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100

第100章 服务型政府建设 (7)

行政审批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管理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全面进步,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日渐突出。2003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行政审批的程序单独制定一部法律。《行政许可法》的制定,有力地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严格地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而且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减少和限制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依法无据的事项,使行政机关抛弃传统的管理模式,由过多地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转向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方向;同时这个转变也有利于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并引起行业组织的重视,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行政许可法》还对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来加以规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但是,我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主要体现在加强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后续监管:对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加强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积极稳妥地移交给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审批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论证、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监督制约,规范审批行为;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

(第四节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1)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保证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3)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信息化社会一个重要特征是变化快,这就要求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行为要快,反应要敏捷、及时,决策要果断、迅速,但又不能出现明显失误。这不仅要求各级、各部门的政府决策者,要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原则下,具有对国民经济进行现代管理的才能、技巧,又要求简化各级、各部门的政务工作程序,在将“决策”和“秘书”工作进行严格分工的基础上,让决策者从繁杂的一般性事务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时间专注他管辖的专业,有更多时间、渠道获取有利于所管辖范围决策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及时报告和决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没有足够的信息量,政府决策失误的概率就会很高。运用科学方法改善政府决策程序,同时,也要求采用先进的办公方式,包括运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为此,我们要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打破政府内部门管理在时空上的分割,使政务处理更为集约、快捷,建立一网式办公系统,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内外网的工作流程整合,提高政府办公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第五节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结构,在政府和部门间合理配置政府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本解决政府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的问题。大部门体制是一种“大职能、宽领域”的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避免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便于内部协调,提高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安排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部长承担政治责任与行政责任,有利于责任政府的建设。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要求,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作为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或国务院直属机构,避免有些部门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形成以政府组成部门、执行机构、监管机构为主体的政府机构序列。完善政务沟通协调体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法规范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和权限,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合理的政府层级结构。

协调推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配套改革,形成公共部门与社会组织相协调的公共治理结构体系。

(第六节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它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即非政府也非企业,具有非营利性。我国事业单位的产生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和公益服务的目标一直比较模糊。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上日程。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社会组织的归社会组织”。在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前提下,对事业单位进行定位,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的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具有部分公共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或保留或转为社会组织,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转为企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的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事业单位改革必将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既连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当前中国的市场化背景下,政府改革体现出了“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互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不仅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通过公共服务而实现的公共治理和谐。

(第三章 服务型政府财政体制建设

(第一节 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在财政支出方面,我国政府开始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大公共性工资福利、公共性社会保障、公共性社会安全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我国内需市场之所以无法启动,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网络的欠缺,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的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而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目前,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收入的大部分。可以说,医疗教育及养老成本拖累中国消费支出。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并积极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即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支持抓好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方案,研究制定并实施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2)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3)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重点支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和医疗卫生三项制度改革,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4)建立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强化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减缓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6)完善财政扶贫机制,重点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劳动力培训。

(第二节 调整税收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开始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在转变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财政手段成为未来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用财政工具进行调节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在税收方面,2000年以来,我国调整了几个税种,利用税收杠杆来进行调节。

在所得税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由800元提高到2 0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这一方案的出台实施,有助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支出。在消费税方面,2006年对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了调整。消费税新增加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同时对白酒、小汽车、摩托车、汽车轮胎等税目进行了调整。对“奢侈品”加税的同时,取消了一些日用品的消费税。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浴液、洗发水、花露水等护肤护发品早就不再是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了,而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在调整中取消了这些税目;降低小排量摩托车税率则具有5%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摩托车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运输工具,降低税率能够间接地减轻农民负担,刺激农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部分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调整见表5 -3 -1。

税收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国家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通过消费税的调整,对游艇等奢侈品征税,是对高收入阶层所得税收的一种补充,使税收功能得到更公平的体现。近年来,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相反,为服务改革与发展大局,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政策。为创造公平的税收政策环境,从2008年1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3%降低至25%。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还制定了一系列增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为支持“西部大开发”,我国还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

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国家豁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历史欠税,同时在东北三省和中部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部分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允许企业新购进的设备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为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还出台了一系列财税优惠措施。为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农民减轻负担1 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此外,为支持就业再就业,制定了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就业人员、残疾人、复转军人等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2008年3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以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

(第三节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应当看到,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有的特别是自然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这不仅是应该做到的,而且从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是可以做到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1.完善和规范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