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障任务的应急性。应急事件在突然情况或临界情况下发生,时间紧、任务急,应急后勤保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证解除应急状态的顺利进行。二是保障行动的快速机动性。我国幅员辽阔,应急后勤保障力量往往远离应急事件发生地,这就要求通过快速、高效、安全的海、陆、空途中保障,夺取主动权,提高生存力。’三是保障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由于潜在突发事件多,规模不一,种类各异,要求应急后勤保障力量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不同样式和不同规模应急事件的要求,做到灵活多样,机智多变。四是保障环境的复杂危险性。突发应急事件,环境特殊、复杂而恶劣,直接决定了应急后勤保障任务的艰巨性。五是保障实施的艰巨性。主要是,应急保障节奏快,时效高,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增加了保障的难度;由于环境复杂而危险,保障资源有限,必须确保保障的准确性和高效率。
三、应急后勤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们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加,应急后勤保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技术条件下,应急后勤保障不仅要谋求物资保障优势,更要谋求技术保障和信息保障优势;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各部门独立保障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更高层次的兼容性应急保障体制显得十分紧迫;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应急保障的需要,传统的以动员人力、物力为主的应急后勤方式必然向高科技应急保障方式转变。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处理应急事件中处在十分特殊的重要位置。据了解,我国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0. 4%,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的灾害威胁也进入高发期。资料表明,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区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带,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处理应急事件不仅是对政府组织管理能力和效力的全面考察与综合鉴定,也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发展滞后,应急管理的后勤保障严重缺位。这种状况不改变,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合法性和公共形象,影响政府统治本身。因此,改革旧有的政府应急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新型政府应急后勤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二节 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实践
二战以来,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地区冲突和各类突发事件不断,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国际社会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应急事件的管理,强化了应急后勤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国外政府应急后勤保障实践
新西兰惠灵顿应急管理部尼尔?布立登博士认为,国际社会传统应急管理方式发端于二战和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主要以灾害反应的民防指挥与控制为主。20世纪70年代,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向全面综合应急方式即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转变。这种应急管理方式把注意力集中于灾害分析、能力评估、应急规划、应急反应、应急保障和恢复要求等方面。随着现代社会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变量对社会秩序影响的增加,国际社会十分注重对各类应急事件及其后勤保障的实证分析。由于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各国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和应急后勤保障措施有所不同。有的国家建立了综合性应急管理协调部门,有的国家则在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各自建立某种类型的应急管理部门。如澳大利亚应急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工作,协调联邦政府对灾区给予物资帮助。加拿大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准备办公室主要负责为基础设施提供通信、交通和安全保障服务,确保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俄罗斯民防、应急和减灾部还负责监管分发拨付给政府的抗灾资金和物资使用。美国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是联邦调查局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联邦调查局是应急管理的牵头机构,主要负责减灾和后勤保障工作。其紧急事务支援小组设有动作小组和行政后勤小组两个部门。应急事件发生后,联邦调查局担当现场指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参与紧急事务处理后,联邦调查局还要和管理署一起,组成联合运作中心,设置运作小组、行政后勤小组、事后管理小组等,负责协调应急事件处理和应急后勤保障工作。如纽约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紧急情况下,它是现场总协调人,也是最高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由它负责组织应急物资供给、提供后勤保障。“9. II”事件中,纽约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就与联邦调查局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一道,协调联邦总务署等28个机构和美国红十字会的行动,明确运输急救物资的程序和责任,发放食品、水、药品和其他重要物资,使整个后勤保障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我国政府应急后勤保障的现状与实践分析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应急管理的后勤保障只停留在体系建构的探索阶段。20世纪中后期,我国不少地区建立了应急管理系统,进行了应急管理后勤保障的实践探索。如深圳市紧急事务管理系统、广州市110社会联动系统、上海市城市综合减灾系统,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工程等。目前,我国在突发群体性事件、反恐怖、反劫机、铁路案件处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生产安全、震情、汛情、旱情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等方面,都建立了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和工作预案。在应急后勤保障实践方面,1998年我国的洪灾管理和2003年春抗击SARS事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1998年的洪灾管理,在灾前应急反应阶段,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会同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水利科学院等单位对洪灾作出了及时的预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做好应急决策和预案的同时,加强了应急后勤的准备工作,制定了灾民紧急转移安置预案,储备了防洪抢险物资,包括专用帐篷、食品、药品和救生器材等。在应急反应处理阶段,后勤保障主要完成了紧急转移灾民、异地安置灾民、解决灾民吃穿困难、解决治病、组织发动捐赠等任务。在灾后救助阶段,主要完成了帮助灾民抢建过冬住房,解决灾民吃粮问题,组织其他地区的支援保障活动等。
