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122

第122章 楼市问题与楼市政策

——中国内地、香港与新加坡的比较

11月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在70个城市中新建商品房环比下跌城市达到49个,首次过半,表明楼市确实出现拐点,且拐点幅度在加深之中。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厘定明2012年宏观政策的基调时,明确表示房地产调控政策决不动摇;与此同时,一些来自房地产业者、地方政府及金融界的信息,则明显对当前的楼市动向感到忧虑。双方观点出现歧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各自关注的角度不同。

中国内地楼市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前,原本即存在了一个不小的泡沫,政策当局正在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希望能把泡沫挤掉。但9月金融海啸爆发,让执政当局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尽可能宽松与积极的政策救市。大力拉动内需的结果,虽然实现了连续三年9%以上的高增长,却也使得楼市泡沫不但未破甚至吹得更大。因此自2010年下半年之后,不但货币政策开始再度从紧,另还有包括针对局部城市限购令等行政措施的出台,希望将飙高的楼价调控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房地产相关产业与地方政府首当其冲,企业利润及地方财政收入自然大受影响,连金融产业也深受泡沫破灭后产生的冲击。

但中央执政当局的考量可能更为复杂与多面向:(1)经济方面,过度的地产开发,导致大量空屋,是资源的错误配置;(2)社会方面,资产泡沫的形成无疑也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在“负利率”情况下尤其严重;(3)资产泡沫也加剧了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成为危机,最终还是要由政府以昂贵代价来处理;(4)政治方面,地方政府致力于地产开发,在征地、拆迁上经常招致民怨;过度重视地产开发,也使地方施政在民生部分受到巨大排挤;当然,也是许多腐败的源头;(5)除此之外,环境、生态、永续发展,也在这种畸形开发下被严重忽略及牺牲了。总而言之,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房地产开发,其实是进入到了一个巨大的误区,不及时矫正,整个国家社会长久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矫正必然有痛苦,但拖延矫正,长久而言,总的代价更难以估计。该重视的是,如何矫正才是正确及最好的矫正之道。

目前,中国内地的楼市政策主要有宏观及微观两个部分。宏观,指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针对的不只是楼价,还有一般物价,所以在这两个价格都还未能回稳下,相对从紧恐怕仍有必要;微观,指的是针对部分楼价上涨过快的城市采取限购令,目的在于防堵非本地居民炒高楼价,用意良佳,可惜是行政手段。

于此,不妨看看同样在近年来饱受楼价上涨困扰的香港与新加坡,采取了什么对策。

香港为了打击投机性甚至是投资性炒房,推出了印花税。印花税是一种交易税,或由买方,或由卖方,或由双方负担;规定购入房屋在很短时间内,例如半年或一年即售出者须付较高税额。

新加坡跟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不少一线城市一样,楼价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多的境外购屋行为,因此最近推出了一种有别于香港的额外印花税,凡本地人买第一幢房,正常税率;买第二幢或以上物业,额外缴付3%印花税、至于境外人士在当地置业,须额外付10%印花税。

印花税是一种行政成本很低的课税方式,针对“交易”行为,也即是针对“炒作”行为。限购是行政调控,税是价格调控,后者非“一刀切”,较优。新加坡尤其特别针对境外置业者,还可视情况随时调整税率,故又优于香港。

其实,房屋政策(也包括其他产业政策),租税政策可以提供很多选择(如交易税、增值税、房屋税、赠与税、遗产税等等),很值得中国执政当局认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