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让我们一起恨天才
12438000000002

第2章 长似少年时(2)

登门造访的学校旧友,几次讲起年轻过往,我说了多次“闭嘴”和“我怎么想不起”。记忆自动抹平了那些细节,留下的是不可言说的感觉,那些故事如梦似幻,偶尔在梦中还原,还带着当时发生时空气中的味道。我惊奇地发现,想象能够补足彼时彼刻的细枝末节。譬如在潜意识里,我习惯把“傍晚”当做最抒情的时间,所以,很多我怀念的故事,时间就一律成为傍晚,就像友人的诗歌:“傍晚/山坡上坐满了/卖票的姑娘”——无比抒情。

那时候有大把抒情的事情可以干。分手是最常见的一项毕业文娱活动,每天都看到有男生在借酒浇愁,“宿舍里的收音机放着爱你爱你”,卖掉书后,懒得挑拣写给女朋友的情书,也一并卖掉了。偶尔也有分手得很精彩。食堂里,草丛中,猛然之间都可能收获一声尖叫,那叫声撕心裂肺,然后是谩骂诅咒和散打。还有人写了一本书,叫《毕业时,我们一起失恋》,那是我翻完《晃晃悠悠》和《支离破碎》之后,读完的又一本忧伤之作。我不认识作者,没必要给他打广告,实话实说,我没有记住中间任何一个句子,但是那情绪就像是偷腥之后西装上的香水味,萦绕三日。

除了坚持破坏图书馆的学习气氛,毕业时唯一能干的就是在宿舍里把自己晾成一截儿腊肉。当然,务实的人总是很鄙视闲云野鹤(我们这帮吃完盒饭就抽烟,抽完就趴在栏杆上眺望女生宿舍的人正是),他们往往在一天的市区奔波找工作一无所获,洗内裤的间隙,发出沉闷地哼哼表示不屑。当时这群人每天琢磨着怎么改简历,然后把一毛钱的复印费砍到八分,最后整麻袋地印,满世界地铺。

实用主义者的通宵达旦羞辱着我们浪漫派的枕戈待旦。我们乐得清闲,走一走各大自习室和楼顶,空无一人的播音间,还有图书馆的地下室,这些跟姑娘们一同走过的地方。我们在等着什么,就是等待走散,没有人等待一张毕业照,可是它还是照样发生: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丝微笑,因为那个时刻的人们只知道在照相的时候应该迎着阳光傻笑,哪知道前面等着他们的故事有多琼瑶。

当你老了

冯唐说,女生老了之后,有时候不是体重重了,而是身体松了,仿佛一棵树和一麻袋劈柴之间的差别。陈村对曰,男生老了之后,有时候不是身体松了,而是身体短了,好像一颗子弹发射前后的差别。

我对老的理解,除了机能衰退这种长个脑袋都能理解的意思外,还有一项,是就随着自己越老越能发现,原来……这帮老家伙也他妈不正经啊!8岁时,我曾经勒令一个我父亲手下的干事:“你别抖腿!男抖穷!”此人当年20多岁,尚未成家,在我全家面前臊了个红脸。前几日我妈电话里对我说:“你记得当年那个抖腿的叔叔吗,现在是局长了。”8岁时候的我带着对年龄的蔑视灭过此人,如今又20年过去了,恐怕再讲不出那样长幼不分的话来。我对老有过一轮保持十多年的“崇敬”,那是被父辈忽悠为“懂事”的心理在作怪。

上学了,知书达理,举止有度,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气概消退了,被驯化成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敢对老师说不、上车懂得让座的小二逼,觉得大人们谈的都是正事儿。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年龄崇拜。这种崇拜不止我有,就说电影里为了表现一个人有智慧,编剧就要写这人须眉皆白,道骨仙风。为什么一定要是这个样子,我见到的聪明人也有长得跟阿里巴巴老总似的,但不能这么写,没可信度。说明老百姓普遍认为,老头是智慧的。与此对应的形象还有,两位站在风中的大侠,着急出招的一位非先倒下不可。同理,两个武林高手,被描写出浑身筋肉乱窜的往往是趴在地上血沫子吐得最多的。年轻人再高,高不过三尺三,老头再差劲,也是拈花一笑万山恒。老最值钱。

