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横”系统中的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和应用适配器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协同运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需求。简单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可以通过应用适配器系统实现。多种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可通过应用集成系统和应用适配器系统的组合来完成。当需要实现跨系统的信息管理时,综合地运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三横”架构将是必要的选择。其中流程管理系统是支持面向服务、流程驱动的体系结构,它既可以将现有不同应用系统的流程协同起来,也可以将新应用系统的流程统一起来,最终将业务流程调整、管理、设置的权利从IT技术人员手中移交给业务人员。
无论“三横”各系统采取何种组合模式,管理和监控系统与安全支撑系统都应发挥其支撑作用。
三、联合审批介绍
联合审批系统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整体建设。实现网上联合审批,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梳理政府行政审批业务职能并加以整改,通过对行政审批业务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全面体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服务的思想,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联合审批系统是根据窗口受理或网上受理的办事业务类型,通过审批调度系统与相关单位的内部审批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完成联合办理与并联审批或联合审批。
联合审批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个政府部门的业务系统,依托已经建成的连接各个政府部门的政府专用网络,政府统一的安全支撑体系以及XML信息交换技术,实现各部门审批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业务联动的行政审批服务、有效提升审批办证项目运作的监管能力、审批效能和服务水平。其主要特点和要求如下。
1) -个部门受理,联动审批,整体监管,全程服务。
2)综合管理系统、门户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联合审批系统。
3)对办理件进行统一受理、统一调度。
4)联合审批系统与各单位内部业务审批系统实现无缝互联互通。
5)联办件的联合调度与并联审批。
6)提供标准的可视化业务审批流程系统,用于办事单位内部审批。
1.网上联合审批的主要模式
网上审批是政府多部门跨网络协作的综合性应用,审批信息往往需要跨网络流动。审批环节、参与审批的部门、审批信息的流转构成整个审批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在“审批工作流”的控制下进行。审批工作流可以灵活定制和修改。
申报者通过多种渠道将申报材料提交到政府网站,政府的审批系统读取申报材料,然后依据行政业务规则和部门分工和权限划分,启动相应的审批流程,协调各政府部门按照逻辑顺序协同工作,完成审批过程,并将各主要环节和最后的审批结果反馈到网站上或通过短消息通知申报者。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审批I作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根据审批项目在互联网上的处理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以下4种模式。
1)第一种模式:全程网上办理。
2)第二种模式:网上申报、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发布、持申报原件办理相关手续。
3)第三种模式:两次网下办理--送申报材料和领取审批文件。有以下几种情况会采取此模式:需现场考察、需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意见、需取证过程、需提交原始材料。
4)第四种模式:仅提供网上查询或者表格下载。
分析得出所有网上审批流程都由若干基础流程单元组成,一类单元对应一套程序和一类数据组织方式。从网上审批应用和流程整合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以下7种典型模式。
1)第一种典型模式:线性(包括单体)。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审批环节、一个审批人员。
2)第二种典型模式:分支。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定义事项审批的流程,确定各项任务,执行各项任务的角色,以及各项任务的动作,设置分支流程的条件。
3)第三种典型模式:汇集。主要受理单位汇集各前置审批的结果后,再在本业务的审批流程内完成该用户的申请审批工作,并通过各类型的通信方式通知用户受理结果,同时用户也可通过网站随时查询到自己申请的处理情况。
4)第四种典型模式:树形。信息门户既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又是一个沟通的平台,利用树形结构来管理整个网站所要发布的内容如图15 -4 -5所示。
5)第五种典型模式:闭环(组)。闭环(组)即树形的源点与汇点合一。企业和社会公众在网上提交事项审批申请后,在一站式办公平台上拥有业务系统的政府部门能够直接接受到由应用支撑系统传递过来的审批事项。受控文档的起草、审批、流转、存档、调阅电子化,收文、发文模块可以完成文档管理的全部闭环过程,实现文档生命周期的全部电子化。
