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慈禧太后曾经犯下过如何残酷的罪行,且其数目如何巨大,她深知自己的信仰和地位,所作所为从不遮掩。中国的君主若是没有强硬威猛的手段,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当然,如若形势顺利,太后也会展现其天真仁慈之心,也具有满族特有的令人愉快的幽默感。
在晚清,进入官场,就必须面对每日的苦难,死亡也常常发生,这些已成寻常,在权力与欲望的游戏中,时时面临生命的危险,皇权周围满是爱恨纠葛,勾心斗角已成常规。慈禧太后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尊为皇族,至高无上,但是并没有任何记载,称太后因纯粹的残酷而好杀人、夺人性命。
她每每定人死罪,皆因此人成为了其追寻权力之路上的绊脚石,妨碍了她的大业。外国蛮夷傲慢无礼,欺凌大清,她毫不犹豫,下令将中国洋人赶尽杀绝。光绪皇帝爱妃质疑她的权威,她亦毫不犹豫将其即刻赐死。太后手段迅速、干练,其一生中只有一次例外。以东方观点来看,慈禧太后已算是仁慈至极了。她不热衷于酷刑,也不喜欢将人凌迟。就算是报复性的谕旨中,虽然毫不犹豫清除权力道路上的障碍,却从不掺杂有任何不必要的残酷,与那些暴君截然不同。她的手段颇似英国伊丽莎白,而迥异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慈禧很早便学会了依靠自己,不求于他人,这点不足为奇,因为环顾朝中上下,能够助其一臂之力的大臣可谓凤毛麟角。朝中上下官员学士,要么腐朽放荡、要么腐败堕落、要么沉迷鸦片,要么是彻头彻尾的天命论信徒,整个皇族上下就像是供养了一群无所事事的寄生虫,太后在其中独善其身,在国家濒临灭亡之际,继承重任,似乎天生便是这个败落王国的统治者,如果说她所言既成法律,也不足为怪,只因为她身边已经没有能够担当此大任的人了。
和其她女性一样,慈禧太后也爱奢华,爱享乐,一度生活得放荡不羁,同时她还精明,嗜好敛财。用她自己的话说,极力遵守“中庸之道”,不会让自己享乐之心蒙蔽双眼,阻碍自己办正事。
慈禧太后谨守礼节,敬事鬼神,支持僧道与占卜师之言,然而,就像英国的伊丽莎白一样,她非宗教的直觉要比所有的迷信之言论更强大,更重要。她从来不会允许那些无形力量干扰到自己处理有形之事的过程,或是阻碍她追求至高权力。而这些正是她与身边之人的不同之处。
慈禧太后个性不同寻常,影响其个性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她能够赢得臣民拥戴,并执掌权力,首先在于她刚毅勇敢,其次,在于她简单直率,这两项特性都令她在满族权贵中脱颖而出。
太后刚毅勇敢,毋庸置疑,即使是在义和团拳乱时期,她都没有惊慌失措,依然镇定淡然。在京城满目疮痍、倍受凌侮之时,即使是最勇敢的男子也会受到震动,而慈禧太后依然在丝绸之上悠然画竹,下令停止炮轰使馆区。太后在宫中斥退蛮横、粗暴的义和团首领,又该是怎样一副景象啊!在离京逃亡那日凌晨,她独自一人镇定自若,发出指令一如往昔,仿佛并不是要逃亡,而是准备要出游一般。这一刻,我们早已忘记了她的学问,性情的缺陷,只看到她如此让人难以抗拒的高贵,令人敬仰。
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慈禧太后还和德国皇帝一样,信念极坚,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尊严和地位。她的唯我独尊和迷信之习在一件事情中显露无疑。那时,美国使节举荐了画师卡尔小姐为其画了一幅油画像,送往圣路易斯的画展展出。画完后,由外务部出发将画像送往美国。
太后很看重这件事,认为送自己画像到国外,其礼节就如同自己亲自出访外国一样,有关尊严,于是下令修建了贯穿京城街道的轻便铁路,专为此事而用。太后画像由官员恭敬地捧着,罩以黄缎华盖,不准用轿子,由几名苦力抬着出城,认为用轿很不吉利。
将画像送出宫之前,皇帝被召来,跪送其出宫,画像穿过京城,经过铁路沿线时,臣民毕恭毕敬跪地相迎送,仿佛那不是画像,而是太后的血肉之躯,按照欧洲的思想和行为标准,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若想要了解当时的气氛,了解如此风俗,得出合适的见解,就必须反观中国古史。
慈禧太后本人出言率直,如若有人阿谀奉承,很快便能察觉。那些赢得了太后青睐和欣赏的官员大多为坚毅强大之人,说话同样直率,如:荣禄、曾国藩和左宗棠等。那些企图通过阿谀奉承谋求恩宠的官员,太后甚是鄙视,且蔑视之情从不遮掩。