前番,我家亲属来北京看病,被个骗子拐去一个大院,活生生买了两万块钱的红砖末当作灵丹妙药捧回老家喝得哏儿屁着凉。问她为什么相信这些砖末会治病?她翻了半天白眼,谓曰:“你们是没看见那院子里有多少穿白大褂的老头儿!”——多混账的逻辑。

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见得更多的是老言无忌之谈。老而做官要离席的,会说出一番实话来。“子弹射出已久”的老朽身子骨,也爱攒些姑娘蹄子的玩笑来混世。能活一天就快活两晌,何必苦口婆心坐化堂前呢!

看得越多,拳打南山虎、脚踢北山狼的无所谓劲头就又回来了。为老不尊没问题,少要尊老,也未必就全是进步。有人,生而就小。这是我们“小镇青年心怀世界”这个故事蓝本最强力的动因和美好的根源:它包含了创造、奋斗、进取,跟贪婪斗争,扶正方向、寻求自我价值;涉猎到爱情、正直、睿智和不能跨过的愚蠢。少者用思考改良老者赋予的流程,建设完整的符合自我趣味的及他者利益的、美好而又充满思考乐趣的领域。老没老样,小没小样,混而不吝,就这样。

沙井 出口2244

此刻我的地理坐标正是这里,沙井,出口2244。如果要说辅助性的描述,就是异地,我置身于一片高架电网中间,旁边是跟土耳其一样的黄颜色和红棚顶的城乡结合部楼房,计程车表显示224.80,司机姓钟,路上除了一句“我不认识路”再未发一句国语。这个人的编号是,CZ0022794,跟条形码似的人,平头,蓝色衬衣,国字脸,我凝视3分钟后扭过头去,注定这是一张我无法记住的脸。

异地给人神奇的感觉,房子可以堆积木似的凹凸搭嵌(这与我生活的北方不同)。长期的潮湿让楼房有铁的部分全部流下污渍,脏兮兮的一团团,生活有一种馊毛巾和内裤味。土壤之大如中国,南北之别。让一切的异客的感觉清晰,但是它的细节又多得让一切小说家心生愉悦,这便是地气。昨晚,我穿过坐满大妈的发廊,徜过昏暗的巷子,在那里歇息的人不怀好意地坐在阴暗里,遛狗的和杀鸡的一起在叫。各色的路牌像天津老楼里惹起密集恐惧症的小广告。

蹩脚的普通话是南方通行证,我们处处暴露着(哪怕是一个儿化音)自己异客的身份。我的行李包里有一本王朔,几件换洗衣裳,从酒店出来之前我甚至还跟服务员发了顿脾气。似乎异乡也会归拢人的性格,每个不同的地方会激发你人性潜藏的不同:譬如在日本,由于繁文缛节,可以把人腰练成弹簧;在北欧除了禽鸟和牛畜,难见高等生物,我们这样在人群中活惯了的中国人老想抱着迎面而来的老外啃上一口;在东南亚,女孩子们穿得招摇,露出黝黑黑却细嫩的皮肤,会唱一口奇怪的《甜蜜蜜》,在中国男人眼中变成一袋袋移动的大米……我们可以把不同却相似的几个人,摆进不同却相似的房间,几个人之间的交流的实际内容,会因为时间的改变带有一点时间特质,话题也会从不同的地名上,发生一些联系性的变化。其他,无一改变。时、空、人,变成了看似无限实则未必的排列组合。

如果这是一个傍晚,那么这个叫做“沙井”的地方,跟北京上海的傍晚,又有怎样的分别。从一个城市的威斯汀,住进了另外一个城市的喜来登,房间的陈设似乎不同,又似乎没有绝对的分别。人们还有着虚构的本事,把瞬息变化的现实变成无数种可能性来解读,但是实际上,这是思维的胁迫,等到发现获得刺激的能力越来越差,一种被戏耍的不快在心底升腾。这就是跟世界的隔膜吧。总是怕被戏耍,于是隔岸观火,用虚构和想象来平衡自我。我们感受彼此的能力在被神经质的物质世界所阻隔,是阶层和服装在作为人的符号,人们变成了汽车这种怪物肚子里的寄生虫。“人们不再能像先人那样,感到自己与其他的生灵被同一个神话中诞生出的风不分彼此地吹拂着。”一个朋友这样总结。

