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106

第106章 中国大陆与台日韩的四角攻防

——台日签署《投资协议》的战略解读

2011年9月台日双方已签署《台日投资协议》,同时给予对方投资人“国民待遇”及“最惠国待遇”,并保障投资资金能自由出入运用。协议草案已经行政院院会通过,待立法院完成审议程序即生效。

协议内容包括促进投资、投资保障及投资自由化三部分,与一般所谓的FTA(自由贸易协定)相比,台日投资协议虽未包括市场开放与相互减让关税,但诚如经济部表示,应可视为台日FTA路线图的第一站。另外,也可视为两国自1972年以来外交关系的一大突破。

形势之所以如此发展,必须放到全球化下,尤其是东亚的区域化下观察,主要是四个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大陆效应。过去30年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让大陆成了全球工厂,继之又使大陆成了全球工厂加全球市场。长期以来,大陆吸引外资经常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位,日资当然是主要角色,而且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之一。对包括日资、台资在内的所有外资而言,大陆是一个难以抗拒的市场,但也是一个各种“交易成本”相当可观的市场,后者包括了基础建设的质量不佳、政策的不稳定性、法制的不健全、信息的不透明、智慧财产的保障不足,以及类似腐败等官僚成本。因此,台、日等外资都是尽可能只把生产制造部门移往中国大陆,而保留研发及高端生产部门于境外。但这样的模式,最近因日本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进行调整了,这即是日本效应。

今年初,日本发生“3·11”大地震及核子事故,对日本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从而兴起为日本重工业及高端精密工业寻找“备援基地”的念头,日本本土的东京当然是选择之一,但因为日本民众反核声浪高涨,东京之外还必须物色第二个“备援基地”,台湾于是成了最佳的选择。

算起来,这应该是日本战后第三波的产业外移了。上世纪二战结束日本经济在美国扶持下迅速复兴后,1970年代就因为工资与土地成本的大幅上升,而将食品、家电及汽车产业外移;1980年代后期,又因日圆大幅升值,而将DRAM、面板、LED、太阳能等产业外移。在这样的“天时”下,台湾由于“地利”与“人和”,两次都成了日本产业外移的首选,这一次,又不例外。但这一次,除了传统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个新的因素,这就是台湾效应。

台湾与大陆去年签署了ECFA,两岸间相互减让关税,这使日本企业在台湾投资,产品外销大陆,等同于在大陆设厂生产内销。但明显地,考虑到台湾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相关的配套,如工业基础、科技实力、人力素质、产权保护等,普遍优于大陆,因此成为日本境外的最佳“备援基地”有理可循。就这个意义而言,这是ECFA的“外溢效果”。

最后,还有一个韩国效应。韩国科技实力了得,已成为日本的强劲对手。另外,对台湾而言,韩国与欧盟的FTA已经启动,与美国的FTA即将生效,与中国及日本的FTA谈判即将开始,对台湾而言,形势至为不利。因此,台日的此一合作,多少也有化解各自面对的韩国压力的作用。

正是在这四大效应辐辏作用之下,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台日投资协议》,台湾极可能再一度因缘际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投资机遇。“政府”必须牢牢抓住机会,在体制、政策、法令上进行配套的改革。举例而言,私募股权基金与相关的企业并购已是全球化、区域化下全球资源进行重组的主要模式,甚至已成为很多国家推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手段,“政府”相关部门若不能解放思想,进行调整改革,那么再好的机遇恐怕也只能成为日后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