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32

第32章 电子政务(16)

事实上,代理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熟悉微软Office的读者一定不会对那个曲别针似的Of rice助手感到陌生,当我们用Word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它就在屏幕上跳来跳去。与一般的帮助系统相比,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首先,它不需要人的干涉,它自己就知道待在哪里,有时候还眨眨眼,学术上称这种自己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叫自治性( Autonomy);其次,在不同的情况下,比如你敲错了一个单词,或正在画一个表格时,这个助手会自动弹出不同的提示信息,这说明它在不断地观察你的工作,并主动地试图表现自己,这种性质我们称为主动性( Proaction)。当然,如果它的建议正好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尽管这种情况好像不多),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个助手还是有智能性( Intelligence)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Office助手就是一个软件代理。

由于研究的领域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学术界对代理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4个学派,各学派的研究人员心中有不同的代理形象。

1)智能代理学派。它来源于人工智能/分布式人工智能( AT/DAI)领域,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那些可以天然地对应到多自治代理交互的分布式问题。智能代理是研究的重点。该学派历史最悠久,人数也最为众多,是目前代理研究的主流。

2)用户接口学派。它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将代理应用于用户接口设计。其研究目标是改变目前用户接口设计中占统治地位的直接操纵模式,而采用主动行为,并采取更为协作性的辅助行为的应用来协助完成用户的任务。我们熟悉的Office助手就是这种研究的一个成果。 13)移动代理学派。它来源于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式的发展,主要关注于移动代理,也就是说,编写那种能执行移动指令的代码,能在网络中移动程序本身和它的状态。像隐私和安全性等问题就是这种代理现在考虑的重点。

4)机器人研究学派。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治性的、能进行决策的机器人系统上,将其作为机器人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般意义上的软件代理主要包括智能代理和移动代理两种类型,虽然历史上两个学派各执一端,有自己的研究重点,但事实上,这两个研究领域都依赖于相似的概念:使用自治性的软件过程(也许在实现中采用过程调用一个或多个线程,但在行为和外观上都表现为自治性的过程)来处理自动控制的任务。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这两个研究领域正在逐渐融合,智能性的移动代理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智能代理的标准化组织FIPA已将移动属性集成到其最新规范中。另一方面,商业化的移动代理系统,像Grasshopper,也包括了对代理通信语言(ACL)的支持,而传统上,ACL的有无正是区别两种类型代理的关键。MCI WorldCom的Vin ton G.Cerf曾预言,在25年之内,企业和消费者将经常性地使用移动智能代理来执行广泛的任务,但常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这种软件将在Intemet上的计算机之间跳来跳去,执行它们的任务。其实,用不了25年,现在就已经有不少这种“代理”在网络上活动了,我们所熟悉的Nimda或者蠕虫病毒就是这种进步的一个副产品。

智能代理至少应该具有反应性、自治性、目标性、社会性4个属性。但很多研究者坚持认为,自学习的性质应该成为一个智能代理的必备素质。也有不少学者,如Maryellen Mott Allen指出,我们有单独的协作代理、接口代理、移动代理、信息/In-ternet代理、反应代理、学习代理等,但至少到现在为止,同时具有这些性质的智能代理仍然是一个神话。

软件代理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能采取自治的行为,通过与所处的环境交互,以完成给定的目标,在必要的时候,可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这个定义强调了代理的反应性、自治性和目标性,并且把社会性、学习性和移动性作为参考。

软件代理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关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系列工作开始,到今天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而直到现在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这与新技术带来的巨大的环境变化以及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分不开的,其中最大的动力和挑战来自于Intemet。

计算机软件设计模式的发展从其诞生之日起,局域化( Localization)和封装化( Encapsula tion)就一直是其努力的目标。与传统的对象不同,代理实现了完全的局域化,即自治化。代理不再被动地接受外部消息的刺激而作出反应,它完全可以在自身的目标和规则的驱使下,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反馈来改变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代理比对象更真实地模拟了现实中的主体,如人的状态和行为,因此,是一种更深刻的抽象,是面向对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计算模式的革新也使代理技术尤其是移动代理成为关注的焦点。从严格的主机/终端模式到客户/服务器模式,直到当前最为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但移动代理的出现模糊了这种界限,通过在节点之间迁移而不是消息传送,移动代理提供了一种在动态的通信网络环境下,动态放置新的软件的机制,这将对实际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应的通信协议产生深远的影响。

代理与其说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不如说是一种崭新的分析世界的思维方法和用信息系统再现世界的设计方法。通过综合采用在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管理科学等各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种有高度智能和自治能力的软件代理将深刻地改变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模糊传统的人机之间的界限,使人机之间真正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

不过,软件的智能化和移动化,使那些以刺探和破坏他人信息为乐趣的人或组织,如军事或经济间谍、恶意的黑客、恐怖分子等,更加难以防备和检测。不过,武器是无罪的,关键是看掌握在谁的手中。

6.业务规则技术

业务规则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组条件和在此条件下的操作,是一组准确凝练的语句,用于描述、约束及控制企业的结构、运作和战略,是应用程序中的一段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通常由业务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程序开发人员共同开发和修改。

它的理论基础是:设置一个条件集合,当满足这个条件集合时,触发一个或者多个动作。以规则形式捕捉策略语句能提供极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适应性,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业务规则是一种描述信息,它定义或者约束了部分业务逻辑。它用于对业务逻辑结构进行验证,用于控制或者影响业务逻辑的行为。业务规则的分类如图15 -4 -3所示。

