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典:诺奖之行
12439700000022

第22章 第六天 王宫晚宴思我故乡

"My father always said that Mo Yan is the son of a farmer. That will not change just by winning the Noble Prize. I am amused that people chase me for my signature. I am a humble person," Moyan said.

上午| 8点钟,我们在酒店的自助餐 厅里遇到了莫言夫妇。看得出,他们有 些疲惫,但状态比较放松。虽然接下来 几天的活动安排依然密集,但毕竟诺贝 尔周的重头戏已经圆满落幕。

今天上午,莫言没有重要活动,所 以有时间享受一段悠闲的早餐时光。莫 言安静地吃着早餐,偶尔叫住经过的服 务员帮忙添一点茶水,有时他发觉服务 员很忙,就干脆自己来为大家添茶。我 们在想,莫言是不是这些服务员遇到的 最好招待的诺贝尔奖得主呢。他寡言而 温和,时刻怕给他人增添麻烦。不时, 有出版商和翻译家走过来向莫言表示致 意和感谢。法国的瑟伊(Seuil)出版 社的资深编辑安妮女士通过翻译家尚德 兰女士告诉我们,作为与莫言合作多年 的出版社,瑟伊出版社深感荣幸,并希 望能推出莫言更多的作品。这时,管笑 笑忽然想到了父亲的一部小长篇《战友 重逢》,便简单讲述了小说情节梗概, 推荐给了安妮。莫言感慨道,瑟伊出版 社对他而言,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

因为与安妮以及众多翻译家的多年的友 谊,瑟伊出版社更像他的作品在法国的 家。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流露的温情,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荣耀加身后的莫言依 然是那个重友情的淳朴的山东汉子。他 的善良、慷慨、纯朴的天性永远不会从 他的心灵中缺席,而会随着岁月的流逝 更加浓郁。有时,我们发觉莫言和陌生 人在目光接触的瞬间,他的神情甚至有 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他安静、谨慎、 温柔的性格使得他更喜欢或者说更适合 安静地独处。

十点多,法国翻译家杜特莱先生以 及意大利翻译家米塔和李莎来到了莫言 的房间,和莫言夫妇聊天。他们完全没 有想到莫言会在昨天的晚宴致辞中特意 提到了他们,翻译家朋友们非常感动, 并赞扬了他们为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的 实现所做出的贡献。翻译家的真诚致谢, 让这位淳朴谦虚的山东汉子有些不好意 思。他说:“我说的就是大实话嘛!正 如我一篇文章的题目:《翻译家功德无 量》,没有你们艰苦的劳动,我的作品不会被广大的世界读者所阅读。”

就在莫言和翻译家谈话时,房间的 电话不时响起。笑笑不断地起身去接电 话,安排事务。我们观察到房间里的一 角放了一些画轴,就好奇地问莫言这是 什么。他说这是托老家人捎到瑞典的高 密民间艺术品“扑灰年画”。他起身打 开一幅,我们在画面的空白处看到了莫 言的签名。

莫言解释道:“这是送给为了迎接 我的到来表演‘快闪’的可爱的学生朋 友的。可惜我带来的不多,二十来幅, —人一幅。”

莫言又起身拿出两盒从家乡带来的 点心,请大家来吃。

他说:“获奖不久,瑞典电视台来 高密拍纪录片时,我招待他们吃这种点 心,他们都特别喜欢。所以,我这次来, 带了满满一箱,准备送给朋友们。” 我们问:“网上说你签名签到手腕 受伤,是不是真的? ”

莫言笑着说:“我写了几十年的字, 对于我而言,签字不是太累的事情。但 短短半个钟头密集地签几百本书下来, 手确实是有些累,这倒是真的。 ”

