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124

第124章 中国制造业王国的宝座能坐多久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2012年国情咨文,宣布成立贸易执法小组,以有效对付中国等国家对国内厂商提供低利贷款、补助及放任盗版等做法,使美国制造业能够重新夺回就业机会。他说:“在中国等地经营成本正不断提高,美国的生产力却愈来愈强,因此我们现在很有机会使制造业重回美国。”

针对美国这种“好马要吃回头草”的雄心,新华社以“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考验中国”为题发表评论指出:对中国来说,未来很可能得双线作战,既要应对来自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又要应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争夺。

因此,制造业争夺战实是国与国之间在劳动力素质、经商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等软硬件的全方位竞争,也对中国构成全方位的考验。

与此同时,日本财务省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日本出现了1980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凸显日本近30年来制造业大量移往海外后在贸易上必然导致的结果。看来,一场在全球化大潮流下,全球资源与产业重新配置所导致的巨大经济、社会、政治效应,已然通过制造业的全球逐鹿而白热化。毫无疑问,这个趋势必然会直接、间接牵动到21世纪全球强权间的战略格局、变化与博弈。

简单回顾一下全球制造业王国的演变过程。虽然缺乏翔实数据,但一般咸信,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曾是全球长期间最大的制造业王国。18世纪后,工业革命发生,加上资本主义兴起,才使英国取代中国成为新制造业王国。英国还进一步通过重商主义、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将全球都纳入它的生产与销售体系,成为一个真正在全球化概念下的制造业王国。之后因美国迅速崛起,英国在1900年前后将制造业王国的宝座让给了美国。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元气大伤,殖民地纷纷独立,国势江河日下,美国反而乘势壮大。二战之后,更将软硬竞争力发挥到了极致,吸纳全球人才,控制全球资源,掌握全球市场,成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制造业王国。直到2010年,才将制造业王国的宝座转交给了中国。

中国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再度崛起,是几乎所有当代人亲眼目睹的过程。中国的优势是大量廉价而素质优异的劳动力、将此一劳动力能量释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全球化提供的全球市场大机遇。但很明显的,这30年的崛起虽让中国重登全球制造业王国的宝座,但也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其它发展中国家见贤思齐,特别是拥有类似劳动力优势的国家;二是制造业大量移往中国的先进发达国家如美、日等,因不堪就业机会的流失而发愿要重振制造业。

两种效应的性质虽不同,但分别从低端及高端两头对中国大陆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于是,一个令人好奇而又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刚刚重登制造业王国的中国,在这个宝座上能坐多久?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而且必须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去探索。理论上,任何一个产业的出现、存在与壮大,都不脱离供与需两个条件。就供给而言,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条件有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低端)、高素质科技人才(高端)、广泛的基础建设;这些条件,中国大陆无一不备,而且潜力雄厚。就需求面而言,主要条件就是市场。英国当局靠殖民帝国主义掠夺市场,美国靠资本主义广告、营销、通路拓展市场,中国则还有至少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基本民生需求有待满足,充分掌握了市场的地缘与人缘优势,但相对还不太成熟的是政策与制度。

21世纪的全球制造业王国之争,谁主浮沉,答案由时间决定,但过程肯定是激烈而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