人生就是具备回想功能的树洞。兴许这就是沙井,出口2244。从上一次到下一次的还珠格格的复沓。

金沢夜行

上次去日本是包机去看海。当时飞机上一群美女主持人,一路莺燕,一点没觉得孤单。这回再来大阪,搭车又到了乡野僻静的城市,金沢。我相信没来过的人能把这个字念对的也不多。加上同行的人多数来自党报,不同领域的人像用尿圈了自己的疆界,大家谁都不要跨界便是客气。一行连吃饭都我独坐榻榻米,如果提出不吃鱼,就听见一群人嘤嘤嗡嗡地咬耳朵:“唔,一定是怕辐射……”他们的退避三舍、不解和不屑,垫成了此行一路无话的美感。

金沢夜很凉,我在酒店无事,把连续十二个电视台全都安静地看了一遍,发现即便是不懂得日语,也完全看得懂内容,一个台在播放《九降风》。后来终究不能容忍还像蹲在广州的感觉,决定夜行。

路口星落着不会英语的西装皮条客,被生活毁坏了脸的女人问“马杀鸡”,沿途亮着的卖色情画报的超市,街道干净的有回声,神社森然嵌在路旁。我只顾走,其实隐约知道自己在期待一场交谈。我的目光不断向坐在路边的背包客投去,一旦交错,就立即甩向一边。活该我这一头长发和一袭皮衣,让拉皮条的日本青年也避让,只能怡然地咬住一根烟,慢慢沿着小街数着路口,听鞋底叩击路面哒哒作响。

此时是0点22分,沿途的居酒屋都已经关闭。偶尔有夜校归来骑着自行车的长发女孩子从身边经过。一恍惚,人车都已经穿过。天气愈发冷起来,一个男人穿着半袖拉着一个抱住自己身体的女人撩起门帘,钻进了一家红灯氤氲的居酒屋,门帘撩开的瞬间,我瞥见几个醉得连成一片的女人们,在榻榻米上东倒西歪。

心想事成。走了一小时后,我总算是成功地迷了路。观察了一阵,我决定跟一个深夜出行的中学生模样、连胡子茬还没冒出来的小男生问路。我向他挥挥手,他停下,我吐出一连串的英文(只有在日本会感到英文无比流利),他一直在嗯嗯呃呃,用不断重复我句子的最后一个词或者重音。后来我不耐烦起来,他却一直推着自行车跟着我。我递给他一张名片。他看不懂上面的字,研究了一分钟,说:“Peking?”

我回忆了一下酒店附近的一切,想起了“ARMANI”,想起了“109”的店。他像是有了灵感,带我走过两个路口,找到一个无人的警局,用里面纸笔,画了一张大大的地图。我用日语数了7个路口,转弯后又4个,记下,像游戏结束一样吐出了一口气。

两个小时后,在酒店洗澡,我想起警局门前与小男生分别,忘记像日本人那样弯腰致意。回忆表情,他似乎对深夜偶遇老外的故事意犹未尽,手扶自行车在路灯下目送我走远。

流宴波尔多

首先我必须承认,跟黑斯比起来,我绝对是法国菜的门外汉。那几日我们住在法国波尔多的小镇——那是出产最美妙的葡萄酒的地方,每天早上我们顶着窗外的大雾醒来,擦去露台上面黑色木质桌椅上挂满的水珠,坐下来,简易的几片烤得嗞嗞冒油的甜肉和几段烤肠,一杯橙汁,一点精致夹心面包,加上一大杯配着牛奶的咖啡,我就心满意足地把肚子吃得浑圆。说真的,在法国,只有早餐能满足我这张中国北方的嘴。至今,我的相机里面还保留着大量关于那段日子里我们被热情的葡萄园酒庄主邀请的每一餐、每一道菜的照片。