6)第六种典型模式:征求意见。它是采取便函或电话征求意见,属于非正式文件。如果办理者觉得难以作决定,或需要征求有关处室意见,也能通过系统向该处室发出正式的征求意见书,并通过业务流程的并发和同步机制可实现多个业务部门同时处理某项业务的操作。
7)第七种典型模式:会签,即共同发文。任务的处理及汇总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相关的会签审批人应主动相互沟通,尽量避免“返回”操作。如果会签中出现不同意见,双方充分沟通后仍然无法达成一致,则双方应将各自审批意见提交(“审批通过”)下一级的审批人,由下一级审批人裁定后再决定是“返回”还是“审批通过”。
不论是以上哪种审批模式,都是建立在互联互通的应用集成平台之上。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上联合审批的实现结果。
2.网上联合审批的技术实现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地级市的行政审批业务约1200多项,几乎每项审批业务都涉及多个市级委、办、局,甚至区县的委办局,业务流转方式纵横交错,异常复杂。
网上联合审批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委办局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也就是要建设一个灵活的、可管理的电子政务应用集成平台和流程集成平台。
实现应用集成平台,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审批流程中涉及的各个系统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二是各个系统之间数据格式的差异性转换。流程集成主要实现审批流程中各个审批单元之间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联合审批的应用集成平台中,可以使用集成中间件,通过一个集成框架,自动定制了系统集成需要的大部分编码,来实现各个系统数据的集中交换和统一管理,为开发人员提供一组标准接口(或称为适配器),实现系统和系统间的连接,也可以实现系统和中间件之间的连接,并通过丰富强大的数据加工能力,为数据之间的差异转换提供支持。
综合考虑系统的扩展性、技术先进性、维护与操作简便性等因素,在联合审批的应用集成平台中,应使用基于Web技术的工作流产品实现流程集成。
整个网上联合审批系统结构如图15 -4 -6所示。
网上联合审批系统需要提供给用户统一的门户入口,用户通过互联网门户入口登录,选择自己的相关审批事项,填报相关资料,数据将自动转入流程集成平台,业务将通过流程集成平台制定好的规格,将具体任务通过应用集成平台交给办事机构(委办局),委办局处理的状态和结果也要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及时反馈给流程集成平台,并通过门户网站告知用户。
应用集成平台作为核心平台,提供各委办局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业务数据交互。应用集成平台不仅仅提供了数据通信的通道,同时也提供不同部门之间数据格式的转换,另外,应用集成平台也将是数据共享的平台,所有审批业务中需要各部门共享的数据都需要在应用集成平台处保存,以便于流程的快速执行与监控。对于各委办局不能共享的数据,可以提供API的方式,让外界系统来访问。
在应用集成平台中,集成中间件提供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过滤、数据压缩和加密、例外处理等功能,应用集成平台所需要的异构通信、消息路由、应用搭建部署、平台管理等功能也都涵盖在集成中间件之中。消息中间件则提供数据可靠传输、拥塞控制、数据优先级控制、加密和压缩、节点合法性认证、均衡负载等功能。
3.联合审批的技术要求
(1)标准化全面支持业内成熟的、普遍接受的工业标准;基于工业标准,提供多种开放接口。
(2)实用性具有灵活的业务定制和流程控制手段,可以描述实际系统中复杂多变的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并实现这些业务流程的执行、监控等功能。
(3)可移植性系统可以跨平台、跨数据库构架,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移植性。
(4)灵活性遵循技术无关性的原则,实现广泛的技术兼容;系统不仅增强了行政审批流程的受理、初审、复审、审定和告知等各大环节的可自定义性,同时也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统一性。系统应提供基于XML的业务数据接口,遵循J2EE规范或.Net框架,提供远程业务服务和远程数据服务;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支持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与各业务协作单位的办公网络相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提高中心业务的直接办结率。
(5)扩展性通过数据交换子系统,可实现审批公共数据的交换,使审批的公共数据可以在标准的平台上进行数据接收及数据发送,并且通过各级中心互通互联子系统实现不同地域的互通互联,从而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应用范围。另外还实现了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解决多个部门应用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
(6)安全性通过电子印章和数字签名和CA认证接口系统,解决系统中的身份识别问题,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节 基于业务规则的一站式服务与联合审批
一、业务规则
业务规则是进行一站式服务和联合审批的基础条件,只有有了统一的业务规则,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因此,统一业务规则是进行一站式服务与联合审批的关键。
