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琳琅满目的随葬品已经使人咂舌,不过这还只是官方的文档记录,而据《爱月轩笔记》记载大太监李莲英的回忆,慈禧下葬时还有许多未见记载的珍宝。其中包括重达4两、状如鸡蛋的大珍珠;名贵罕见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玉雕白菜上伏着一只绿油油活灵活现的蝈蝈;而红色珊瑚树上则立着一只婉转啼鸣的翠鸟。总之各式珍宝数不胜数。最后,为了填补棺椁的缝隙,还放入了数十尊金、玉小佛像,又倒入4升珍珠与2000多块红蓝宝石。棺底铺镶珍珠锦被,最上面又盖上一条用6000多颗珍珠串连编织而成的网珠被。
慈禧葬仪的奢华使任何描述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这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在当时就已经成为街传巷议的奇闻。而也正是慈禧所追求的奢华,最终使她付出了死后仅仅20年就遭开棺曝尸的代价。
1928年震惊世界的东陵盗陵案中,“盗陵将军”孙殿英正是听说了有关慈禧陵中宝物的传说,才最终对东陵下手。他派师长潭温江带人盗掘慈禧陵,匪兵们首先将陵园内的财宝洗劫一空,不但柱子上的金龙全被抠落,就连天花板上的木材都没有放过,也被卸下搬走。而后他们又用炸药炸开了慈禧陵寝的地宫,大肆抢掠珍宝。据回忆,当时慈禧的尸体尚未腐烂,只是身上一些地方长出了几寸长的白毛。匪兵将棺中随葬品盗窃一空后,对“老佛爷”身上穿戴的宝物也没有放过,将慈禧的尸体搬出棺外,把衣服饰品全部扒去。而传说当时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罕见的夜明珠,能够防止尸体腐朽。为了拿到这颗宝珠,匪兵们撬开慈禧紧闭的牙关,甚至造成了她面部的破碎。
后来慈禧陵中被盗的很多宝物,又被孙殿英分送给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孔祥熙、阎锡山、戴笠等国民党大员,所以得到了他们的庇护,不但没有遭到法律惩罚,还一路官运亨通。而曾经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曝尸数日之后由清廷遗老们草草重葬了事。
虽然慈禧太后的一生与卖国求荣、残酷施政、贪婪无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她的陵寝仍汇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血汗,是聚集了中华文化精髓的一座艺术宝库。慈禧陵的命运正如清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制度一样,曾经辉煌,却难以改变覆灭的必然命运。
中国古代盗墓现象
中国古代盛行的厚葬之风使得历朝历代的盗墓现象屡禁不止,当然也不乏出于复仇等心理而掘墓。盗墓活动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盗墓者们穿走于亡者的领地,发人冢,掘金宝……所行之事虽被人唾弃,但纵观从占至今的盗墓活动,也是一部另类传奇。
“北派”和“南派”
盗墓的历史由来已久,加之中国南北地理情况的不同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盗墓方法和手段。根据南北盗墓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中国盗墓史上的“南派”和“北派”。
“北派”以豫陕为中心,以使用洛阳铲为特色。洛阳铲是一种用来探测地下土层土质的铁铲,铲的一端为半圆柱形,一端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杆后又可接绳。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几厘米的深井,以此来探明地下的遗迹。相信大家很难想象,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洛阳铲的使用对考古遗迹的探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考古工具之一。由此可见古代盗墓人对这技术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所谓“南派”,以长沙为中心,特有技术为“望、闻、问、切”。望,即为看风水。古代大墓多以倚山面水居多,古代的风水观使得在墓葬的位置选择上尤为重视,由此盗墓者多会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闻,为闻气味,依气味的不同来分辨墓葬的有无,听起来真如同仙术一般。问,即与当地老乡攀谈,历史、传说、地名、古迹等等无一不透露着遗迹的信息。即使在今天的考古调查发掘之中,古地名、古传说仍然是有价值的。比如说,有村庄以“窑”命名,那么就要注意方圆百里是否有过烧窑遗址的存留。切,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南派”的理论中除“闻”之外,似乎都是十分科学的。
不难看出,所谓的盗墓不仅仅在于一个“盗”字,这其中也有着一定的技术与理论。盗墓小说中都是光怪陆离、神奇诡异的,但对墓葬的判断不是光凭感觉,而是或多或少凭借着科学。“官盗”与“私盗”