当然,也有例外之人,太后会忽视其阿谀奉承,因其勇敢有才而赏识重用,如张之洞。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能够反映她这一特点,在一次殿试选取翰林学士时,太后下谕说道:
拟取一等一名严辰一卷,诗赋文理,尚属明顺。而其赋体,全篇牵引本朝故实,作意铺张,词意多未著题,甚至过事颂扬,有女中尧舜?等句。国注释:①公元2300年前,中国父权社会时期两位极其贤明的君主。后来由于孔子,而成为贤明
君主的永恒象征。家取士,本明试以言之义,总宜崇实黜华,用觇品学,翰林散馆,将以选授清华之职,试用诗赋,尤应切当敷陈。若如严辰所作,不求实际,专事揄扬,于人品学术,颇有关系,此风断不可长。严辰著改为一等末名,即将原拟一等二名之王珊,作为一等一名,其余以次递推。嗣后各项考试,派出考官及阅卷大臣等,务当悉心考校,讲求切实,毋事虚浮,以期拔取真才,用副敦崇实学之至意。
慈禧用人,并不存在满汉间的偏见。其实,太后的政权如此根深牢固,毫无疑问在于她的公正不阿,在朝廷政府部门的人事安排上保持了满汉之间完美平衡。
她意识到,汉人的聪明才智远远在满人之上,汉人乃是国家智慧与才力的中流砥柱,若满族想要维持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地位,就必须赢得汉人的忠诚和拥戴。
自其统治伊始,一直到将支持义和团运动的皇亲国戚送上断头台,她从来都公正不阿,在公众舆论之下,毫不犹豫处罚满族罪人。
其中有一例,很是典型。1860年,慈禧太后宠信的胜保将军因为阻止英法联军侵犯热河,亲自上阵,获得胜利,立了大功。慈禧太后因此对他很是感激,赐予他特殊荣誉。然而到了1863年,他在陕西镇压太平军,想要采取汉人军师不常用的方式,请求太后允许赐予一个叛匪重要职务,将其招降。慈禧太后深知此事危险,拒绝了他的请求,指出了自己反对的理由。然而,胜保竟然私自押下这道圣谕,违抗太后旨意,给了叛匪一个官职。如若这次剿匪胜利,他也便算是将功补过了,然而,那名叛匪突然之间变了卦,趁机重新反叛,杀死了几位朝廷官员,攻陷了多座重要城池。胜保因此被朝廷逮捕,带上刑具押送至了京城。严刑逼问下,他承认了几项罪行,例如随营携带妇女,这项罪行按照中国的军法,是杀头的死罪。然而,对其它的指控,他一概拒不承认,态度极其骄横,要求与指责并弹劾自己的人当面对质。慈禧太后严厉下旨,宣布依法胜保应该斩首,然而念及其镇压太平军、及对抗英法联军战功累累,特将其从轻发落,准许其自行了断。
之前我们已经谈过,慈禧太后非常迷信,但只要回想一下中世纪时期的巫术时代,以及太后自小所受教育早早就将这些迷信思想扎根在了她的心中,就不足为奇了。太后遵儒教,所以能够包容不同宗教,即使是异教,虽然不愿谈及,却也能够包容。平日各种事务总是能遵循占星师和智者所言而办。
在其垂帘听政的第一年,即1861年,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颁发了一道圣谕,阅之,思绪不禁回到了巴比伦时代,那时魔术师和预言家是国家的重要人士。谕旨内容如下:
七月十五日夜间,忽见众星流向西南甚多。二十五六日夜,复有彗星见于西北。上苍垂象,变不虚生。且自上月以来,京师疫气盛行,至今未已。朕虽年在冲龄,实深恐惧,兹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天人交儆,必政令有阙所致,冤抑未伸之故。
在谕旨最后,太后贯以劝诫之言,说道:
中外大小臣工,其各尽直言,直陈阙失,儆戒修省,以挽天意等等。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太后特令钦天监为其慎重选择抵达京城黄道吉时,且在回銮途中不时地紧张忧虑,担心误了吉时一事。像拿破仑一样,太后相信所谓的吉凶征兆,并深信外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超越自然界的一切,必须顺之。每当重要的事情发生,她的极权受到威胁,就会重视这些迷信,向神寻求保佑。她总是向祖先神明乞求保佑,认为祖先的神灵就在帝国周围佑护。然而,若是其权威和祖制发生冲突,又会毫不犹豫选择得罪神灵,将其丢在一边,而去做那违背祖制之事,之后,又会虔诚祭祀,承认错误和悔恨,乞求神明宽恕赦免己罪。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同治皇帝宾天后,慈禧太后不顾大清继承法,选立光绪皇帝,太后深知此罪在中国人眼中是十恶不赦的,却依然行之。
