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12

第12章 以农立国VS以国立农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了,现在正在为下一个阶段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的思维,部署新的方向,“城镇化”即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城镇化”其实含有多重目的,(1)有利于扩大内需;(2)放宽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接纳农村释放出来的巨大的富余劳动力,让众多农民进城之后获得工作形成购买力,也能拉动内需;(3)降低农村中的人与地的比例,有利于通过集约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

“城镇化”的构想虽然很好,但显然必须与农村、农业、农民即所谓“三农”问题的解决捆绑在一起处理。于是国务院乃指定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的实验区。

依重庆市最近提出并获国务院原则批准的试点方案可以看出,这个方案颇有不少创新的政策,例如,让进城的农民有三年的缓冲期,决定最终是不是要放弃承包地、林地与宅基地,全心全意地享有城市户籍做个城市居民;另外,政府也将农民释出的承包地及林地保留为农用,转移给愿意继续留农的农民。这其中,其实就蕴含了一条很重要的发展策略——坚守18亿亩农地规模的底线。

中国五千年来从来就是“以农立国”,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就是“神农氏”。农业及农业所依附的土地,就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切的生命与生活,包括其衍生出来的风俗、信仰、科学、哲学、价值,都源于此。

其实,不光是中国,所有的古文明都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直到18世纪,人类的历史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结合了科技就代表了最新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工业生产力的竞争力明显地及全面地超越了农业生产力的竞争力。这种相对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近200年来国际权力结构的消长上,也几乎表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产业结构的消长变化上。

就中国而言,错过了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被新崛起的工业大国欺侮了一两个世纪,直到1979年中国决心走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而一旦中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不过30年,就快速崛起。30年后的今天,就已经是全球出口第一、外汇储蓄第一、GDP第二及制造业产值第一(明年)的经济大国了。

与此平行发展的,则是中国国内,农业及农村活力的相对弱化,农业部门资源包括土地的持续流向工业部门,这即是日前要坚守18亿亩农地底线的背景。

这条底线守不守得住?以过往的经验看,恐怕不容乐观,因为“市场”的力量实在巨大,除非以极大的决心否则难以抗拒。而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采取的对策。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全是世界上最强的工业国及科技国,但这些国家全保留了广袤的农地与相当规模的农业,所以如此,全靠政府的巨大财政补贴,以欧盟为例,27国组成的欧盟,年度财政预算中有44%用于补贴农村及农业。

发达国家都很清楚,农村与农业的价值绝不是以在那块土地上种出的庄稼在市场上卖得的收益所能衡量的;农村与农业的巨大“外部效益”包括了一切的环境、生态、传统、价值、风俗,所有这一切,它们的“可持续”都必须以这块作为农业及农村的土地为载体。

美国众多领导人,如里根、布什等,一逢休假,就往自己的农庄及牧场跑,或劈柴或骑马,说明他们都未忘记这块土地。

中国的“城镇化”也好,“城乡统筹”也好,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好,是不是也能从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发?

关键的启发,就是一条:以国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