十一点半,秦碧达来到酒店,接 莫言夫妇参加“鹤”出版社的宴请。

“鹤”是瑞典唯一出版莫言作品的出版 社,莫言收获诺奖,给“鹤”带来了 无限的荣誉和巨大的收益。“鹤”原来 的老板罗德保也来了。他是一位瑞典的 汉学家,爱好中国文学,是中国当代文 学在瑞典传播的开拓者之一。多年前, 他自己开设了一家小出版社,这就是鹤。 从这个富有东方意蕴的名字上,不难看 出他对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热爱。一 次,他在超市中偶遇正在买菜的陈安娜, 两人谈起中国文学时,聊到了莫言。罗 德保向安娜推荐莫言的《红髙粱家族》 和《天堂蒜薹之歌》。几年后,莫言的 瑞典文译本面世了。后来,罗德保将它 的出版社转让给现在的老板Styrbjorn Gustafsson,自己则去欧洲其他国家做 翻译。当初,所有的人,甚至是罗德保 和陈安娜都不曾想到,两人在超市不经 意的邂逅,竟然促成了莫言的文学在瑞 典的传播;他们更加没有想到,因缘际 会,多年前的这次闲谈,在冥冥之中, 成为莫言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众 多助力之一。

下午| 15点钟,在Grand Hotel—个可以望见海湾的 小房间里,瑞典国家广播电 台的记者夏谷先生(G5ran Sommardal)开始了对莫言的专 访。夏谷先生也是一位汉学家, 曾师从马悦然先生。九十年代, 他就以《文心雕龙》作为自己 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即使是 对土生土长的中国古代文学研 究者来言,这也是一个富有挑 战性的论题。简单的介绍之后, 夏谷先生开始了采访。刚开始 时,夏谷一直替莫言举着麦克 风,时间久了,手腕就有些吃 力。莫言注意到了,便拿过麦 克风,自己对着麦克风回答问 题。夏谷对中国文学深有研究, 他不同于那些喜欢从文学家口 中套出文学领域之外话题的记 者,他提问的内容都是关于文 学本身的。这是一次文学研究 者与作家之间的愉快交流口 一 个小时的访谈结束时,两人都 感到意犹未尽。

莫言:“瑞典国家广播电 台的记者夏谷先生,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十分愉快地接 受了他的采访。”

接受完夏谷先生的釆访, 莫言和女儿直接赶赴瑞典笔 会,那里有一百多名作家正在 翘首企盼。因为交通堵塞,他 们稍微迟到了几分钟。莫言急 步走进会场,惊喜地发现会场 里早已坐满了来自瑞典笔会的 作家同行们。热烈的欢迎掌声 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莫言 微笑着向大家颔首致敬,并向 主持人乌拉·拉斯姆先生(Ola Larsmo,瑞典笔会主席)送上 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一个美丽的 红色花瓶。

莫言说:“这个花瓶,我 本来是想送给瑞典国王的后 来想想,还是送给瑞典笔会的 同行们好! ”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乌拉·拉斯姆先生接过礼 物,开玩笑地说:“这件事情’ 您别和国王说。”

就这样,莫言的演讲在轻 松、温馨的氛围中开始了。

“我还是要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他缓缓地讲着,瑞 典笔会的作家们聚精会神地听 着,并频频点头。陈安娜的现 场翻译既准确又迅速。莫言越 讲越精彩,大家也听得入了迷。 讲到故事高潮,大家的神情都

变得严肃和紧张起来,当故事 的谜底解开时,大家才如释重 负地松了一口气。第二个故事 尤其感人,在座的一位女作家 难忍心酸悲痛,用手绢悄悄地 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2012年12月11日 斯德哥尔摩

我赠送给瑞典笔会一 个朱红色的漆器——经过 二百多道工序雕镂而成的 天球瓶。我对他们说:“这 件礼物原本是想送给国王 的,但又一想,送给国王 不如送给笔会,因为我们 是同行。”其实,礼物是 北京市旅游委员会给我的, 也算是借花献佛。作家是 有国籍的,但文学是没有 国界的,作家的心是相通 的。在瑞典笔会的演讲与 对谈十分愉快。其实,即 便是敌人,也可以找到共 同的语言,何况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