说起盗墓,无外乎月黑风高之夜,三五个人影,挥舞着铁锹,终于见到耀眼的珠宝,却被早已仙逝的墓主人吓个汗如雨下……历史上,所谓的盗墓者不仅仅是我们听说的以此来发家致富的盗墓世家,更有为了某种目的而盗取古墓的所谓“官盗”行为。
“官盗”,顾名思义,就是统治者或官员组织进行盗墓活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官盗者有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等,至于近代更是有1928年孙殿英组织的震惊中外的清东陵盗陵案,以至于从此孙殿英有了“盗陵将军”的诨号。
在古代,有掘其墓、鞭其尸的刑罚,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惩戒;从风水之术来讲,从祖先的坟冢位置可以看到其对子嗣的庇佑,由此,有人掘其祖坟以坏其风水。以上两种多见于“官盗”。
“私盗”又称“民盗”,指的是个人或团伙的盗墓行为,多数的“私盗”还是出于对随葬品利益的追求。他们盗取随葬品后找机会出售来谋求暴利。“私盗”一般集中在古墓分布较多或密集的地区,如陕西、河南等文物大省。解放前私盗团伙一般由两个人组成,一个人挖洞、向外传递随葬品,另一个清土、望风。一多数的两人盗墓团体都有亲属关系,当然,也有大型盗墓团体和个人的盗墓行为。
一般“官盗”古墓人员为数众多,公开地炸开封土,大量运出宝物,曾经惨遭这样洗劫的墓葬一般已经不会有太大的考古价值了。而“私盗”,既称其为“私”,便是不可如“官盗”般明目张胆了。一般是在墓室的上方打开直接通往墓室的通道,盗出宝物后逃之夭夭。
自古以来,对私人盗墓的惩罚一直都很严格,多以死刑论处。但是,千百年来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无怪乎一个“利”字。盗墓行为在古人看来是对死者的不敬,是有悖人常的行为,而在今天,盗墓行为给考古学研究带来了很多遗憾。如若墓葬已经遭盗,其考古学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墓葬中的随葬品也不再是置于原来的位置了。花样百出的盗墓技术
盗墓多是世家,手艺代代相传。有人戏称,之所以会有如此结果,主要是因为盗墓需要多人为之,一个人怕是难成其事的。打出盗洞,进入墓室,总要有人先爬出来运送宝物,若非父子兄弟,一般的朋友总怕是靠不住的。
考古发掘中所见已经被盗的古墓数量惊人,许多古墓甚至多次被盗。根据考古地层学理论,由墓葬回填土中包含物的时代特征,可以发现许多古墓因时代久远,故而几次被盗的时间间隔也是甚为久远的。盗洞一般都是直接打通墓室,这不禁让考古学家惊讶其对墓室判断之准确。比如位于安阳侯家庄西北冈的殷商王陵区,共有大墓13座,多被盗掘过。盗墓者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盗坑,坑口紧贴墓室四壁,盗洞直达椁室,盗墓者直接进入椁室,珍贵随葬品被洗劫一空。
盗墓者寻找古墓无外乎凭借洛阳铲,以及“望”“闻”“问”“切”,除此之外,盗墓者还有一些隐蔽措施。《警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就曾记述了子承父业的盗墓故事。朱真半夜盗墓,所带之物皆是其父所留:一个皮袋,里面盛着挑刀、斧头等,一个皮灯盏,一个盛油的罐,还有一领蓑衣,蓑衣是在雪天使用的。朱真先将蓑衣穿起,又将十来条竹片编成一行,绑在蓑衣后。这样,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就被后面的竹片拨平了。一般在将古墓盗掘之后,也要将土回填,并把地表作平,这样小心谨慎无外乎是忌惮于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了。
到了当代,盗墓技术更是发展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探测时使用军用罗盘、探测仪,盗掘时使用雷管、炸药、电锯,运输、通讯的工具有汽车、摩托车、手机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高科技手段应有尽有。历代防盗措施
针对高超的盗墓技术,墓主人也想出了种种反盗墓方法,真可谓五花八门。一般来讲,防盗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人知道墓的位置,但这又不符合帝王追求奢华的心态,于是诞生了“疑冢”,比如三国警方的曹操就为自己设了七十二疑冢,目的就是迷惑盗墓人,提高安全性。
虽然增加墓葬数目可以迷惑盗墓者,但终究有一个墓是真的,可以说疑冢只是提高了安全性,但并没有将安全系数提高为百分之百,所以还要增强墓葬的坚固性,让盗墓者无从下手。历史上采用较多的防盗方法是用石头加固墓葬,具体应用中,棺椁采用石质的或墓葬外围采用石块垒砌。为了增加坚固性,还采用了将石与铁相结合的方式,即将熔化的铁水浇筑在石头上。
不论是疑冢,还是铁石加固的办法,都属积极防盗措施。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防不测,聪明的墓主人还想出了种种消极防盗方法,比如在墓中储放流沙来防止盗墓者打盗洞。还有一种以杀伤盗墓者来保护墓的方式,传说秦始皇陵内就设有机弩矢,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被乱箭射死。另外,秦始皇陵的地宫内注有大量水银,水银有毒众所周知,用水银挥发的毒气将盗墓者毒死,这一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绝佳的反盗墓方法。