1.为什么要用业务规则管理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从此以后,以计算机为工具,迎来了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前期,信息系统采用宿主机与多个仿真终端联网的形式,由分时系统支配共享主机的集成数据处理结构,也就是Master/Temunal模式,但是实际的数据处理工作仍然在PC工作站上完成。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域网技术发展得很快,由文件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构成的分散式网络应用系统扩充了PC机的功能,并使得PC机用户能够共享公共数据,但是仍然是系统逻辑和系统数据混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客户机/服务器( C/S)结构出现,是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结构的信息系统中,数据存取和应用程序分离开来,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由应用程序作为逻辑和数据运算的用户界面。
信息技术是企业界实施商业战略举措的基础。由于企业界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使得企业IT部门开发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复杂,变化修改也越来越频繁。
IT部门需要实施由数据驱动(Data Driven)的应用程序。对于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来说,这些应用程序包含的业务规则过于复杂、庞大,变化也过快,因此在开发周期和维护周期上的压力都相当大。同时,IT部门还面临着财务压力,要求投入少、产出多,优化企业内部对奇缺技术人才资源的调配使用。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变化速度推动的,由于变化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人员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信息系统发展到今天,市场在变,客户需求在变,公司产品在变,工艺流程在变,领导决策在变,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那就是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怎样在较长的时间内满足企业、市场和社会瞬息万变的形势呢?
纷繁复杂的变化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主要是企业的业务规则在变。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改进信息系统所必须面对的根本。
业务规则管理( Business RuleManagement,BRM)正迅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实践方案。如果说一个业务规则是描述、约束或控制某项业务的某个方面的话,那么业务规则管理就是企业在业务规则生命周期内控制业务规则的一组策略和流程。
2.业务规则和业务规则管理
(1)业务规则
进入21世纪,业务规则正以神奇的力量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但是它并不神奇,它在企业随处可见。与业务相关的操作规范、管理章程、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等,都可以称为业务规则( Business Rules,BR)。
但是,目前国内的企业中,业务规则大多数存在于企业业务人员的大脑中,或者程序手册、客户合同、供应商协议等非结构化的文档中。即使企业有了信息系统,规则逻辑也是作为一个过程写进了程序代码中,当业务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做出相应的响应,必须伤筋动骨地去修改原有的程序代码,带来极大的不便。
从本质上来说,业务规则并不是新鲜事物。Guide Business Rule Project对业务规则的定义是:业务规则是描述和约束业务的语句,用来刻画业务的结构或控制和影响业务的行为。业务规则具有如下特性:申明性、准确性、原子性、一致性、非冗余性。
业务规则方法学提供了一种依照业务规则概念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规则,表现规则,管理规则,自动执行规则,建立规则运行机制,最终目的是实现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Business Rule Management System,BRMS),使得简单的非技术性的概念容易被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所理解,业务人员不必涉及数据模型、处理模型和对象模型,可直接面对业务规则,同时更加深入地参与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
业务规则存储在规则库中,完全独立于数据和程序之外。业务人员可以对业务规则进行查询、添加、更新、统计、提交等操作,并且可以在线修改和测试业务规则。
业务规则可以不断积累、调整和共享,并能对规则进行版本管理,设定规则的有效期,实现对业务行为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也因此得到了保障,系统的维护成本大大降低。
数据库管理系统与业务规则管理系统比较如表15 -4 -1所示。
(2)业务规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