业务规则是条目( term)、行为(fact)和规则(role)的集合。条目是一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是对一种共识的定义,如一个有效的账户被定义为此账户有余额;行为是一个完整的描述,通过动词来连接terms使其成为一个有效的声明,如银行客户必须至少拥有一个有效的账户;规则分为强制规则( constraint rules)、表达式规则( computation rules)、条件规则(conditional rules)3种。

1)强制规则,描述了一种无条件必须为真或者假的强制规则。这种约束可以是结构化的( structural)约束,也可以是行为的(behavioral)约束。

2)表达式规则,提供了计算term值的算法。例如,月末账户余额二余额+余额×月利率。

3)条件规则,如果为真,则触发某种事件或者事务。例如,如果一个账户余额超过10万美元,则这个客户具有高优先级。

业务规则的属性包括名称、状态(被提议的、有效的、被核准的、存档的)、有效日期和终止日期、业务规则描述、表达式、触发事件等。其主要形式有决策表、决策树、规则语言和脚本。

1)决策表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业务规则,每一行表示一条规则,列表示条件或动作,当所有条件满足时,执行动作。

2)决策树是将一组业务规则以树形结构来表示,每一个分支表示一条决策路径,叶子节点表示结果或动作。

3)规则语言,使用类似自然语言的句法描述规则。目前有很多种规则语言,每种语言适合解决其特定领域的问题,可以提供较好的性能,但I.匕图形化的表示难于维护。

4)脚本(模板)用于描述过程性的业务逻辑,是决策表、决策树、规则语言的基础,如IF.THEN.,.ElSE.。

业务规则的应用特性如下。

1)业务规则的非“固化性”。固化在程序代码中的策略和规则必然是僵硬的。

客户的多态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决定了业务规则和策略的变化必然很频繁,如果规则的每次改变都要求对系统程序进行“伤筋动骨”式的修改,那么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必然代价昂贵,甚至难以维持。

2)业务规则的“逻辑性”。业务规则具有逻辑性,每条约束行为的业务规则至少包含条件和执行两个部分。规则的条件涉及到对业务数据作用的判定,规则的执行涉及到对业务数据的处理。所以规则不是简单的业务数据。

3)业务规则的“非过程性”。每条规则只能定义对一种现象的判断和操作,复杂的业务逻辑应该由多条规则协同处理。规则的“非过程性”带来的好处是:每条规则的制订变得非常单纯,可以“就事论事”,将复杂的过程处理平摊成一个个有条件的执行单元,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积累过程。

4)业务规则的“事件触发性”。业务规则会根据相应的条件被触发执行,触发规则执行的“事件”就是业务数据本身。比如一套信用分析的规则集合,一旦客户信用记录信息进入系统处理,这组规则将会被激活,并启动相应的分析过程。

5)业务规则的“非技术性”,业务规则是属于业务人员的,业务人员应该使用行业语言而不是专业技术语言(如程序语言、数据库语言、脚本语言等)编写规则。

(第二节 联合审批

一、信息共享与联合审批

政府各部门要实现联合审批,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因此,信息共享是联合审批的前提和基础。

电子政务一般有政府间的电子政务(C to 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 toB)、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 to C)3个主要模块。C to B、G to C这两种电子政务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众和企业的网上办公业务中,而网上办公就是要处理大量的公众和企业申报的各种表单,并且这些表单要能进入政府内部办公网中进行流转、审批。网上申报和流程审批系统是政府面向企业和个人的窗口,是政府职能的外部表现,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业务流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网上申报和流程审批系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的基础是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基本单元就是电子化的文档。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必须跨越地域界限,跨越各种应用平台、操作系统、软件版本的文件格式,没有任何限制的电子文档共享。我们经常遇到的交流障碍,由操作系统或版本不同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同样会阻碍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发展。建立网上申报和流程审批系统,要能够提供既符合企业和个人用户操作系统的实际情况,包括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系统差异,同时又能够更少地占用系统资源,更利于Web交换的文件标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管理( BusinessProcess Management)技术,应用集成(Application Integration)技术和应用适配器( Adaptor)技术,以及XML和Web服务技术等,其基本作用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流程交互与协同功能,实现跨部门的流程共享。通过提供动态的流程定义、部署、更新等服务,不断满足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同时,为新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一体化、可扩展的流程管理服务。

2)采用应用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信息代理技术、信息路由技术、格式转换技术、服务驱动体系结构技术、XML消息服务技术等,实现跨平台的、标准的、开放的应用系统集成环境。

3)采用应用适配器技术,通过配置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与应用系统间的连接与整合,改变以编程为主的“硬连接”方式,实现系统间集成的快速实施与部署。

4)采用基于B/S结构、JMX管理协议和Web服务技术的管理和监控体系,使管理和监控不受系统和应用环境的限制。

5)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技术体系和产品。提供安全应用接口与安全服务接口,实现安全产品的即插即用。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通常采用“三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三横”为流程层的流程管理系统,应用层的应用集成系统,数据层的应用适配器系统。

“两纵”为支撑“三横”的管理和监控系统及安全支撑系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如图15 -4 -4所示。

“三横两纵”以“三横”为主体,重点解决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数据交换、应用集成、流程协同3个层次的问题。“两纵”是“三横”实现安全的、可管理的、可监控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环境的支撑。

“三横两纵”遵从松耦合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独立性和耦合性。独立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独立运行,独立使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共享中的问题。耦合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集成为统一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通过平台内各系统间的整合与协同,解决共享中不同层次的问题。各系统应提供标准接口,以实现平台内各系统间及不同平台间的快速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