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全3册
12526200000040

第40章 太后治下的中国(40)

人们都认为,慈禧太后超然于评论之外,而又高于法律之上,这些法律,都是太后施行在臣民身上的。例如,太后曾经下谕,禁止在牢中使用残酷私刑,然而几周之后,1904年7月,她就命令判处维新派党人沈荩杖刑。公众舆论对此事也没有什么异议。几日后,宫中上下开始为太后的七十大寿庆典做准备,她又下一谕,拒绝了皇帝要给她上尊号的请求,也拒绝了随之增加的薪俸,称现在的时局下,自己无心举行庆典。谕旨如是写道:

惟值此时事多艰,日俄两国兵事未定,我东三省境内人民,方在流离颠沛之中。民力难堪,满目疮痍,深宫无日不为引疚。内外臣工其各修职业,各矢血诚,凡有裨于民生者,合力振兴,切实整顿,用以宏济报难。俾天下苍生。咸乐昇平而跻仁寿,是则予之所厚望也。

毫无疑问,沈荩的魂灵因此得到了安息。

不容置疑,慈禧太后报复手段极其狠辣。《景善日记》曾经记载,即使是太后忠实的奴仆,太后发怒时,也知道要躲得远远的。如果没能逃开,也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不能触怒她。他们明白若是有谁胆敢挑战太后的权威或指责太后独揽大权,就别指望能够全身而退,也别指望太后会手下留情。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忠于太后,尽职尽责,太后也不会视而不见,定会记在心里,就像俄国的凯瑟琳女王一样,绝对不会忘记自己的朋友。

慈禧太后在中国中部和南方地区均不受欢迎,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政变后这种现象更加显著。这主要源于这些地区的民众拥有强烈的排满情绪,也与政治因素有一定的关联,广东最为严重,几年来,慈禧太后受到这些维新人士的谴责,被称作是最为邪恶的野蛮怪物。这些暴乱却聪敏的广东人常常以生动却又肆无忌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当时的中国人倾向于将这些肮脏、不道德的帽子套在统治者的头上,知道了这点,也就不会很在意了,对这些疯狂谩骂、指责太后的言语也便不再重视。性子急切、话语讽刺的南方人言辞非常有趣,向我们展现出了中国政府系统中很有可能存在的断层,证明了现在新型教育和政治活动愈演愈烈,满族统治已经堕落,不久便有可能被倾覆的事实。

例如,1898年一首极其流行的描述广东人对清王朝态度的打油诗中这样说道:“有三个问题不能追问伟大的满清王朝:当今皇帝祭拜何人之墓?慈禧太后信奉何神?皇族公主嫁与何人?

第一个问题暗示怀疑满洲皇帝的世系,第二个问题则是指新年神秘的祭祀和摩洛神的祭祀典礼颇为相似,广东的维新派皆认为这是由慈禧太后和那些后宫妃嫔造成的。最后一个问题指的是满族氏族中的内部通婚制,汉人连同姓之间结婚都不允许,更别提亲族间通婚。

然而,这些仅仅是地方之言,戊戌政变后不久,便失去了之前的劲头。例如上海报纸中明显的排满主义倾向,大多是表达个人对慈禧太后的敌意,通常是由当地的青年学生希望中国变革导致,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的影响。中国的官员和士大夫阶层总体上效忠于慈禧太后,对她拥戴,尊敬,从不掩饰对太后才智与治国才能的仰慕和赞赏。他们认为正是慈禧太后的才智和治国之道才能够在大清朝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正是由于她提拔任用了曾国藩,中国才能够平定太平叛乱;正是由于她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政变,中国才能够免受激进改革的危险。他们承认要不是1860年与1861年间,慈禧太后深谋远虑,手段高超,粉碎了载垣逆谋,大清朝不知能否像如今这样免于分崩瓦解。他们意识到,若大清的船舵不在太后手中,大清这艘巨轮将驶进极其危险的水域,危机重重。

卡尔小姐?有一本书?准确详细地描述了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宫中的庆典娱乐。这堪称描述中国宫廷生活的第一本书。太后不仅仅具有处理国家政事的天资才能(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相似,且太后极为钦佩维多利亚女王),慈禧太后生前一直对文学和艺术感兴趣,还喜好玩乐。 她几乎是痴迷于戏剧,舞会和庆典。不管身在哪里什么时注释:① 实际上应该为德龄公主。②《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候都享受其中。每日太后从上呈的单子中选出自己想看的表演,她对戏子也很感兴趣,看完表演后会给予他们一些关于演出的建议。御史官员指责说,即使是在两宫离京逃亡西安时,太后也带上了戏子与之同行,并如同常日一样演出。