2003年春非典疫情爆发后,国务院成立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下设后勤保障组等10个工作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承担了后勤保障组的牵头工作并设置了医药用品协调、生活必需品保障、市场管理、资金及捐赠、综合与运输5个办公室。应急后勤保障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建立协调网络,完善应急机制
后勤保障组成立后,迅速建立了横向包括12个部门、纵向包括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以省(区、市)经贸委为主的医药用品供应协调网络。医药用品协调办公室建立了重点医药用品报告制度,指定3家重点生产企业每日报告12种医药用品的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情况。生活必需品办公室建立了36个大中城市、360家商业企业、8大类生活必需品每日检测制度和价格快速报送制度。综合与运输办公室协调铁道、民航、交通等部门,建立并启动防治非典物资调运联系网络,确保紧急运送快速畅通。
2.抓重点品种供应,保证重点地区急需
一是调整储备目录,增加急需品种。安排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全力以赴,采取各种办法紧急增加急需品种,保障了全国医药用品的供应。二是组织应急生产和紧急进口,确保紧缺用品供应。针对过氧乙酸、呼吸机、红外快速测温仪、口罩等供应紧张问题,支持天津渤海集团东方化工厂、航天北京长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无锡纺织产业集团等企业进行扩能改造,使产品的供应得到保障。三是紧急协调有关方面迅速制定、发布部分防治非典用品国家标准。对军事医学科学院、总后军需研究所、总装防化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组织批量生产。四是保证重点地区急需。先后为华北5省市协调解决药品34种,其中一些紧缺用品占全国比例,呼吸机为80. 2%,X光机为86. 5%,体温计为70. 3%,甲强龙为70%,胸腺肽为99. 5%。
3.及时调整国债资金使用结构,支持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针对非典疫情,紧急调整国债投资结构,对事关非典防治工作的项目积极予以支持。追加建设资金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努力建成全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4.抓好物资保障,确保生活供应
非典期间,对北京等地一度出现的生活必需品抢购和脱销的问题,紧急组织货源和调运,大力支持,保障了市场需求。在组织生产和调运过程中,医药、纺织、机械、化工、铁路、交通和民航等工交行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顾全大局,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防治资金,地方各级财政也安排了超过100亿元的防治基金。社会各界和境外力量为防治非典捐赠了大批物资和资金,保障了疫区群众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
5.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针对全国无统一的医用防护服、口罩产品标准和防非典急救车的生产标准问题,紧急协调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部、科技部等单位迅速制定国家标准。科技部组织攻关积极推广使用新的安全性能好的防护用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防治药物检测试剂和医疗器械审批开辟了快速通道,加快新产品审批上市;海关为进口急需用品开设特别通道;质检总局紧急启动对全国防治非典产品质量和生产企业的专项抽查和检查,采用了随抽随查、随检随报、分期分批、滚动公布的特殊方式。财政部门简化请款、拨款手续,保证防治资金的迅速到位,对有效控制疫情,及时救治患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提供应急后勤保障方面,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北京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了疫情监测、公共场所消毒、防护用品保障、医药用品购置、医学观察场所准备、国务院防治非典督察组接待、为小汤山医务人员提供饮食等生活保障服务任务,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再比如,鉴于2001年12月7日的大雪封路和北京市交通瘫痪的教训,北京市成立了由公安、交管、市政、环卫、气象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雪天道路交通保障应急指挥部,着手全面构建城市降雪应急系统,以随时监测天气情况,遵循“雪天就是命令”的原则,及时启动雪天铲雪融雪应急系统。2002年进入冬季以后,北京市各职能部门增强了雪天应急意识,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了铲雪融雪应急演习,正式进入临战状态。此外,气象部门提前24小时进行了准确预报,负责融雪的单位事先在四环路以内的主路、主桥上喷洒了融雪剂,所以,2002年冬的大雪,北京市交通状况和秩序良好。
尽管如此,我国应急后勤保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应急后勤保障意识不到位,出现忙乱、被动的局面;后勤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工作协调困难;缺乏有效的应急后勤管理工作机制和应急管理网络体系,手段原始,技术落后,方法粗糙;基础工作滞后,保障能力不足。当前,我国应急后勤保障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常设性应急后勤管理协调部门,没有制定权责明晰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实际运作中,国家层面没有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的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制定长期的应急后勤保障计划;在地方层面,没有明确具体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部门。二是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应急联动及组织的反应时效与能力。部门之间彼此封闭,紧急事件来临,通常的做法是各自设立单独的应急后勤保障中心,整体上没有形成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制度框架。三是政府官员和群众缺乏应急后勤保障意识,社会应急后勤保障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差。由于常规决策体系建设落后,有效互动的公共治理结构没有形成,迫切需要尽快构筑我国政府应急后勤保障新体系。
(第三节 构筑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新体系
构筑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新体系,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需要,也是建立健全机关后勤保障体制,使后勤管理与服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建设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公正透明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在紧急突发事件中迅速集合后勤保障力量,灵活运用多种保障方式和手段,对政府应急管理实施准确的后勤保障,确保政府应急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
应急后勤保障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迅速集合后勤保障力量,要求快速筹集保障力量、灵活组织保障力量、快速投放事发现场;二是准确实施后勤保障,要求在时间、空间和保障数量与质量上做到准确有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保障效能。构筑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新体系,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科学决策、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中央指导、地方负责、平战结合、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实施保障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