古代帝王修建陵墓后,往往会将参与修陵的工人秘密处死,以防他们泄露陵墓的入口。《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建好后“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然而,无论墓主人如何费尽心思地布置防盗设施,盗墓者都能找到破解的方法,正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今墓葬中,能逃脱被盗厄运的真是少之又少。
近代以来,文物走私暴利颇丰,盗墓行为也随之猖獗,虽然国家法律严令禁止,可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还是不断有人铤而走险。这些人的不法行为造成许多文物流失民间和海外,对中国的民族财富造成极大伤害,也给考古工作者带来很多麻烦,如著名的陕西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工作者历经10年,发掘到最后竟一座空墓,其上的盗洞多达200余个。
玉衣难圆不朽梦
汉代文献中有一条神秘的记载,皇帝与诸候王死后,尸体都会穿着精美的“玉衣”下葬。世间真有玉做的衣服么?这个谜团千年以来引起世人无数的瑕想。而1968年,随着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两座王陵的开启,传说中的玉衣第一次重现人间。中山靖王陵寝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南约15千米的陵山上,陵山是一座低矮的石灰岩质小山,矗立丁群山环绕中的一片广阔平原上。1968年,当一支部队在陵山卜开山采石时,意外地炸开了一个山洞,洞内摆满精美的随葬品,这就是满城一号墓,沉睡了千年的中山靖王被唤醒了。
满城一号墓坐西向东,全长517米,从前至后由墓道、甬道、南北两座耳室、中室、后室以及一个环形的回廊依次构成,左右对称。墓内的随葬品上并没有对墓主人姓名的直接记载,但众多包含“中山”字样的封泥和铭文说明这是一座中山国国王的墓葬。满城县所在地在汉代时为北平县地,属中山国。中山国是西汉景帝时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国,从中山靖王刘胜开始,列上莽时期被贬除上位的刘成都,共有10位国王,历经160余载。那么满城汉墓是哪一位中山王的陵寝呢?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号墓中的部分器物上刻有“卅二年”、“卅九年”等纪年,回顾文献可知中山国10位国王中只有靖王刘性住位时间超过了30年,所以这只能是他的陵墓。也许你对他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一位后代可是鼎鼎大名,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刘备常常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正是这位刘胜的血脉。满城汉墓的发现使我们有幸走近这位诸候王的奢华生活。
满城一号汉墓追求效仿地上的宫殿建筑,甬道南侧的耳室是车马库,北侧的耳室作为库房,在前后两墓室中更是建造了木构架覆盖瓦片的房屋与用石板建起的石屋。爆破炸开的洞口就位于马库的一长信宫灯端,在这里发现了4辆马车以及拉车马匹的遗骸,它们都是真车真马,无疑比使用模型车马显得更加尊贵气派。马车都已经腐朽,但仍留下漆皮的痕迹以及满地的各种精美的铜零件。这还不是靖王车队的全部,车马库虽然长达16米,却盛不下所有的车马,还有2架类似的马车停放在了甬道之中。
北耳室的库房与车马库对称且结构相同,里面堆满了为靖王准备的丰盛的饮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库房的中部沿着东西两壁摆放着16座方形的陶质大酒缸,上面有朱书文字,记载其中盛装着各种美酒,数量可能多达数千斤。可惜千年的岁月里,美酒都已蒸发殆尽,只在缸壁上留有酒干以后余下的痕迹。司马迂曾在《史记》中为刘胜作传,称“胜为人乐酒好肉”,也就是说他极爱饮酒并沉迷于妻妾美色之中。而满城一号墓中出土的巨大储酒缸无疑就是为了让嗜酒如命的靖王刘胜在阴间仍旧可以开怀畅饮。
一号墓的中室是靖王宴会宾朋、观赏演出的前厅。前厅长近15米,宽约126米,最高处可达7米,在这开阔的前厅中层摆放着3顶精美的帷帐。帷帐类似于今天的帐篷,由布帛覆盖在房屋形状的构架上而成。帷帐起源于东周,到了秦汉时期,它的使用越来越广,不但在郊游、行军时经常用到,而且皇室贵族与豪强大户还将装饰得非常华丽的帷帐放置在厅堂中,成为显示身份、地位、财富的一种重要陈设。满城一号墓中的3顶帷帐,构架是由转角处的青铜构件连接木杆而成的,木杆已经腐朽,但青铜构件保存完好,使得帷帐最终得以准确地复原。每顶帷帐之前都摆放着一张描金彩绘的漆案,上面摆放着镶金边的漆耳杯。仿佛就在这座大厅之内,刚刚还在举行着一场觥筹交错、宾朋皆欢的宴会。
在中室还有惊人的发现,通过对地面上瘀土的筛选,发现了一些亮闪闪的细小金银针,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原来这些金银针正是2000多年前针灸所使用的工具。传说针灸这门古老的中医学技术起源于上古时期,通过用针刺激人体内经络来治疗疾病,看来酒色过度的刘胜也曾经接受过针灸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