慈禧太后的生活分为几个阶段。九十年代重修颐和园前,我们对太后的生活知之甚少。然而,待她到了中年,受到“中庸”哲学理念与实践的影响,其口味变得更加简单,生活起居也更加规律。她尤其喜爱颐和园,喜欢颐和园中的小花园,喜欢那些四面环山的湖泊,在其生命尽头,她很少进紫禁城内城,而是待在颐和园颐享天年。她喜爱颐和园中的自由,喜欢这样没有繁冗礼节的生活,喜欢空闲时到水上乘船野炊,和宠爱的几位女眷闲谈八卦。这些女眷中最受其宠爱的为荣禄之福晋和大公主,此时,太后会闲谈往事,展望未来,说得兴致勃勃。

慈禧太后热爱文学,又深于历史,得到了国内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拥戴和尊敬。对于这些士大夫而言,文学经典便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慈禧太后读书时,总是取其大意,而不拘泥于个别文字,经常命令手下口齿清晰并受过专门训练的太监朗读古今作者书籍,每日要花上几个小时。她清楚旧瓶装新酒的危险,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后,也意识到在帝国不断变化的局势下,中国的古学已经不能再为中国的政治提供什么实际价值了。然而,虽然这些道理太后了然于胸,但其1898年的所作所为却与其思想背道而驰。但是后戊戌年反对皇帝变法,主要是因个人愤怒和颜面问题。而1900年,她决定支持义和团运动,也是如此。早在1876年,北京开设同文馆,专门教授西文和西学,有一御史上奏称数学只适合宫中钦天监官员学习,对此太后下谕,大加斥责,谕旨如下:

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正途人员,用心较精,则学习自易,亦于读书学道,无所偏废,是以派令徐继畬总管其事,以专责成,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该御史请饬廷臣妥议之处。

慈禧太后早年垂帘听政,生活奢侈浪费,放荡不羁,这些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亦有谈及。因此,针对此事,很多御史大臣上奏直言,抱怨抗议,数不胜数,且所言极为详细,读之,顿觉慈禧太后应该受到谴责。这一时期,尤其是1862年至1869年间,御史大臣上奏,多为谴责宫中宦官作恶多端,影响势力越来越大。正是这些太监腐败不堪,怂恿煽动太后奢侈浪费,开支巨大,造成了国库空虚,又向地方各省搜刮。即使是在太后最放荡不羁的时候,她虽然没有纳谏,却总是下谕公开褒奖这些言官,以此来调和压制公众舆论。她既要享乐,享受丰厚的贡品贡银,同时也给那些御史大臣保存了颜面。1869年同治皇帝大婚,军机处严肃称因太平天国运动,民不聊生,宫中不应再增加开支。对此,慈禧太后下谕称:“念及我民疾苦,地方凋敝,悔恨所穿所食不够朴素。”然而,她依然生活奢侈,不知节省。但需要提出的是,重修颐和园、修建太后陵墓、准备庆典庆祝等等,朝廷所拨银两,大部分都进了主管官员和太监的口袋。不管军机处如何严厉斥责,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政府中一种人人皆知且牢不可破的习惯。慈禧太后自己也深知很多开支都被官员和太监榨取了,却依然听之任之,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利。在接见外国公使夫人时,她经常会询问她们日常物品在市场上的价钱,以此警告李莲英,自己已经知道了他们滥报价格一事。

太后喜爱浮华,喜欢皇族的恢弘大气,但又拥有家庭妇女般的节俭品格,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节俭几乎近于吝啬。中国宫廷的开销花费,每年没有定数,往往是由当年丰歉状况和帝国的贸易状况决定,通过征收地方赋税,来维持宫中的开销?。这些不确定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令慈禧太后养成了喜好蓄积钱财的习惯,就像松鼠蓄积松子一般。她在紫禁城的私库中积累注释:① 据《泰晤士报》1909年十二月七日一篇特别报道称,自从乾隆皇帝年间,这些宫廷开支就达到了平均每年四千万两白银。了大量的丝绸、药材、钟表和各种各样珍贵的物品,其宾天时,据一位高官统计,她的个人财产,包括储在宫中私库的大量金佛像和祭祀器皿,价值约有一千六百万英镑。这个估计还只是个概数而已。外界尽知,1900年两宫西逃,慈禧太后在宁寿宫院中埋下大量的金银财宝?,价值约有六千万两(相当于八百万英镑),而由各省上奉到太原和西安的贡银定不会低于这个数,甚至会更多。

