤保障制度,改进后勤保障政策,建立新的应急后勤保障体系。

三、应急后勤保障管理体制

我国政府应急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目标是以设区的市为单位,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建立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合理配置资源、分级分工负责的属地化应急后勤保障体制。管理体制建设是应急后勤保障的重点,是应急后勤保障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应急后勤保障管理体制建设涉及组织、指挥,决策、协调等方面内容。总体要求是,关系要理顺、结构要合理、指挥要灵敏、决策要及时、协调要得力、虚实要结合。

1.组织体制

体制建设的核心是组织结构问题。应急后勤保障的组织结构体系是指“主管国家安全事务,直接负责危机的防范、危机检测和危机控制的主要职能部门或机构”,“依据决策指挥中心的方针、政策,具体主管、执行某一方面的危机管理事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应急后勤保障组织体制包括:后勤动员组织体制、生产动员组织体制、物资储备组织体制、交通运输组织体制、医疗卫生组织体制、后勤训练组织体制等。我国的后勤组织机构体制,可以按照四级模式构建。具体内容一是设立国家级应急后勤保障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解放军四总部参加,主要负责全国应急后勤保障的动员和组织建设工作,在后勤委员会内设立财政、工业、交通、卫生等应急后勤业务机构,具体负责应急后勤组织计划和落实工作;二是在省地市设立应急后勤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职能、任务与中央级机构的协调一致;三是在县团级单位,设立应急后勤办公室,作为应急管理的基层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上级机关应急管理指标的落实工作,确保应急后勤保障的正常有序进行。

2.指挥体制

指挥体制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国家安全、制定危机防范、危机状态控制的目标、原则和选择危机对抗行动、对抗方案等重大职能”。应急后勤保障指挥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建立健全应急后勤保障联合指挥机构,在实施应急后勤保障中实行统一指挥,统揽全面情况,协调各方力量,达到全局的一致,做到权威、高效、灵活、畅通。在指挥体制建设中,要注重指挥形式的灵活性,坚持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结合;后方指挥与靠前指挥相结合;按程序指挥与超越程序指挥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后勤指挥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保障时机,完成保障任务。

应急后勤保障的指挥,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讲求时效,快速指挥。要求是,科学预测应急保障任务,进行多预案准备;综合运用现代指挥手段,提高指挥和决策速度;调整、理顺指挥关系,提高指挥时效性。二是高层决策,分层指挥。应急后勤保障力量的多元化以及保障行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应急后勤保障指挥必须实施高层决策,分层指挥。三是以变应变,灵活指挥。应急事件复杂多变,应急后勤保障必须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后勤指挥也要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强调集中指挥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下放指挥权,提高在特殊情况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协同,准确指挥。应急后勤保障能力的有限性与保障任务的繁重性,构成了后勤应急保障的基本矛盾,解决这对基本矛盾,有赖于应急保障准确性的提高,而提高应急保障的准确性,必须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2003年春的非典事件,之所以一度造成恐慌,与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协同不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协调体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的城市灾害管理模式,造成城市缺乏统一有力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表面上各司其职的城市灾害管理体系在真正面对群灾齐发的复杂局面时,既不能形成应对极端事件的统一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灾物资,造成“养兵千日”却不能“用兵一时”的被动局面。因此,协调体制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应急后勤保障的协调是指应急保障力量内部之间、应急保障力量与其他力量之间,为完成应急保障任务所进行的协调配合活动。周密细致的协调活动,对于发挥应急保障的整体效能,确保应急管理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与应急管理力量的协调。应急后勤保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应急管理的需要,管理力量与保障力量要做到同步与合拍,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在快速反应中的密切协调,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保障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加强两者的协调。在方案的准备中,要制定完善、针对性强的应急保障方案,提高同步反应能力;在实施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掌握管理的规模、重心和进度,为保障力量的快速筹集、同步反应打下基础。二是在快速投送中的密切协调。应急保障力量的及时准确与投送方式方法的确定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强应急管理和保障力量的有效协调。三是实施应急管理过程的协调。通过协调,一方面及时了解应急管理的物资消耗、人员损耗,明确物资补充的时机、数量和方式;另一方面,与应急管理方及时通报保障情况,取得管理方的支持,使应急管理行动与应急保障行动密切联系,有效衔接。

(2)与后续后勤保障力量的协凋。应急后勤保障担负着保障当前,衔接后续,为后续后勤保障力量争取时间、创造条件的重任。为保持后勤保障行动的持续性,应急保障力量必须与后续的后勤保障力量进行有效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急保障的顺利实施。

(3)应急后勤保障力量内部的协调。由于应急保障力量的多元化,各单元力量的功能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后勤保障能力的发挥,影响应急管理目标的达成。为此,要充分发挥应急后勤保障的效能,加强各单元力量的协调,综合发挥他们的作用。

4.决策体制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应急决策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应急决策意识不强,缺乏专门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核心决策机构,决策的手段和技术落后,决策的公开性和可预见性差,决策人员的素质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急后勤保障决策是非程序性决策,应急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给决策者带来高度的紧张和压力。应急决策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独断性、权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急后勤保障决策的决策者必须牢牢把握决策流程,从问题界定、目标设定、方案规划、方案选择以及绩效评估等不同阶段,进行科学民主快捷的决策。因此,建立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应急后勤保障事件案例数据库,培育应急决策管理专家智囊团,形成不同应急专家与决策者的分工和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决策体制的建设,首先,要发挥决策核心的权威作用,做到决策核心的高度一致;其次,要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和专家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再次,要强化部门间的完全协调和合作,避免因部门摩擦和矛盾延误决策实施的时机,影响应急后勤保障的进行。

四、应急后勤保障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应急后勤保障运行机制,是强化应急后勤管理、降低保障成本、提高保障效益的需要,是应急后勤管理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应急事件得以迅速处理和解决的关键环节。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应急后勤保障的运行机制问题。如公安部关于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规定中就明确:要在法律保障、警力配备、后勤装备保障、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从实际出发,应急后勤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建立预警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完善应急监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设立特定组织对应急事件做实时判断、提前预报、仔细会商、分类比较、提供预案。如上海市编制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总体预案》

规定,发生一般灾害事故,仍按以前的模式,由各灾害管理部门组织救援;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由区县或现场指挥部应急处置;发生特大或特殊事故时,启动《总体预案》,由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救助。预警机制的建立,一要培养应急意识,这是应急预警的起点;二要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应急后勤保障的预见管理,除对未来发生的应急事件进行预警之外,还要预料应急事件解决后的未来可能趋势,为政府应急后勤保障提供应急平台;三要通过系统理论化的模式,充实预警体系,拟订多种预案。预案包括两类,一类是应急管理和行动的应急保障预案,另一类是应急保障力量自身的行动方案。预案的拟订要把握:预案的全面配套性,各层次、各方向的预案必须相互配套;预案的针对性和可选择性,对应急后勤保障力量自身可能担负的保障任务进行科学预测,确保预案的针对性;预案的可行性,在对预案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预案更加实事求是,更为有效。

2.信息披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