实际上,我并不在意一顿饭吃得长久一些。这样,我可以慢慢翻开书、或者打开笔记本里的电影,构思一段情节,让这段时间显得甜蜜又飞快。在法航的商务舱里面,香槟是随时提供的,途中我尽量保持清醒——没有像在人头马活动上那样,害得公关准备把我背回家——只是一口口小酌着这种奇妙的气泡酒,盯着前排座椅靠背的屏幕,等待着飞行途中的第一顿法餐。“国际旅行提供的餐饮总是还不错的。”坐在一边的黑斯没有附和这一点,当然了,对于一个在米其林三星工作多年的世界顶级大厨同时又是今日粉丝无数的美食评论家来说,应和一个门外汉除了礼貌没有其他。我们慢慢吃着,虽然菜谱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可以断定,那是我们告别盐的开始。

一周吃下来,在一户女公爵的庄园里,我们围坐在一张白色的桌前,桌面上满是五颜六色的水果。主人为了拉近跟中国人的关系,他们把一副乾隆年间的一位法国画家去中国留下的真迹挂在了自己的客厅里面,那是一副侍卫环绕,王公大臣在豪饮饕餮的画作,居中的正是被中国电视剧热炒了无数遍的传奇皇帝乾隆。有趣的是,法国画家把梳着大辫子的清朝士兵们,也画得眼窝凹陷,鼻子高高挺起。食物在桌上显得模糊、遥远。

餐桌铺在户外,洁白的桌布,折叠得四方整齐的餐巾。前菜是甜味腌制牛肉配无花果,并且伴着波尔多地区最出色的甜酒。我吃了几口就放下了,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蜜饯。侧目去看黑斯,这个人并没有吃很多,他一直在专注地用法语跟主人交谈。

在一道鸭肉正餐上来的时候,我一刀下去,盘底上就渍出没有完全熟的鸭肉的血来。我忍不住用英语问黑斯,你觉得今天的菜如何?他交际性地不置可否,谈了一些公爵的园子很漂亮,阳光洒在绿色的植物上的感觉让人通体舒服之类的废话。

“得了吧,”作为一个直性子的中国北方人,我不达到目的是不会罢手的,“我知道,如果你说一家馆子好,热爱美食的人就会趋之若鹜,但正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有这样的影响,所以你对所有热情主人提供的饮食都三缄其口,是不是这样?”鸭肝、鱼、盛在口杯里的白色的汤、正餐后一定有巧克力蛋糕、比例多少的赤霞珠、赛美蓉,啊,我有点厌烦了。

黑斯埋头在食物里,过了一会儿,他把身体坐直,并且用餐布沾了沾嘴巴,显得非常严肃:“我的工作是给食物评等级,真正好的食物,我会评它五颗星,但是我也给过一家馆子零颗星——面对菜肴我根本没有面子可给。”

“零星因为难吃并且太贵?”

“实际上好的食物,如论你花多少钱都不会觉得太贵。”他喝了一大口甜酒,“并且食物的好,也并不完全在食物本身。”

远处是一片等待收获的葡萄园,我们所处的草地有几公顷大小。女公爵在笑着用法语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下一道菜,干干净净的酒杯在白色的长桌上摆成了整齐的一列。我们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交替地品尝着。

“你看他们的眼泪多么好。”黑斯举起杯,冲着阳光。

眼泪,腿,种种说法等同于中国人说的挂杯。陈年的酒液在透明的被子上落下一行行的眼泪来,像胡须。我想起了父亲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喝茅台,酒在杯子上挂了半杯。在回到北京的酒桌上,我大口地把冰镇啤酒灌进胃里,吃上川菜的感觉确实非常爽朗,令人兴奋。结账的时候,同伴说餐馆多收我们八元钱。但那一刻,我的脑子里一直闪现着作为王公贵族的女公爵夫妇,热情地朝我们的汽车离开的方向挥手的情形;金色头发的孩子在葡萄园边上骑着脚踏车,大叫着跳过矮小的灌木;搭载我们的奔驰车身闪着银光穿过田野……黑斯是对的。食物不仅仅是因为本身才可口的。

去度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