慈禧太后对自己的容貌很是自豪,她确实面容姣好,身姿曼妙,即使到了高龄,依然不减姿色。宾天前,一位画师为她画像,她称不希望其将自己的皱纹画出。她和每个女子一样,极爱虚荣,每日在妆台梳妆打扮时间颇久,尤其重视自己的发型和发饰。即使是1900年两宫西逃紧急时期,她因不得不改梳汉人女子的发型,大发牢骚。

太后身体健康且总是充满活力,不同寻常。她将这些归结于自己每日早起,生活有规律,并常饮牛奶,其所饮为牛奶凝结的奶酪。她本质上是一个美食家,喜爱精美和讲究的食物,却饮食有度。吸食鸦片,就像其他的奢侈品一样,也极为有度,每日处理完国事,必吸食消遣片刻。太后习惯在每日休息一个钟头,在处理政事的间歇吸食鸦片,宫中人皆知此时不得打扰她。她深知过量使用鸦片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也同意通过唐绍仪等拟定的法令禁烟。但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太后意识到,那些和自己一样能够适量食用鸦片的人,吸食鸦片能够帮助他们消遣娱乐,还能够提神,因此坚持称1906年11月22日的禁烟谕旨不应该剥夺六十岁以上的人吸食鸦片的权力,但是大众依然要严格禁烟,对那些能够像自己一样采取“中庸之道”,适度消遣的人,该法不对其苛刻。

这就是慈禧太后,她非同寻常的个性和功成名就,都为她在世界伟大君主席上赢得一个位置发挥作用。这些伟大君主是世界历史中的佼佼者,是一个时代的中枢,成为了衡量伟大的标准。她的统治很成功,对自己党人执著

注释:①这部分储藏的金银主要是1861年没收摄政王肃顺的财产。奉献,这些并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便能够解释清楚的。但是,毫无疑问,她能够取得如此非凡成就,主要是因为她具有一种神秘的、无法言明的品质,即所谓的魅力。魅力,是一种独立于道德、种族、教育和文明之外的品格,极具吸引力,大部分人都会为之俯伏、倾倒。正是太后的魅力和活力以及其平易近人,才赢得了臣民的尊敬,更多的是爱戴,甚至连那些有理由谴责其处事之风、拒绝遵循其原则的人也无不臣服。这种个人独特魅力,微妙,如同磁铁般释放着吸引力,毋庸置疑是其获得统治大权的秘密所在。凭借魅力,她才能够统治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是凭借这种魅力,她将那些英勇的、中国豪杰中的佼佼者拉拢到了自己身旁,为自己效劳;正是因为其魅力,宾天后,臣民对其依然念念不忘,不断赞颂老佛爷,称赞其卓越的美德和超越寻常人的智慧。

欧洲人习惯用西方道德观念的角度来审视慈禧太后人生中许多复杂和不可测度时期的性格特点,经常强调并谴责慈禧太后冷血无情,残酷凶狠,杀人如麻。我们不能否认这一事实,也不想在此为她减罪,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用这种慈禧太后完全陌生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衡量她实在是不公平。若是以太后的前人和她同时代人物的标准衡量,根据其臣民的公论来看,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个邪恶之人。就在最近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女王和玛丽斯图尔特统治时期,为了维护口口声声宣称的皇室尊严和利益,残酷地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其手段也绝非仁道。这些人有的被绞死,有的被拉伸至死,有的被四分五裂,两位女王都是极其温和仁慈的女性,并不愿意看到流血事件的发生,但是为了统治者的荣耀,为了维护基督教,不是也一样地大开杀戒了吗?

慈禧太后面对死亡之时,就如同生前一样,心中时刻充满着热忱和期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生病无法处理政事,她心中极不耐烦,但又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心中惦念不忘的依然是大清帝国和她的新政,盼望着新政实施,国家能够繁荣昌盛,不仅仅是国家,就连自己也能够迎来崭新的时代。当死神降临之际,她坦然视之,面对着这未来的幽冥,一点都不惧怕,就像是要起身去游玩一般。弥留之际,她与这个男人统治的世界作别,与自己曾经倾洒了毕生心血的事业作别,然而与英国都铎王朝的女王不同,慈禧太后沉着稳定地挥手告别人世,保持了帝王般的尊严,为自己的人生谢幕,自信地迎接将来的高贵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