慈禧太后在选择自己陵寝地点以及建立陵寝时,非常慎重,均显示了她强烈的迷信思想。这一过程中,地占师充分利用机会捞了一大笔。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首先要做的便是陪着两宫皇太后到东陵,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两块风水宝地,依山环水,选定后,驱逐一切不祥及邪恶的影响,之后又经过许多礼节和神秘的推理计算,选定了开始修建陵墓的良辰吉日。这一过程及后来装饰陵寝内部,直到后来太后宾天,她一直很用心。为了保证陵寝的建筑与自己的生辰八字相符,令此陵墓成为合适的死后神圣安息之地,慈禧太后专门任命自己的心腹大臣荣禄负责此事。荣禄得到了这个差事,很多满族大臣皆眼红垂涎,因为这个差事乃是一个肥差,不管谁负责,都可以从中榨取大量油水,可谓是最肥的差事。最终,祭祀过慈安太后先灵,便将其陵墓向北移了十五尺两寸,向西移了七尺半寸,慈禧太后的向北移了七尺四寸,向东移了八尺。
慈禧不怕任何人。自从她掌权那刻起,心中确信已经拥有了圣权,坚信自己的命数大吉,便开始品尝一杯美酒般享受专权。她以训斥、劝诫高官大臣为乐,可以从她颁发的谕旨中字里行间读出。1862年,也就是未满二十七岁前,她就开始严肃告诫军机大臣,劝诫他们要痛除旧弊,勉励自新,采取更高的行为准则。谕旨中写道:“为人臣者,亦当延揽人才,但不可培植党羽。”其后,她特意鼓励御史大臣弹劾恭亲王,说道:“谈及国事、政府公正的原则,切记孔子之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敢于面对并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安生。”
慈禧太后的这些谕旨文风华丽,数量巨大,吸引了中国每一个文人学士。慈禧太后对自己能够写出这些谕旨劝诫下属官吏很是骄傲。但是,很多人怀疑慈禧太后的谕旨话中有话,富含嘲讽之言。正如《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所言,为了获得外国公使夫人荣格和其她夫人的喜爱,她展现出了一种女孩子气的骄纵。
毫无疑问,慈禧太后受到了其各个阶级臣民的拥戴,享受着极高的威望。特别是整个北京,人们每每说起慈禧太后,总是流露出对她的仰慕,就像英国臣民说起他们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一样。虽然大家清楚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爆发和兴起负有一定的责任,也应对人们在战乱中经受的苦难负有责任。然而,大家并没有怪罪她,反而称其以国家安危孤注一掷,驱除洋人虽愚蠢,却实为勇敢之举。下层百姓普遍认为,太后驱逐洋人本意很好,且已经尽了全力。想要将洋人赶进大海的主意本身来说很好,拥有这样的豪情壮志才称得上真正的君主。如果这一次计划失败了,是天意如此,毫无疑问,将来的某个时间,终究会获得全胜,显示出君主的智慧及其伟大之处。若说臣民对太后有什么不满,则是慈禧太后回京后与洋人的关系过于亲密,但尽管如此,臣民大多还是对其抱有同情而不是指责。
举国上下的平民百姓,大多都没有见过太后,只是通过不断积累的道听途说,认为老佛爷勇敢、宽大、仁慈。就算他们知道慈禧太后常常突然大发雷霆,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心中太后的完美形象。因为他们相信人有怒气,若不发泄出来,会严重伤身。淳朴简单的直隶百姓非常体谅地,不无幽默地说,慈禧太后暴怒,只是其女性善变的特性所决定。在他们眼里,慈禧太后是一个伟大的君主,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中国国民对那些残暴的官吏和种种残酷的刑罚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对太后一些冷血残酷的暴怒也便见怪不怪了,会认为她的行为并不比15世纪英国绞死伯爵的刑罚更残酷。
曾经有一个文人有幸得以见到慈禧太后,当时她正乘坐轿子前往东陵。此前在齐化门外的东岳庙便用过了早膳,坐轿子前往通州。当时路两边跪着许多百姓乡民,风一吹,轿帘掀开了,这些淳朴的乡民见太后在轿中已经睡着了,他们乐极了,说道:“快看,老佛爷睡着啦。老佛爷政事繁多,真是真命天子啊。能够有幸得见老佛爷之面,真是荣幸之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