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21

第21章 和局:中美全球大博弈唯一的选择

“胡奥会”举行之前,基辛格以“美中应竭力避免新冷战”为题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基辛格指出,美中冷战将引发一场国际性的“站队大戏”,会让每个地区都陷入政治纷争。他认为美中关系“不需要走(冲突的)弯路”,因为美中关系中最重要的现实是:任何一个国家永远都没有能力去统治另一个国家,而冲突只会让双方都精疲力竭。

彭定康十四日也撰文指出,现在最大的悬念就是:美中会成为更加激烈的对手还是合作伙伴?他们会为谁统治本世纪打架,还是会携手让这个世纪变得更加和平繁荣?

我上周的评论题目是:《中美新关系:冤家?亲家?》,可见大家关注的角度与关怀的逻辑基本一致。

大家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基辛格说得好,他说,冷战时期,一个共同的敌人就可凝聚共识。但当今全球化世界,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而共识未出现。这绝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要使国家抱负服从于某种全球秩序的构想。

我一再说,G2存在着两种选择:合作?斗争?而大家之所以担心斗争(或冷战)存在着可能,还可以从中美两国的经验、价值乃至于行事风格的差异略见端倪:

——就国家与全球秩序的关系而言,两国都认为各自的国家价值观独一无二,对别国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就美国而言,根据别国是否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来确定美国对这些国家的行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不构成挑战,不过是向中国一贯的卓越回归而已。

——美国外交力求明确结果。中国则认为谈判过程要兼顾政治、经济、战略因素,寻求通过持久谈判获得结果无足为奇。但谈判僵持不下,美国人会变得不耐烦。

——美国经济呼吁中国做某些事以证明中国在尽“国际责任”,但这些要求中国必须证明其诚意的主张往往惹恼中国,因为中国一直认为,中国已勉力在作出调整,以适应那个中国从来没有参与设计的国际体系。

怎么办?中美矛盾的潜在因素显然不少,要避免因此导向冷战与斗争,理论上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尽其可能地为双方找出各种可以合作互利的空间。

从现实与理论角度来看,这样的可能其实并不少,可以列出一长串:朝鲜、伊朗、台湾地区、东海、南海、反恐、防核扩、气候、能源……但过往的经验显示,无论是在G20的大范围中讨论,或在G2(中美战略及经济对话)的小范围中讨论,进展都相当有限。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办?可有什么新的“方法论”上的新思维?

有的!可解析如下:

(一)就“清单”上的每一个议题单独来看,期待中美双方达成共识并不容易。不仅是这些单独议题可能存在着“零和”本质,更关键的是,中美两国看待这些议题的急迫度有很大差别。

(二)试将急迫度略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来看,对美国言,急迫性强的可能是反恐与经济,其次是防扩与遏中,再次是台湾地区与气候;对中国而言,由强而弱的顺序则可能是台湾地区与地缘安全,其次是经济与防扩,再次是反恐与气候。

(三)所以,双方在个别议题上的谈判由于急迫度的不同难有交集,不容易形成交易,必须用“一揽子”方式,以“全局性概念”来达成一个“全球性方案”。

(四)作为中美G2大博弈走向合作与和局“路线图”的第一步,基辛格提出的“太平洋共同体”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推敲的大方向,而我认为,作为第一步的第一步,双方各自最迫切的议题:经济与台湾地区,或许,正可作为努力合作与交换的大素材。